APP下载

闽山庙会

2022-11-11江榕

海峡姐妹 2022年3期

文/江榕

福州三坊七巷的幽静巷道,古朴高墙,映照着历史的流转,倾诉着闽都的故事。有着千年传承的闽山庙会,曾经鼎盛一时。

庙会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因地点多设在祠庙内或附近的广场上,故称“庙会”。

01

庙会举行的时间一般在元宵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或在寺庙道观的特定节日,如仙佛神明的生辰、坐化、得道等纪念日。庙会的各种活动不仅娱神也娱民,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参与其中,共享这欢乐时光。

庙会延续至民国,地点主要在三坊七巷的文儒坊闽山巷内卓公祠一带,故称闽山庙会。闽山庙会最为绚丽多彩的一页当属上元夜(元宵节),其活动内容包括祭祀迎神、百戏杂剧、十番锣鼓、舞龙舞狮、斗宝竞奇、灯会、结鳌山彩棚、转三桥等。

迎神是一种古老的“娱神”活动,人们把神像请出祠庙而游行于大街小巷,通常用仪仗、鼓乐、杂戏等形式迎神出游,场面庄严肃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杂剧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它不断吸收歌舞、说唱、小戏、杂技等艺术形式,广受观众的欢迎。“十番”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合奏乐种之一,在福州,因“番”方言谐音“欢”,故又称“十欢”,因多种乐器合奏,故而乐声丰富。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它象征神圣、尊贵、勇猛;狮子,象征威武、勇敢、吉利,乃是祥瑞之兽。人们在元宵节舞龙舞狮,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斗宝”在当时是十分兴盛的民俗活动,富家子弟在闽山庙内展示所藏的奇珍异宝,不仅能让众人品鉴以饱眼福,也能显示主人的富有与博雅。灯会是元宵夜不可或缺的内容,自古有着“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的说法。庙会当天,除悬挂灯笼外,还有结灯树、放烟火等。在观灯活动中,以大型的鳌山、彩楼最为宏大华美。

02

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庙会的盛况。明代著名文人谢肇淛称“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在外为官的他,每逢元宵佳节,便思归心切,对家乡的庙会魂牵梦绕。

清朝的郭柏苍在《乌石山志》中记载:“上元十三至十五夜,驾鳌山,玲珑飞动,人物、花果、禽鱼皆裁缯剪彩为之,箫鼓喧腾,煎沸道路。”乾隆年间郑洛英在《榕城之夕竹枝词》中描写道:“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生动的文字,让人读来仿若身临其境,不觉心向往之。

商贩们多借此机会在庙外营生,临时搭建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故“庙会”又称“庙市”。街市上的中外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女孩在摊前挑选着胭脂、饰品,卖花人不断向游人兜售娇艳的鲜花;微醺的酒客揉搓惺忪睡眼,看影影绰绰的灯火映衬着女孩面若桃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此间,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丽邂逅,亦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失落怅惋。

03

“转三桥”是闽山庙会最具特色的活动,笔者认为它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

“转三桥”是闽地旧俗,也称“走三桥”“绕三桥”“走桥”“走百病”,一些地区也作“游安”“走平安路”。青年妇女是“转三桥”的主要群体,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上街游玩。在古代,女子终日被封建礼教禁锢,这天无疑是她们最翘首以盼的日子,匀脂抹粉、盛装出行,欢欣雀跃之状自是不必言说。

按照惯例,她们到闽山庙内行香、观灯、赏戏,而后游转于桥上。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彩灯璀璨与圆月同明。富家女子乘轿过数桥,身上的金石玉器在晃当中传来清脆的韵调、她们透过半掩半开的帘子,看灯市繁华如昼,熙熙攘攘的人潮穿梭于街头巷尾,有的猜灯谜,有的赏花灯,有的耍龙灯,有的舞狮子,心里的烦闷一扫而空。贫家女子结伴步行,有的拿着药罐,到桥上丢入江中,以期来年不再被疾病纠缠。

黄绍芳《转三桥》称:“十万红灯三五月,衣香吹满绿榕街。” 邓原岳云:“邀来女伴转三桥,歌舞丛中落翠翘。”他们的诗写出一群姿容秀美的女子出现在庙会,香飘满街,笑颜相邀“转三桥”,在拥挤的桥上不慎掉落头饰,或是浑然不知,或是无暇找寻。而把这发饰捡拾去的又是何人,在宋方孝的诗句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灯火风摇沽酒帘,月中人数卖花钱。少年心事如飞絮,争逐遗香拾坠钿。”

明代文学家徐熥曾作《闽中元夕曲》组诗,其中一绝云:“彤襜高揭露妖娇,月色灯光映翠翘。年少路傍虚送目,良家女伴转三桥。”正是描绘了青年男子被“转三桥”这群女性所吸引的有趣画面。翁时农诗称:“踏歌小队转三桥,灯事翻新看不足。” 形容转三桥妇女踏歌步行,观赏着灯市上花样新层出不穷的灯笼,不愿离去的眷恋之情。

“转三桥”除寄托“以却疾病”的愿望外,在福州地区,这种“仪式”也寄托着求子添丁的愿望。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蕴涵有“生育”的含义。据说,那些欲“生育添丁”的妇女乘轿或步行经过这些桥时,有许多孩童尾随围观看热闹,高喊“求饶灯”(谐音“求到丁”)。清人陈世程在《闽中摭闻》书中就记载了一幅“福州元夜风情图”:“三山元夕,灯火最盛。游人士女,车马喧阗,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连臂相呼,谓之‘求饶灯’。妇女从数桥上过,谓之‘转三桥’。”

无独有偶,在江苏也有这样的风俗记载。另据有关资料记载,“走三桥”也不独是妇女群体,实际上男女老少皆有。他们在元宵夜“走三桥”,各有祈求,有求学业进步、事业兴旺、家庭和顺、健康长寿等。

在苏州山塘一带,习俗所走“三桥”指山塘街斟酌桥、望山桥和绣花桥。据嘉庆《如皋县志》载:“妇女相伴携游集贤里及泮池,曰‘走三桥’,谓文德、武定、集贤桥也。”据此可知,各个地方的“三桥”皆有名称,而福州城内“转三桥”民俗,具体是指哪三桥,还有待学者再行考证。

04

意犹未尽之余,让我们再品读两首先人诗句,领略昔日闽山庙会的魅力:

榕城杂咏

清 叶观国

闽山庙里看灯回,火齐冰纨满案堆。

怪道临风三弄好,开元寺买纸箫来。

看场开处赏元宵,坠履遗钗涌夜潮。

千点银灯万条烛,多应供照转三桥。

福州竹枝词

清 刘萃奎

银花火树灿回环,车马喧腾彻夜间。

转遍三桥犹未返,闽山庙里看鳌山。

唐朝中叶后,福州港发展为与广州、扬州齐名的三大对外贸易港之一。到了明代,政府实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琉球国作为藩属国,几乎每两年就会经海路前来入贡。逗留在福州进行贸易交流的外国使臣,也许正好就参与了这场视觉与听觉的民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