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雕塑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2-11-11金凯婧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雕塑创造性专业

□金凯婧/文

随着我国现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程式化进程的不断增快,雕塑艺术设计在此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就目前的许多高校雕塑专业学生来看,所塑造的雕塑作品大多都呈现出雷同化与平庸化,缺乏个性与创意,而且一些雕塑专业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都仿佛尘封在固定的范围当中,创作形式呈现出盲目跟从的状态,为了打破这样一种弊端,本文试图以“高校雕塑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雕塑作品创作水平打下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从目前我国雕塑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来看,已经难以满足我国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从行业发展来看,雕塑的多样性,数字智能化,材料的创新性,以及实用性更加具有发展优势,具象写实雕塑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应用范围比较窄。相对来说,抽象化的、装饰性的、意象化的以及文化创意类等非具象的雕塑更能够被广大受众与媒体所认可并接受。由此,具象化的写实技艺的传承与课程教学不能成为雕塑专业课程教学当中的全部甚至主导。很多有国外留学或考察经历的雕塑专业人事都会有一个相似的感受:即我国的艺术专业学生在造型能力与写实能力上往往超出国外的学生,但是在创新创意上却相对比较劣势。由此,需要不断的加强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弥补此方面的缺陷,为培养出更加全面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发展指明方向。

1 高校雕塑专业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概况

1.1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通常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拓性等特点。创造性的思维是通过多种不同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以及思维方式之间融合贯通并灵活运用,进而表现出来的创新表现能力。现当代的雕塑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多样化的思维表现形态、方式以及方法,创造出个性化、创新的雕塑艺术作品。然而,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并且渐进的过程才能够得以实现。教育者在雕塑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当中,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创造思维的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发挥专业特色,充分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帮助学生“敢想”“敢做”“敢展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自我。

1.2 雕塑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必要性

创新思维作为艺术创作与表现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整个过程当中必须要贯彻“发展”这一理念。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的是通过实践构建形成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内容。而创新能力则主要指的是具有批判性、怀疑性与调查的综合能力,在通过运行相应的理论知识、创新技巧展现出不一样的观点,或者是新观点、新思想以及新发明的表现能力。雕塑专业教学中所说的创新能力,则主要指的是通过制作具有特殊性并且受到其他人或者自我赞赏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在这当中的创新能力主要包含了创新性的思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在这过程当中,创新性思维主要是一种创新能力表现基础。良好的雕塑作品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创新的表现。这对于雕塑作品而言,必须要依照艺术审美价值及观念,从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具体来看可以借鉴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创新思维科学培养方法,再结合艺术设计理论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绘画接力游戏、拼贴画等多样形式来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好通过创新思维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2 高校雕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雕塑专业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隶属于美术学范围,一般高校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培养方向,少部分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创意思维是任何一种培养模型都迫切需要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学科内容。首先用注重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例如设计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拓展知识,同时应具备专业的审美能力、塑造能力、材料创新、二维设计表现等学科相关的知识。雕塑专业迫切需要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雕塑专业教学体系普遍存在许多问题。

2.1 传统的教育理念阻碍了雕塑课程的发展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当中的雕塑课程教学依旧存在一种被动化的发展状态,许多教育者没能够在教育中充分认识到雕塑课程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及重要性,而是单一的强调的一成不变的创作效果。教育工作者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当中,大多还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丢失了自主思考能力,面对创作越来越没想法,甚至面对生活也越来越麻木,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恶之感,进而影响后期的课程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者在受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之后,依旧没能够清晰地将雕塑课程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也没能够将简单的理论讲授灵活过渡到实践教学当中,使得理论与实践分家,教学与社会应用脱节,进而很难让学生有所启发,也难以促使学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雕塑作品。

2.2 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且趋于平面化

目前许多院校在针对雕塑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加示范。但从行业发展需要来看,数字化和应用性是很重要的,传统学生模式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存在建模与传统雕塑形式脱节,团队协作能力差,创新性单一等问题。这时候,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转变思维,从教学模式创新到教学内容创新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专业自信。利用项目教学的优势针对雕塑课程讲解的过程中,结合空间元素、场景特点以及实物感受创作。由此,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引导偏重性以及角度则是至关重要的。

2.3 忽视设计过程当中的文化元素

对于雕塑设计课程教学来说,其不仅是专业技术培养,更应该具有文化内涵与精神特点。雕塑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是整个雕塑创作与表现过程的核心所在,能够凸显雕塑独有的韵味,表达独特意境,让受众享受感官体验。设计师应掌握当下时代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专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的,否则难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来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或者引起共鸣效果,甚至导致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缺乏灵魂。

3 高校雕塑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策略

3.1 针对课程设置予以调整,丰富教学内容

就目前来看,我国各个高校的学科教育都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雕塑专业也同样如此。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包豪斯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课程成为了艺术设计当中的基础课程,而针对雕塑专业教学来说,也可以与其一起学习,将其中增加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例如:可以将点、线、面、体作为基础性表现元素融入到高校雕塑课程与空间表现当中,对一些抽象化的形态构成进行研究,提升学生抽象化思维以及空间的想象力。在整个教学当中,也可以适当改变一些传统教学内容,例如:人体写生、素描、泥塑等等传统造型基础课程,可以融入数字化教学,人体写生课也可以采用建模写生。另外过多的实体表现与塑造,往往会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呈现出固化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在这时候增加一些与其专业教学结合与交流的专业,不断拓展学生对雕塑专业的全面了解与认知。例如:可以在雕塑创作过程当中融入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或传统形象艺术形式的表现。在雕塑的构图与构思,创意与主题上实现共生、置换、矛盾等表现,充分展开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加大设计理论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平面元素当中的图像创意特点融入其中,注重视觉冲击力的表现,这些都可以很好地与雕塑创作以及设计相互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创作与设计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2 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雕塑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当中,如何培养是最为关键的。许多学生,针对雕塑专业课程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认知阶段。教育教学者需要在此过程当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才能够让学生在观念上形成更加主动、开放的心态,进而活跃思维。教育者在针对技能引导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去思考现代艺术大师所创造出来的雕塑空间结构等特点,进而形成良好的艺术性思维。雕塑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泥塑教学也是针对学生写实技巧进行训练的重要保障,而现当代雕塑语言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构建形成全新的造型语言。如果在教学中,将目标始终定在技能训练上,会导致学生创造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受到约束。教育者在课程教学方法之上需要注重转变自身的理念,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现代技术。例如:图片、视频、展演、现场考察、分组讨论、游戏教学等,通过启发式的模式来让学生真正去感悟和体验,把握知识要点,进而不断深入探讨。在这一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者还需要更加巧妙地去引导并且启发学生,将课程教学变得生动,将课程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将教学效果变得显著。也只有这样,学生在这样一种方式之下,才能够感受到雕塑艺术教学的创造性、趣味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进而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大胆的去进行想象与尝试,并且构建形成良好的雕塑艺术作品。

3.3 通过建设优良学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需要教育教学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这当中主要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学校环境则主要指的是相对优越、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并且良好的学习风气,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雕塑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自己专业之上“天马行空”的想法都会被接纳和包容。学校在针对学生想象力、创作极强进行鼓励的过程当中,允许艺术创作的别样性,允许艺术的先锋尝试和前卫表现,让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够得到发挥和满足,自由表达自我的情感。学校与教育者还需要支持部分学生,保护其对艺术的兴趣点与好奇心。除此之外,学校与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风,积极关注艺术发展以及艺术观念,讨论其专业思想动态,并围绕艺术创作来进行引导和交流。在这样舒适的氛围当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探索和想象,进而创造出更加有趣、个性化的雕塑艺术作品。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独立人格

针对高校雕塑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展开培养,教育者则必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完整的人格。一些研究表明,创造性的人格主要包含了高度的坚持性、独立性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与自信心,旺盛的求知欲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融合。富有良好的创造力的人,大多都是比较灵活的、充满好奇的、能够坚持并且独立自主的,以及很强的冒险精神。教育者需要尽可能的培养大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浓厚兴趣,不断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鼓励大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要敢于想象,用于创新。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够在雕塑专业学习上不断克服自己懒惰及倦怠的心理,每天都要对自身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时刻准备速写本,在自己有灵感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记录其当时的造型特点和想法等,伴随着艺术思维的活跃,艺术创作的格调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高,这样每时每刻地进行训练,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表现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同时优化自身的认知,为以后的雕塑创作和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4 结论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高校雕塑专业培养体系来说,需要与现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加强实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创新性人才。而在此时,教育教学者必须要在后期的雕塑课程教学当中,不断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创新性思维全方位的逐渐融入到雕塑课程的教育教学当中,尽可能的解决雕塑艺术创造性等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必须要尊重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律,并且在实践当中更深入的进行研究,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性的设计表现能力。■

引用

[1] 马力,姜倩.3D打印雕塑课程与动画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57-158.

[2] 张晓瑞,蔺宝钢.一体为重,两翼并举:工科高校城市雕塑专业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7(19):172+174.

[3] 彭凡.高校雕塑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8):118.

[4] 宋奔.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校企合作与转型发展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观察,2017(1):54-55.

[5] 吕刚.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室内陈设设计教学之浅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7(1):32-33.

[6] 周亚磊.红色文化视角下的写意雕塑创作[J].设计,2016(9): 81-82.

[7] 宋书魁.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的融合[J].设计,2016(3):148-149.

[8] 郑先觉,孙兰.高等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1):59-61.

[9] 高超.构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新思路[J].教育导刊,2011(5):49-51.

[10] 走向整合的雕塑和设计教育[J].雕塑,2010(2):83-85.

猜你喜欢

雕塑创造性专业
巨型雕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的破烂雕塑
部分专业介绍
写实雕塑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