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浅析
2022-11-11王乐凯向翼凌
王乐凯 向翼凌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多重因素的改变,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变化,高校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与心理健康事件出现的频率日益增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教育部2002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为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高校相继成立校级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按照政策规定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活动,从多个方面、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全力保障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
(一)专职心理教师比较缺乏
专职心理教师数量较少,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心理教师队伍也面临着工作压力较大、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在日常的生活中,高校学生除了学业压力之外,也面临着其他各式各样的压力,例如人际关系处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处理妥当,就会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专业心理测试和一对一谈话,较为片面地把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这种方法存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认识出现偏差的风险,可能忽视一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但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重点放在有明显心理问题甚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对一般学生的关注较少,这无疑是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的。这暴露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高校需要及时转变认知,加强所有学生的教育与疏导工作,引导其提高自我适应和调节能力,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教育方式和内容缺乏新意
目前,在筛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上,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心理测试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对测试中存在明显异常的学生,采取二次询问的方式,由心理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进行一对一面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重点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进行跟踪处理。
从一方面来说,面对庞大的在校生群体,这是一个较为高效的、极易快速辨别有心理偏差学生的测试方式;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对于某些警惕心较高的学生,在他们刻意回答正确答案的前提下,非常容易漏掉这部分学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上,高校所采用的最主要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的宣讲,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建设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但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使学生入脑入心,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课程效果不甚理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这种管理与教育模式,已逐渐落后于当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趋势。
(四)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精神盾牌,在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教育主体,互不干涉、互不影响。针对这种旧有的教育实际,很少有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课程教学情况,从自身的教育知识储备出发,将这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达到“1+1>2”的目的。因教师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果。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两个本应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
到放电影的时候,傍晚时分,电影队的把洞里的石块挖出来,从旁边的烟寮里抬出两根又长又粗的木柱子,插进洞里去、夯实,再搬来梯子靠在一根柱子上挂上幕布,然后又在另一个柱子上挂上幕布——又白又宽四周一圈黑边的幕布挂起来了!接着,电影队的音乐广播响起来了!我们那个急啊,赶紧跑回家去告诉大人们,快放电影了,快放电影了!大人们大多数刚刚从田里收工回来,一边呵斥我们,一边手忙脚乱地从卧房里阁楼里用勺子扒出一勺黄豆或花生,胡乱洗涮一下厨房大锅,立马生火炒起黄豆或花生来。
究其本质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应当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做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使得思政课堂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场所。与之相应,有很多思政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当作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搭建联系这两者之间的桥梁。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与基础力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应招收一批具备心理专业背景的人员作为教师骨干,同时吸取一批有着丰富学生沟通经验的辅导员作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专兼结合,致力于培养出符合本校学生教育实际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高校必须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学习、观摩、交流、探究等活动,在学习中提高,在讨论中创新,在交流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达到专业技能的提升;也要适时而动,及时更新“血液”,把具备较强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且有志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人员及时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能更快地适应身份转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学生干部队伍
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需构建一支专业的学生干部队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但不限于班级心理委员、楼栋长、楼层长、寝室长、学院心理协会成员等。体系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分级管治,通过合理的工作模式与科学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扎根实处。这将形成教师队伍与学生干部队伍相互呼应的良好格局,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切实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工作实效。
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齐头并进,有利于真正帮助到高校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保障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对于促进青年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户外活动,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1.营造校园氛围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在全校营造出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应与时俱进,在充分调研考察,并对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特性有了一定了解后,群策群力,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针对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初步拟订应对策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其年龄段特点,开展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新媒体传播
除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等可利用的传统媒介外,高校还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抖音等更便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传播媒介,更深入地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在教育渠道和教育方式上加以创新,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其受众面和影响范围。
浓厚校园心理氛围的创建与广泛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有利于高校学生锻炼强大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意识的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其在心理上取得长足进步。
(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当前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普遍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授。虽有相应的课堂活动与户外实践等,但缺乏系统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若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适应时代需求,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内容,进行学科渗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渠道上,高校可以通过在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相关文章、上传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将新媒体传播与纸质书本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精准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在学科融合与学科渗透上,高校应在其他较为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适当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多学科融合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由于各高校的教学理念不同以及存在地域差异,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更有利于突出本校的教学理念。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探索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教研结合,提升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可以非常明显地了解到,通过适当的手段将两者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机融合,达到“1+1>2”的目的是切实可行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二者有机结合到一起,既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又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适当开展集中备课,集中教师智慧,分析探讨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模式,并加以推广,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形式化教育情况的出现,切实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成才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在常规推进的基础上,高校尤其需要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总结与反思,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常抓不懈,全方位、多手段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走过场”。针对教育工作中的难点,以适当对策进行应对,力求多层次多角度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