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与建构

2022-11-11李翠华

山西青年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李翠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积极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迫中断,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也使得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主要精力放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而当世界逐渐步入和平,人类开始转向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幸福这个永恒的话题再次提上日程。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果倾向于积极的人性研究更符合人的发展趋势,也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和思潮的学科,它着力于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探讨如何激发人内心积极的力量,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并不将注意力放在消极的方面,如我们熟知的抑郁、焦虑、强迫等,而是探索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环境等三个领域,其中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前两者,成果颇丰。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24项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各种群体中的体现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等。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逆境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而不是选择消极和退缩,能够发现希望的光芒,并不断向积极的结果前进。很多研究表明,积极的心态可以使病人较快康复,一是因为他们在行动上更愿意接受治疗,二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能够分泌更多的免疫抗体。

积极的情感体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福流、乐观等方面,其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研究发现,幸福包括有意义、快乐和专注的生活三个主要元素,主观幸福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相关性最大的是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是指国家体系,例如经济体系,一个积极的宏观组织体系可以给人们更多展示第二层的机会。第二层是媒体、社会制度的视角,主要包括人的工作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等。家庭关系是积极社会的微观视角,属于第三层,温馨的家庭环境会使人感到更幸福。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积极的环境可以使人乐观、勤奋、向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消极的环境则容易使人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但如果人们能够积极看待周围的环境,他们仍然可以养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二十余年,但是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师资相对较少,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还是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对其他心理较为健康的学生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完全成熟,他们需要正向积极的引导来发展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在积极的学习中更多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挖掘潜能。而且积极的环境本身就具有赋能和疗愈功能,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果在积极的环境中生活,良好的人际支持会增强其安全感和归属感,积极的心理训练也会使他们的症状减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宣传面广,受众学生多,如果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将使全体学生受益匪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正向引导、积极推进的举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彰显了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困境

与其他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设计得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该更受大学生的欢迎。确实也有一些高校设计了高质量的校本课程,而更多的学校是采用公开出版的教材进行授课,有时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还有一些校本课程还是带有传统心理学的色彩,对于大众幸福涉及较少。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相对较低,系统性差,全面且高质量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较少。仅就开课部门而言,大部分学校设在学生工作部,但是学生工作部属于行政部门,非教学机构,无相关资质专业教师,组织授课难度大,教学研究更难以开展。一些学校将课程设在公共课教学单位,出现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照本宣科、知识本位现象突出。因为师资缺乏,有些学校甚至改为网络课程,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属于第一梯队,其专业水平较高,但是人员数量较少。而且他们还有大量的行政工作,还得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很难有精力开展教研工作、使课程精益求精。其他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践经验,专业性稍逊色,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放在教学中的精力有限,师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

(三)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类娱乐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大学生,有些学生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浏览毫无价值的网页、视频和网站上,很多大学生机不离手,课堂上低头一片,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其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仍倾向于针对心理问题的知识传授和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也不会有不理智行为,不需要学习这些知识和内容,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应付了事。

四、构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为目标

首先,将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为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并围绕此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发现、挖掘优势和资源,并发扬光大;认识自己的缺点,接纳它们,然后去改善。可以采用优点大轰炸、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的自我等活动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在内部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其次,通过课程进行心理教育,将心理问题普遍化、去标签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自己和别人一样,存在心理问题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再次,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潜力,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积极力量,以及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很多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其实是对自己缺点的不接纳,表现为特别不自信、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敏感多疑等,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积极特质是一个发现自身资源的过程,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点,建立优势链,找到成就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慢慢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从困境中寻找积极的方面,改变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以积极的教学评价为导向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应该树立积极的教学评价导向,教学评价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和收获,而不是唯分数论、唯知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体验,同时自己也要保持积极的情绪,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影响、带动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综合多方面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将知识讲解融入活动中,注重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考察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改变自我心理调适水平的能力。同时,建议教学评价形式从考试变为考察或综合实践,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情景应对观察学生是否从课程中学会了正确的应对方式,考察学生是否养成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或掌握了锻炼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

(三)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手段

首先,要创建积极的课堂情景,使学生深入体会积极的主观感受。在这里,积极情绪体验活动更具有优势,教师可以选择三件好事训练、积极情绪调色盘、我的彩色心情周、福流体验、情绪色彩、感恩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体会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好事、好心情,体会这些事情和活动带来的满足,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感受周围的善意,并将这些积极的力量传递出去。

其次,改善他们的福祉,增强幸福感。除了课堂活动之外,还要鼓励大学生充分融入现实中的群体、社会,让他们感受到在其中的幸福;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使他们认识到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消极的情感体验能产生更多的幸福感,鼓励他们去尝试获得积极实践的机会,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积极品质的形成。

最后,重新审视过去的苦难。通过冥想、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曾经的经历,从成长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帮助他们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认识到无论是积极的经历还是消极的经历,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只要能促进成长都可以被视为经验和财富。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路上,每件事都可以为个体提供营养,从而释放消极的体验,重新创建积极的体验。

(四)以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为保障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构建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催化剂。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心灵对心灵的影响,人格对人格的感化。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身教重于言传,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教育者需要首先具备这些品质。有研究发现在积极的学校建设中,教师自身的积极品质比学历、教学技能更为重要。一名乐观的、热爱学生的教师可以形成活泼开朗的教风,带动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体验;而消极的、情绪低落的教师只能带来沉闷和枯燥的课堂,使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即人天生具备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潜能,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激发这些潜能,引导学生学会用的新的视角和方式去面对问题,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发现未知的世界。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保持兴趣,用自身的渊博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的快乐、福流、平静、价值意义等积极体验,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思潮和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性。转变问题视角,转向积极广域,无论是对积极学校环境的构建,还是对学生的终身成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积极的教育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学生可以更多地体验到正向的情绪,通过感受的不同产生行为的改变,纠正认知偏差,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发挥最大潜能的目标。在这种情境下,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进而可以促发其他积极关系的产生,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跟踪导练(二)5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