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路径试探
2022-11-11唐琼琼
王 亮 唐琼琼
1.桂林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更加全面化、管理日益精细化,要求继续发挥高校的知识资源优势,同时吸引家庭参与到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家庭与学校,辅导员与家长、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及协同育人模式,促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大的拓展,为学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研究背景
辅导员是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目前,家校联系是基于带“病”联系。所谓的带“病”联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因学习成绩、生活状况等方面表现不好,或是学生行为触犯校规校纪,或是个人心理生理方面存在障碍等原因,根据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围绕学生个人情况或者需要家长配合工作,辅导员才会主动同家长沟通交流。
本研究通过同高校辅导员访谈交流发现,多数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主要是事务性或突发性的工作通知,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信息,如通报学生在校发生的打架暴力行为;告知家长学生因情感受挫导致焦虑、抑郁并引起的危险行为等,沟通形式流于表面化,沟通内容趋于简单化。
二、家校合作中辅导员角色现状和问题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岗位数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由于目前辅导员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体量过大,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处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没有专门且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在面上多,深入“水中”少,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深层次了解比较欠缺,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主要问题如下:
(一)日常沟通交流少,事务通知多
因地域、知识结构及教育观念等因素,家长教育管理模式由中小学阶段的保姆式转变为高校阶段的放任自由式,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个人成长以及就业工作等都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家长没关系,家长很难积极主动联系学校,心态趋于消极被动。家长对学生的情况知根知底,相对熟悉学生的情况;但家长掌握的学生动态信息未及时告知辅导员,辅导员不能准确定位并知晓学生个人情况,由此学生可能产生如旷课、晚归、打架、情感挫折及心理疾病等各类情况,辅导员不明其因;当辅导员需要将学生在校情况通报给家长时,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则凸显被动等待。同时,辅导员“报忧不报喜”的工作方式也增加了学校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二)家校沟通交流浮于表面,双方合作流于形式
辅导员在面对体量庞大的学生家长群体时,同家长的沟通交流往往因“量大”“加快进度”“点到”成为例行工作。以辅导员工作中跟踪反馈学生假期回家为例,根据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应电话跟踪学生安全到家情况,按照“标准流程”操作,辅导员询问内容一致、语气措辞不变,通过电话与家长进行复读式的交流,辅导员未利用好屈指可数的机会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收效不佳。反之,家长同学校的沟通更多的局限在咨询学生报到时间、学费、医保、学生成绩等面上的问题,多为浅显而非深入的交流。当前的交流集中在学习、成绩、安全等内容上,双方均忽视了家庭学校教育、学生爱好等内容。
(三)家校沟通对象地位不对称,未达到互动效果
当前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呈现“单向交流”,即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居于次要地位。由于双方对象“地位”不对称,学校及辅导员将指令性或事务性通知信息传达给家长,疏忽了家长自身的切身需求和实际关心,家长依据事务性或指令性信息配合学校完成工作,参与度并不高,更谈不上融入学校教育。这种“上下级式”的沟通交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家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辅导员指令性地传达而家长被动接受的执行,未实现有效互动交流,家校合作并未产生有效的教育合力。
(四)家校合作中辅导员自身胜任力不足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其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亟待提高。在进行家校合作中,辅导员应具备相应个人能力,但目前辅导员队伍在合作育人中的胜任力明显不足。一是在该领域没有足够的知识,辅导员所参加的家校合作培训较少,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二是缺乏高效的沟通手段。随着辅导员招聘规模不断扩大,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方面越来越“年轻化”,与家长交流经验不足,导致处理问题的手段有限;三是就目前研究来说,“三全育人”理念下家校合作育人的研究和实践还不是很丰富,辅导员和家长尚不了解家校合作的真正价值所在,更不清楚各自的明确角色定位,致使所采取的行为出现偏差。
三、辅导员在家校合作中角色及作用
辅导员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紧密联系着学校和家庭,起着居中沟通协调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多方的协作配合,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教育目的,构建“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战略格局和根本任务。
(二)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
1.“00后”大学生特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0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其因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但又存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品格、行动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而又极具依赖性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和面临的就业压力,抗挫折能力差,对于“00后”学生群体,仅凭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去应对各类突发的危机,必须发挥好学校和家庭的协同作用。
2.“00后”大学生家长观念要求。“00后”大学生家长多数为“80后”,他们有受教育经历,对于家校合作教育的新观念也不陌生,现代家庭给孩子“投资”,目的就是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有一席之地。但因在地域、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迫使家长亟需获得高校教育及学生成长、就业创新等信息,从而促使家校合作更具紧迫性。
3.辅导员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组织、实施、指导高等学校学生开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第一直接责任人的高校辅导员所担负的责任重大,面对“00后”大学生特点,依照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家校合作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党团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等九项工作职责,任务重,责任大,辅导员如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中取得成效必须学会借力,而家庭教育和家长便是辅导员的借力对象,在家庭教育的支持下,辅导员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工作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辅导员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角色定位及实践途径
(一)借助学校力量,开展自我赋能和实践培训
在推进家校合作育人的进程中,学校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应主动承担起对家长的指导和服务作用,构建起学校和家长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作为家校合作中负责具体执行者的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足够的胜任力才能发挥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但因辅导员自身核心素养、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学会“借力”:一是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增强对家校合作必要性认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学校作为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强大后盾、力量源泉,应积极主动为辅导员搭建家校合作的学习机会与实践平台,重点是开展对辅导员家校合作技能的提升的各类理论实践培训。
(二)继续发挥家校合作传统沟通方式的作用
通过传统形式的家校合作方式即面对面访谈交流(家长会、家访)、书信(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教育。
1.建立家校合作教育档案,实现家校资源共享共用。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可通过谈心谈话、宿舍调研、组织各类党团集体活动等形式,采用文字档案记录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集体活动表现情况等,并及时反馈给家长;在学生假期期间,家长可不时向辅导员反馈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如读书学习情况,以文字形式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同时辅导员可指导、帮助家长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也可对辅导员的工作、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2.加强家校面对面访谈交流。因高校学生来源地域限制,组织家长见面会相对困难且不切实际,学校可以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新生报到、毕业典礼等)召开家长会,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区域内集中片区召开家长会;积极鼓励辅导员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辅导员深入到学生家庭,不仅仅是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是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时辅导员可以邀请家长主动访问学校,由单向家访为家校互访,共同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3.电话沟通是辅导员和家长联系便捷最直接的方式。家校双方通过电话沟通交流,用最直接的表述学生在思想上、学习及生活等具体情况,在同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三)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打破了家校合作中的距离和区域限制,由线下家校预约模式交流演变为线上实时互动交流模式。通过建立家校微信群、QQ群等与家长联系,逐步形成辅导员和每个学生家长的点对点联系;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定期发布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照片和体育运动集锦等图片视频,吸引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度;利用网络在线视频直播等软件平台,辅导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或班级活动中,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提升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也是给学生一个积极的信号,进而树立起父母在学生们中的积极主动的形象,达到家校合作育人的目的。
(四)创新合作平台,提升家校合作层次
根据大卫· 威廉姆斯对“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参与度”的研究,结合高校辅导员与家庭家长的联系密切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层次的家校合作模式,目前在中小学阶段建立的家长委员会就是家校合作模式之一,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逐步纳入到学校班级管理中,由单方面辅导员负责的班级班风、学风建设转变为家长委员会和辅导员共同负责,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指导帮扶,发挥辅导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家校沟通,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管理;创建“家长学校”。根据《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针对高中阶段及以下的青少年可以建立家长学校,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由此推广至高校学生,高校可以利用师资资源开展各类家长学校的研究工作,制定家长学习教育标准、编制学习教材,辅导员可依据标准和教材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五、结语
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应不断开拓思维,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参与构建家校共同体,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同频共振,形成“1+1>2”的整体功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