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11杨雯雯刘云向
杨雯雯,刘云向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0)
1 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互助县凭借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互助县旅游业正在向着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迈进,不断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旅游+”新兴发展模式,将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不断扩大全域旅游规模,并凭借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及人文资源禀赋不断丰富县域旅游内涵。
目前,互助县旅游业发展主要按照民俗文化旅游、自然观光旅游、轻工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四大板块集中发展。2017年,互助县成功创建国家级5A级景区“互助故土园”,充分展现互助民俗的魅力。2018年,全年共接待乡村旅游人次122.1万,总收入达6.08亿元。目前,全县共有乡村旅游接待点228家,直接带动3500人就业。五十镇班彦村、东和乡麻吉村等逐渐成为互助县乡村旅游招牌与示范点。
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民俗文化方面,近年来,互助县依托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鼓励引导并培育特色文化。对现有文化进行保护,并扶持民间艺人及艺术团体,不断构建集民俗文学、餐饮、服饰、宗教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平台。目前已形成的互助故土园是集合原天佑德中国青稞酒、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等独立景区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区。充分展现了互助文化的丰富内涵。
2 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土族民俗受经济冲击影响较大
民俗文化旅游强调的是“原汁原味”。互助县民俗文化以土族文化为主,主打的互助故土园目前发展规模十分巨大,已成长为综合性的旅游景区。但随着客流量的逐步增多,消费者偏好的明显化,民俗旅游正在逐渐受到经济以及外来文化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人们去旅游已经无法再去体验土族的富含民俗特色的生活。那么这就导原始的土著文化面临现代化和原始化的矛盾。由于经济因素的原因,土族现在真正原汁原味的文化消失了很多,更多的是一些现代元素的参与。
2.2 互助县旅游受季节影响严重
互助县旅游业发展受到气候条件影响较为严重。互助县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4-8月份,淡季由于气温较低,大部分旅游项目尚不能正常运营,从而导致客源不足,旅游业从业人员收入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者从业积极性。互助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进行深层次的发展路径探析,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新型旅游项目,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等方式,将气候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影响降为最低。
2.3 基础设施薄弱
近几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经济虽然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的得到了改善,但是宏观层面分析,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基础设施依旧单薄,配套体系不完善,还是不能够满足当地居民或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文化建设却显不够,旅游文化的定位和内涵建设不够,文化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挥的作用也显得比较有限。随着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大量人群的进入给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给当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带来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2.4 文化旅游专业开发人才匮乏
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人,劳动力素质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互助县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规划不明,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以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技能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强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并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督与权责划分,为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坚实的发展基础。
3 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3.1 注重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共赢发展道路。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首当其冲的是对加大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互助县民俗文化形式多样、体系繁杂,对于不同形式的文化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与发扬。
一是可以将互助县文化进行详细分类。餐饮、服饰等民俗文化形式可通过产业化发展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发扬。产业化发展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保护文化的初衷。典藏、遗迹等文化产物可通过建立博物馆形式进行保护。根据文化产品属性及保留形式进行划分,有侧重的进行保护与发扬,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是不断丰富弘扬民俗文化形式。互助县作为中国最大的土族聚集地,可以将土族文化重点发扬。通过民俗文化体验游、文化节等形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规划和建设相关活动和项目时,要特别注意土族文化内涵的保留。切忌由于外界功利主义的因素影响所导致相关民俗体验点或农家乐逐渐商业化。
3.2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宣传与推动。
一是新型主体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互助县文化资源整合。目前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成分散化发展态势,文化产业经营体规模较小,产业准入标准不明确。龙头企业应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企业运营形式。一方面,可为互助县文化提供更为周密、全面的保护与发扬规划与安排,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互助县文化的资源禀赋优势,使得互助县文化在注重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参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有助于品牌优势的发挥。龙头企业可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包装,建立特色品牌体系并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媒体进行广泛的推广。最早互助县文化旅游是由居民自发进行的,而后随着影响逐步扩大,龙头企业的加入再次拓宽了互助文化旅游的渠道和规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同等重要性。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文化当成宣传噱头,忽视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单纯的民俗文化体验逐渐商业化。
3.3 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形式
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将旅游重点转移到乡村旅游,并将自然及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断拓宽乡村旅游市场,弘扬文化同时不断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现可以凭借互助县自然及人文资源禀赋,打造休闲农业、采摘园以及民俗农家乐等形式的生态体验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乡趣生活”。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规范农家乐、采摘园等个体经营户的经营行为,防止出现宰客、言不符实等问题。
积极设立民俗文化体验馆,将文化传承人集中并设立相关培训机构,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文化体验馆的运营,将民俗文化“固态化”。一方面可对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发扬;另一方面,不断培育文化传承人,将文化培育向产业化程度推进,可以逐步稳固文化根基,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紧扣人才培育重点,着力优化人文环境
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均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能力。
一是可以通过对当地群众的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整体劳动力素质技能的提高。并引导当地劳动力加入素质技能培训,并提供相应就业岗位,培养其主动创造的能力。牢固树立“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理念,既要有最美的风景与文化底蕴,又要有最美的人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把游客满意度作为衡量旅游服务质量的标准。
二是政府应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以人才技术水平进步推动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互助县要不断借鉴成功事例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加以科技、人才的推动,不断助力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