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2-11-11张方方

山西青年 2022年20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互联网+课程

张方方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于2012年提出,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正式作为行动计划提出。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相关的前沿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打造出相关产业的新发展态势。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业的传统产业,具有相对开放以及包容的生存环境。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引入互联网,就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达到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双向实时互动的效果,促进高校与高校间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帮助学校构建科学的产业生态环境。

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由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起来的交叉学科,主要内容是揭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客观的数量关系。在1998年7月,《计量经济学》被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的经济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从此以后,各大高校争相开设《计量经济学》,并将其作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大三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设定了以下课程目标:知识的目标是学习相应地建立理论模型、评估参数以及检验结果等;技能的目标是指通过该课程培养科研能力,拓展学生的经济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的目标是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于经济问题的专注度。

二、现阶段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没有足够的上课时间。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古典和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学习的相关的经济理论建立计量模型的能力,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计量模型对经济现象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在大学课程中占70课时。然而,国内的很多重点大学该门课程的实际课程量并没有这么多,较常见的是安排为68学时。但部分农业专业相关高校对于这门课程课时量的安排会更少,只有平均48课时。课时量没有理论依据的减少将会影响专业知识系统的传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是很重要的,不仅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安排,还会影响学生对于学科的理解。

其次,本科的相关的课程的衔接存在问题。在学习计量经济学前,学生需要对西方经济学、数学等下有一定的基础。据调查,作为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大学课程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知识。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学习建模相关内容的基础课程是数理统计,通过培训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建模需要的统计指标以及数据收集和计算的方法,从而更深入地解释一些经济问题存在的定量关系,为以后的报告以及论文写作奠定基础。然而,一些大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与《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例,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概率论知识,而对与《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相关的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较少。例如,在线性代数的课程中,很多大学教授关于矩阵及其特性的相关内容,却没有将其和计量学的多元回归分析结合起来,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将学习的知识和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二)教学模式传统

首先,在高校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进行讲授。经济学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涉及公式以及模型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授,恐怕学生无法学会,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导致学生对于计量学的热情减弱,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很强的依赖性,有时会让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导致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理论重于实践。受到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以及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并且将这种作风带到课堂上,然而,只进行理论学习并不能将学生培养好。与此同时,大学课程因课时有限,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就没有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了。而《计量经济学》作为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相应能力。

(三)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大学评估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情况,70%到80%的分数是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的,这种形式的评估方法目的是考量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很难对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的能力进行考核。在本科阶段,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建立相关理论模型,用实证数据对经济现象进行验证和修正,并对估计的结果提供合理可靠的经济学解释,从而培养大学生对于现实中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然而,大学期末考试的形式的侧重点是对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进行检验,而不能对他们在实际经济现象和问题中的处理能力进行考核。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当下广为流行的“互联网+”的相关特点以及应用方式,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评价以及教学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1.合理安排学时,强化课程的协调与衔接

在本科阶段大三的上学期开始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总的学时应该增加到64~72学时,并注意协调和衔接相关的课程,对负责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师强化关于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教学不应只强调理论部分,也应该看到它的适用性,强调它是经济发展的工具。

首先,合理地安排上课时间。在高等教育的阶段,大学生需要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习,还需要学习如何熟练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所以,相比较来讲,《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多的。但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数太少,甚至很难保证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也没有时间考虑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进行相关的指导。

其次,强化有关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大学课程的设计是依据相关理论的,同时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的知识之后,才能够向更加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探索。对于计量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高等数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的课程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基础作用,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相应的数学基础,将不能对于经济现象以及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然而,数量分析是计量学的基础和关键。当代的招考,高校在进行招录时大部分院校是不区分文理的,相比之下,文科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这将不利于他们学习计量学,或者意味着他们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最后,还应该强化学生的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来操作。将课程理论相关的内容和专业典型的案例进行结合,引入当下的经济热点,进行实例分析。建立教学的案例数据库,这些案例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上,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在每一章中,围绕知识点和经济热点设计综合案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实验,并根据教学的案例进行相关扩展,在能力基础上改变经济模型设置,从而对模型进行完善。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实验,教师布置相关的课程论文让学生去完成,从选择主题开始,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特长,以社会焦点问题为素材,通过文献收集,然后撰写学术论文,由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给予回复和反馈,让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学习和应用的实际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与当下的流行算法进行接轨,加强对各种流行统计软件的研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

3.科研与教学合一

高校教师应该强化学术交流,有助于把握最新的学术发展趋势。高校教师是学术知识的载体,只有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才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给学术交流带来了更多机会,教师在通过网络共享他人的想法的同时,还可以共享他人的资源,甚至组成相应的谈论组,合并谈论组的相关资源就成为学术的前沿,教师就完成了学术更新,同时完成了教学内容更新。高校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科研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案例开发,根据不同教学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相关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讨论,得出模型的结果,使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学术与科研的统一。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教学资源进行碎片化处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重复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教师讲授导论以及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章节,应该让大学生具有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再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通“超星学习通”,教师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整合在前端,打造“互联网+”教育教学的环境,使课程逐渐多元化。每节课的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将每一章的知识点和延伸学习材料提前以文件和视频的形式上传至“超星学习通”,让大学生在课前可以独立预习;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上的学习和讨论,并在学生进行师生互动之后予以奖励,这样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网络“小作业”,对于课堂上以及作业中不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习通”找到任课教师,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软件高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考试。

第二,对实验以及教学进行优化。很多高校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通过自主选题、收集数据,最终建立模型、完成相关论文,使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逐渐将教师的教学成果转变为科学研究成果。

(三)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

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的评价。教师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学生的自主性加大。如果想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采用相应的教育机制,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并且当堂给出相应的分数;教师采用增加网络教学分数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教学的积极性。逐渐增加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占比,例如,可以将期末成绩设置为:普通成绩包括使用在线教学平台(10%)、理论作业(10%)、进行试验情况以及实验报告(10%)、论文(20%)以及考试成绩(50%),计算机考试可以保证学生进行考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而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四)资源库建设

高校具有人才优势,可以鼓励在校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资源库开发,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具有成熟的技能和实力,在计量学同学的帮助下,既可以帮助锻炼实践能力,又能够帮助学校资源建设,一举两得。建立计量经济学在线资源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当学生在在线考试中出现很多错误时,数据库本身就可以降低考试难度。如果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是利用关键词,以机器回答的形式给出可量化的某种程度上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仍然不能从机器的答案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们可以连接到教师的手册答案。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兴起对于高校的教学模式、理念和环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将“互联网+”和《计量经济学》课程以及教学进行融合,会对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当下还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分层次、循序渐进、系统地进行,使《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相关要求,逐步提升教学的质量,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互联网+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我与计量经济学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