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分析

2022-11-11张金富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害虫林业

张金富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郊治沙造林实验林场 内蒙古,赤峰 025350)

森林中一旦出现病虫害,会直接破坏森林。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会造成一片森林的毁灭。因此,实际中要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随着我国森林面积增加,病虫害的种类也在增加。常见病虫害控制效果较好,但新增病虫害却加大对森林的破坏,直接威胁到森林生态稳定。同时,新物种入侵没有形成完整的食物链,造成其繁殖率增加,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稳定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

1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及生物防治的作用

林业病虫害防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净化空气、防治土地荒漠化及落实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引入生物防治技术,其作用体现为成本低廉、效果显著及保护环境,现将这些内容归纳总结如下:

1.1 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1.1.1 净化空气 森林资源作为一项重要资源,不仅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木材,同时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森林资源的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挡灰尘,避免土地荒漠化,还能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改善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

1.1.2 防止土地荒漠化 就当前而言,世界范围内的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这也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紧缺。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绿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为了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木材,对树木的砍伐过渡。

自然土地缺乏植被的支撑,就难以抵抗风沙的侵袭,不仅会造成土地荒漠化,还有可能造成自然灾害,危害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营造林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森林本身具有水质净化的能力,可以通过保护地下水,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多提供一份安全。

1.1.3 坚持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类型多种多种,具体包括木材、食物以及动物和人类需要的相关饮食资源。就长远角度而言,过度砍伐森林将是对物种多样性的严重破坏。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重视森林的保护工作。既要关注资源的使用情况,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1.2 生物防治的作用

1.2.1 成本低廉 生物防治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力量,通过害虫天敌优势控制其繁殖,当天敌数量增加,害虫数量自然会减少。这种病虫害防治模式不需要运用化学农药,降低人力财力支持,也不需要其他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这是传统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无法达到的。

1.2.2 效果显著 生物防治效果显著,甚至可以超过农药防治效果,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分析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2.3 保护环境 生态防治技术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界规律,保护害虫天敌,实现以虫治虫的目的,避免使用农药,保持生态环境稳定。同时,利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显著改善传统防治技术的不足,降低林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推动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2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体现为森林病虫害根除难度较大、不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过度砍伐天然林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先将这些内容归纳总结如下:

2.1 森林病虫害根除难

森林中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并且病虫害传播速度较快,因此根除病虫害非常困难。就当前而言,不管采用何种防治措施,都会有少量的病虫存在,这些少量的病虫就会凭借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导致病虫害的再次发生。部分特定区域还会出现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恶性循环。

在这一过程中,病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就对防治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虫害在传播过程中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一定的变异,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培育有效的抗病虫害品种,不断解决病虫害防治中的问题。

2.2 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近些年,由于森林病虫害的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但我国由于森林生态建设不够健全,因此还有很多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而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林业管理人员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防治工作的展开有一定困难。当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比较严重,大量的树木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出现死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加上国内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够有效,因此我国的生态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3 天然的林木被大量砍伐

在传统的森林资源开发中,由于人们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对森林开采过度,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国家缺乏完善的管理政策,导致政府部门对人们的砍伐行为难以做到有效约束。

过量的砍伐在威胁我国森林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面对这种问题,我国开始重视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生态环境有所恢复,但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非常严重,甚至许多害虫的天敌大量减少,大大增加了病虫害问题的严重性。

2.4 自然因素的影响

森林中,树木的生长质量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植物生长也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空气,因此在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植物长势更高。自然条件恶劣、气候严峻、缺乏水分的地区,植物的生长受到较大限制,导致树木的生长速度缓慢,大大降低了植物的成活率。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森林生长区域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干旱、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自然因素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还会造成病虫害问题。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为病虫的传播繁殖提供有利条件,这就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治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增加,但依然难以规避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病虫害问题。

3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分析

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切实发挥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影响,推进林业产业稳步发展。

3.1 引入虫害天敌

林业病虫害防治时引入相应的天敌,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害虫数量,降低它们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保持森林内部的生态平衡,提高森林抵御害虫影响的能力。如通过大规模微生物繁殖,使其寄生于害虫的虫卵、幼虫体内,进而在害虫中形成一种流行病,实现对其灭杀目的。最常见的就是在进行杨尺蠖防治时,利用春尺蠖核多角体病毒,能够全面降低春尺蠖幼虫爆发成灾的可能;再如,美国白蛾是常见的林业害虫,直接危害林木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害虫可以引入周氏啮小蜂等天敌,通过天敌遏制白蛾的繁殖。此外,林业部门要重视保护引入的天敌,落实相关保护工作,尤其是重视保护各种鸟类,禁止猎捕,保障林业内的生态平衡。

3.2 利用微生物制剂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化学防治措施,微生物本身就有极强的繁衍能力且传播速度快,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显著效果。这里的微生物制剂主要指的是微生物杀虫剂,如昆虫病毒、白僵菌等,其原理为害虫食用微生物杀虫剂后,损坏其肠道、呼吸、内循环等部位,最终出现死亡。如:美国白蛾防治时运用苏云金杆菌,可以有效控制类似害虫的危害,保证林木内的生态环境;白僵菌则可以杀死松毛虫,抑制其繁殖。通过微生物制剂防治害虫,可以解决化学制剂过量使用造成的抗药性问题、污染性问题等,而且可以提高防治质量,避免害虫影响范围扩大。

3.3 利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就是从微生物、植物等体内提取的针对性防治的农药。生物农药又分成三类,即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及农用抗生素,微生物农药本身就是微生物技术的分支,其原料为微生物发酵生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的阿维菌素、灭瘟素等。如,实际中1.8%阿维菌素乳油6000-8000倍液可以有效防治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舟蛾等食叶类害虫。

植物源农药则是从植物体内提取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杀虫效果的农药,这类农药普遍具有低毒高效的优势;农用抗生素可以防治细菌病害,如链霉素、土霉素等,或是防治真菌病害的井冈霉素等。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质量。此外,生物农药毒副作用小,有着极强的环境兼容性,成本相对低廉等,使用时不会对林业环境造成较大压力,而且病虫害防治效果效果。基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生物农药防治对象较为单一,仅能杀灭某一种特定的病虫害,不会影响到其他生物,可以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实际中应该主动推广生物农药,切实起到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质量的目的。

3.4 合理应用营林技术

对于林业工程管理部门而言,需要重视对营造林数据的统计,根据营造林建设情况,对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有效监督,保证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性。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负责做好营造林数据的收集工作,及时进行实地勘察,保证数据收集的有效性,有效避免出现数据错误、漏报、谎报等问题,从而保证营造林的质量。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数据的收集工作,不仅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还能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林业工程营林建设质量打下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非常明显,因此在不同区域开展造林工作时,需要科学规划营造林,充分考虑各项自然因素对营造林的影响,全面布局营造林,从长远角度出发,做好建设工作。在规划完成之后,还需要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有效减少营造林后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纠纷。在前期的规划环节需要做好全面的考量工作。比如营造林的资金投入与产出关系,以及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等。只有全面做好科学规划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林业建设工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的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以恢复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平衡为目标,适当种树,合理选种,保证物种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3.5 提高林业工作者综合素质

在全面开展营林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以专业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对此,林业部门需要及时引进优质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应聘者和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第一,适当解决当前林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年龄结构较大的问题,积极培养年轻的人才,并为年轻工作人员积累经验、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第二,林业部门需要对当前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树木的栽植、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重点,在培训完成之后及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奖惩,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推动造林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三,要适当提高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提高他们的职业归属感,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4 结语

总之,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与作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林业病虫害特点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方法,确保生物防治可以取得预期效果。病虫害生物防治时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制定合适的生物防治方案,推动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害虫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land produces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