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学斋中得真传

2022-11-10顾工

书画艺术 2022年5期

摘 要:从鲜于去矜《草书困学翁诗册》入手,讨论鲜于枢书风的特色及对元代书法的影响。鲜于去矜是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三子,擅长书法、音乐。该册页抄录了鲜于枢七绝23首,全部为史籍未载的佚诗。这是鲜于去矜在父亲去世60年后,到父亲曾经任职的浙东金华“寻访旧迹”的成果,而且为研究鲜于枢书风的承传、影响提供了新的物证。

关键词:鲜于枢;鲜于去矜;困学斋

一、鲜于去矜草书册

盛极一时的元朝距今七百多年,书画作品传世日渐稀少,史传有载的文人墨迹更加稀少。在蒙古人统治下,由于无意广纳汉人和南人入仕,元朝数十年不开科举,很多本想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只能在文艺生活中寄托才情,遣此余生,反而造就了元朝文学、书画、音乐艺术的别样繁荣。新近面世的鲜于去矜《草书困学翁诗册》(引自2022保利春拍图录),是一件珍贵的元人墨迹。诗册共12开,24页,每页纵29厘米,横14.5厘米,纸本,抄录鲜于枢七绝23首。款署“右困学翁所作绝句,共二十三首,鲜于去矜书于金华客舍”。

作者鲜于去矜是什么人呢?可简单概括四个信息点:

1.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的儿子;

2.简历载入元末陶宗仪《书史会要》;

3.作品收入明代文徵明辑《停云馆帖》;

4.对戏曲海盐腔的形成有过贡献。

鲜于去矜,字必仁,号苦斋,渔阳人,鲜于枢三子。父亲鲜于枢(1246年―1302年)字伯几,号困学民、直寄老人等,祖籍德兴(今河北涿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鉴藏家。“困学”语出《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而学之”,谓遇到困惑就努力学习。鲜于枢以“困学”为号,又名所居为“困学斋”。

鲜于枢有三子二女,长子必强(去病),次子必明,三子必仁(去矜)。据曹锦炎、姚锦标《元鲜于必强墓铭考》(《书法丛刊》1995年第1期),长子鲜于去病,字必强,生于至元戊寅(1278年),卒于大德己亥(1299年)。又据赵义山、陈定謇、陈根民等人考证,鲜于去矜生于大德二年前后(1298年)。另外,鲜于枢的一个女儿嫁给高昌王之子、江浙行省丞相朵尔的斤为妻。

鲜于去矜工诗善书,通音律,《全元散曲》存其小令29首。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元代曲家贯云石、鲜于去矜对海盐腔的初创有过指导:

(海盐)州少年多善歌乐府,其传皆出于澉川杨氏。当康惠公(杨梓)存时,节侠风流,善音律,与武林阿尔哈雅之子云石交善……其后长公国材、次公少中,复与鲜于去矜交好。去矜亦乐府擅场,以故杨氏家童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云。(1)

在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对当时南北歌调加工的基础上,到明代形成了柔美婉转的海盐腔,并成为南戏四大声腔之首。当时“海盐戏文弟子”盛行一时,对弋阳腔、昆山腔等各种声腔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鲜于去矜不但是书法名家之后,本人也确有多方面文艺才华,甚至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了解了这些,再来审视鲜于去矜《草书困学翁诗册》的意义,笔者认为也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草书困学翁诗册》是鲜于去矜难得一见的独立完整的书法墨迹。鲜于去矜可见书迹有《楷书韩愈〈进学解〉》(存疑)、《草书李白〈拟古其五〉》(拓本),以及为鲜于枢《草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题跋等。《草书困学翁诗册》共计24页,多达600余字,虽有局部残损,但无缺页,对一件流传六七百年的作品来说,可谓相当完整。每页四行,每行宽度相等,应该是折纸后书写,显示了认真和精心的态度。

其次,《草书困学翁诗册》书风极似鲜于枢,体现了鲜于去矜对先父书风的承传。在元代书法史上,鲜于枢是和赵孟頫齐名的代表性人物。元人龚璛说:“书法不讲百余年,至元间,伯几、子昂二妙特起,古意复见于今。予尝谓:后有尚论国家文艺之盛,必来取斯。”(2)赵孟頫书风流布天下,元朝中后期的文人书法大多接近赵氏,就连以狂怪跌宕著称的杨维桢,早年也学习过赵孟頫。然鲜于枢名声虽大,书风承传的实物例证不多,除了较为知名的边武,其他受鲜于枢影响的元人书迹传世甚少。这件草书诗册用笔自如,结构多变,在随意挥洒中高水准地展现了鲜于枢书风的风采。

第三,《草书困学翁诗册》抄錄了鲜于枢23首七绝,全部是遗佚之作,也是元代诗歌史上的遗珠。鲜于枢擅诗,但他生前未及编印自己的诗文集,后人辑录有《困学斋杂录》《困学斋诗集》,但所存诗文无多。这23首诗,开篇《江行舟中》六首,提及湖口(属九江),汉口、汉阳(属武汉),凤城(位置不详,诗句曰“此去维扬尚二千”,定在长江中游)等地名,这应当是对他壮游长江的描绘,可补鲜于枢生平行踪之阙载。《芗头晚步》记录了他的中原之行:“山尽平川草树低,人家历历隔长溪,中原三月浑如此,雨湿桑梢陇麦齐。”《建德道中》六首,与《元诗选》二集丙集《困学斋集》中《建德溪行二首》或为一时所作,都与他1298年赴建德乌龙山考察斫琴所用赤乌木有关。《夜行秀州》记录了他在嘉兴舟中经历的大风雨:“船底流澌割欲穿,船头哀夜似风颠,平生难险尝来遍,他日无忘过秀年。”

第四,《草书困学翁诗册》落款“书于金华客舍”,引导我们关注鲜于枢父子与金华的特殊渊源。据戴立强《鲜于枢年谱》[1],鲜于枢于1295年春赴浙东道宣慰司任职,驻金华; 1299年归自浙东(日本藏《十诗五札卷·支离叟序并诗》);1302年授太常寺典簿,未及赴任而卒。可见金华任职是在鲜于枢去世之前几年,也是他人生积累和书法创作的高峰期。

查1295-1299年间的鲜于枢书迹,有《行书张彦享行状稿》(台湾兰千山馆藏)、《草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草书唐人杂诗卷》(日本平安书道会藏)、《小草千字文》(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楷书御史箴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草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故宫博物院藏)等长篇巨作。《行书张彦享行状稿》记载了已故嘉议大夫、袁州路总管张彦享的政绩,末尾署款“元贞元年十一月□日,从仕郎、浙东道宣慰司都事鲜于枢状”[2]13——鲜于枢努力一生,职务仅为从七品,屈居下僚,这也是导致他后来猝然离世的重要原因。《草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后有明初两位金华籍大学者,同为《元史》总裁官王祎、宋濂的跋。王祎跋云:“公元贞中尝任帅幕,宦居于婺,故婺之士大夫家有其书,祎往往及见之”[2]144,表明他在金华士大夫家见到过多幅鲜于枢书法。

鲜于去矜作为鲜于枢三子,在他年幼时,父亲已经去世。他的成长经历中,并未得到父亲多少直接指导,而主要是来自父亲遗留的图书、墨迹的熏陶,以及父执前辈的关心。鲜于去矜存世最早书迹是《楷书韩愈进学解》(存疑),款署“泰定丁卯(1327年),鲜于去矜”,大约是他三十岁左右的作品,书风与鲜于枢大字楷书逼肖。文徵明辑《停云馆帖》卷九收录鲜于去矜《草书李白拟古其五》,落款“李白所作,鲜于必仁书于金华之寓,时丙午(1366年)秋中八日也”。此时鲜于去矜年近七旬,已是古稀老人。他为何客寓金华呢?鲜于枢《草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有鲜于去矜题跋,交代甚详:

先君所书,惟金华最多。而此卷又与他书不同,记其玉成先生交谊之笃,而至是也。去矜自癸卯岁(1363年)来此追寻旧绪,幸得先生之从孙子约日相与过从,每见此卷,叹息不舍去手,子约当宝之。季男鲜于去矜百拜谨书,时己酉(1369年)孟秋二日也。[2]56

由上可知,金华确实是鲜于枢书法创作相对集中之地。鲜于去矜自1363年到金华“追寻旧绪”,直到1369年孟秋仍经常往来金华。虽然鲜于枢已经去世60年,但是他当年在金华的踪迹、交游、诗文、墨迹、逸闻,应该都在鲜于去矜的“追寻”范围之内。故《草书困学翁诗册》抄录了23首未被记载的鲜于枢诗歌,可能也是鲜于去矜“追寻”的成果;书写时间当与“追寻旧绪”的时间一致,约在1363-1369年间,正是元朝最后的几年。

二、鲜于枢与赵孟頫书风比较

元代文艺思想以复古主义为主流。由于南宋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弱势,元代文人普遍主张越过南宋,向更古老的传统学习。就书法而言,元人对北宋名家亦多批评,力主上追唐人乃至魏晋,最具成就的大家就是赵孟頫和鲜于枢,并称二妙。

鲜于枢生活的时代,正值元政府停止科举,他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被推荐做官。他虽然刻苦努力,在文学、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但终其一生,只能在各级地方政府中担任掾史、幕僚,任职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

元代学者柳贯对鲜于枢有一段评价:“鲜于公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迈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3)鲜于枢雄豪狂放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书法和诗歌中。虞集说他“敛风沙裘剑之豪,为湖山图史之乐。翰墨轶米薛而有余,风流拟晋宋而无怍”(4),称赞其书法超越米芾、薛绍彭,气韵格调上追东晋南朝。

鲜于枢早年师法北方名家。至元十四年(1277年)冬,他由汴梁调任江南行御史台(驻扬州),这可以说是他书法之路的新起点。1284 年,鲜于枢任江浙行省掾(驻杭州)。当时的江浙,不仅有赵孟頫、邓文原、戴表元、白珽、龚开、仇远等工书画诗文的人,还有周密、郭天锡等一大批鉴藏家,这些朋友对他今后的书艺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

因财力所限,鲜于枢的书画收藏数量不多,但级别很高,如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颜真卿《祭侄文稿》、徐浩《朱巨川告身》等。他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以古书数种易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常把玩,并两次题跋,称之“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耳濡目染之下,鲜于枢书法能够深入唐人堂奥,线条之圆转洞达更具高级感。

传世的鲜于枢作品基本是楷、行、草三体,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草书。明代吴宽评曰:“困学多为草书,其书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畫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观之不厌。不若今人未识欧、虞,径造颠、素,其散漫连延之势,终为飞蓬蔓草而已。”(5)他认为鲜于枢的草书成就筑基于真、行书,点画皆有法度,故而避免了“飞蓬蔓草”般的胡乱挥洒。从其传世作品不难看出,鲜于枢的用笔多中锋,有篆籀之气,线条中保留了颜真卿、怀素等几位大家的骨骼神气。故王世贞评鲜于枢“行笔清圆秀润,芒角不露,隐然唐人家法”(6)。

鲜于枢的书法,圆而劲,秀而润。他对二王书法的学习,偏重于王献之。他收藏有王献之《保母帖》,甚是喜欢并作诗四首,诗中云“却笑南宫米夫子,一生辛苦学何书”,不无自得之意。他临摹过王献之《鹅群帖》,后来其子持去请赵孟頫题跋。鲜于枢草书行笔圆转外拓,常常一笔数字连贯而下,受王献之的影响比较大。故明初王祎跋鲜于枢《草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故宫博物院藏)曰:“渔阳鲜于公草法,盖本于右军、大令父子,至其展为大体,则自其法而变者也。”他指出鲜于枢由二王书法的小字展为大字,是变法,是创造。

很多人认为鲜于枢、赵孟頫是书坛好友、一时瑜亮,书风也基本一致。其实不然。如果二人书风真的重合,那么书法史会毫不留情地淘汰掉其中一人,鲜于枢如何能获得赵孟頫的真心推赞和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呢?笔者认为,二人高举复古主义的大旗,上追晋唐书法,引领元代书风,但他们没有挤在一条道上,而是差异化发展。分辨其中差异,方能更加体会鲜于枢的书法特点和价值。

(1)从主攻书体来看,赵孟頫以行书、楷书为主,草书非常少;鲜于枢以草书为主,楷书比较少。或者说,鲜于枢楷书不及赵,赵孟頫草书不及鲜于。

(2)从书法体系来看,赵孟頫取法王羲之内擫一路(下及唐人李邕),转角多方折;鲜于枢取法王献之外拓一路(下及唐人颜真卿、怀素),转角多圆转。

(3)从字形大小来看,赵孟頫擅长小字,重视点画细节精到;鲜于枢擅长大字,重视通篇气势酣畅。

三、鲜于枢对元代书坛的影响

鲜于枢作为元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学书者的影响非常大,首先表现在对赵孟頫的影响。在扬州初识之时,鲜于枢33岁,赵孟頫25岁。两人一见如故,赵孟頫后来在《哀鲜于伯几》长诗中回忆道“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春游每拿舟,夜坐常促席”[3]。鲜于枢赠送古琴给赵孟頫,赵孟頫向鲜于枢推荐好的笔工。二人还共同观赏书画名迹并题跋。鲜于枢比赵孟頫年长八岁,当时书法已有小成,赵孟頫受到鲜于枢的一定影响是很自然的。

第二个层面是对家族后人的影响。因鲜于枢长子必强早逝,其二子必明、三子必仁传承了乃父书风。

至大三年(1310年)八月,鲜于必明持父所临《鹅群帖》请赵孟頫题跋。赵跋曰:“仆与伯机(注:应为伯几)同学书,伯机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必明持《鹅群帖》见示,使人叹赏不能去手,而又甚庆其有子也。”(7) 赵孟頫对鲜于枢遗作表达了崇敬,同时赞扬鲜于必明克承家学,自然也包括书法。

三子鲜于去矜(必仁),在散曲、书法等多方面展现出过人才华。他也是鲜于枢三个儿子中唯一载入书法史的。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

鲜于去矜,字必仁,号苦斋,枢之子。书得家传之法。

鲜于端,字文肃,枢之孙。书迹不失家学。

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岩,高昌国王子(注:实为孙),而鲜于太常甥(注:实为外孙)。官至江东廉访副使、浙东宣慰使。介立不群,草书似其舅氏(实为外公)。

同时载入书史的还有鲜于去矜之子(或侄)鲜于端、外甥伯颜不花的斤。可见鲜于枢书风对其家族的影响。

第三个层面是鲜于枢对元代书坛的广泛影响。当时受教或私淑于他的书家非常多,仅陶宗仪《书史会要》就有不少例子:

吴里,字处仁,号逸民,钱唐人。官至江阴州儒学教授。草书师鲜于太常。

边武,字伯京,陇西人。行草专学鲜于太常,时有乱真者。

董复,字君复,沂州人,居镇江。书学鲜于太常。

洪恕,字主敬,金华人。始学鲜于太常,亦号能书。后乃放乎法度之外,无足观矣。

蒋惠,字季和,号紫芝山人,番昜人。博学多通,机敏有辞。行草师鲜于太常,正书多晋人气格。[4]

由这些人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鲜于枢作品传播很广,深受欢迎。其中边武较为知名,传世作品有两件行书立轴和《草书千字文》册页(1341年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者落款云“近人以余粗学困学翁墨迹,但知点画形似耳,武奚足尚?今且塞公雅命,殊勉强也”,虽为自谦之辞,亦可见时人“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器重。另有一位“始学鲜于太常,亦号能书。后乃放乎法度之外,无足观矣”,说明鲜于枢作品在元末已成为书法法度的一个标准,偏离了它,便无足观矣。《书史会要》作者陶宗仪是元末明初寓居松江的文人,他身处元明易代的乱世之中,在获取资讯受限的情况下,所记录元代书家中已有近十人专学鲜于枢。若再算上不知名者,鲜于枢私淑弟子的数量当以十倍百倍计之。

由于元人墨跡的稀缺,元代书法大家鲜于枢的影响力,此前仅通过边武等少量作品为后世知晓,鲜于去矜《草书困学翁诗册》的出现,既是一件元代知名文人墨迹,也为我们更多认识鲜于枢的诗歌、书法魅力及承传情况增加了重要的物证。

(作者:顾工,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苏州美术馆研究馆员)

注释:

[1]戴立强.鲜于枢年谱[J].书法研究,2000(3):113.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法书全集:第十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赵孟頫.赵孟頫集:卷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35.

[4]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7-178.

参考文献:

(1)姚桐寿《乐郊私语》不分卷,民国影印明宝颜堂秘籍本。

(2)朱存理,赵琦美编《铁网珊瑚》卷五《鲜于伯几遗墨卷》跋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柳贯《待制集》卷十八《跋陈庆甫所藏鲜于伯几书自作饮酒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题鲜于伯几小象》,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年刊本。

(5)吴宽《匏翁家藏集》卷四十九《跋鲜于困学草书后赤壁赋》,国家图书馆藏明正德三年刊本。

(6)王世贞《古今法书苑》卷四十四《跋家藏鲜于枢高亭山纪游》,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明抄本。

(7)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四《题伯机临鹅群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