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农业文化遗产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2022-11-10韦国友岑家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遗产地文化遗产农业

韦国友,岑家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通过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类型丰富、特色明显、生产和生态功能统一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发展、社会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1]。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国家之一,2012年农业部启动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2015年发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年之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连续7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6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全世界共有6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18项,数量居各国之首。另外,截至2021年底,中国政府共认定了六批、138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学术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关注、研究越来越多,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在此背景下,梳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脉络对于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精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考察与研究概况

(一)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农业文化遗产”或“文化遗产”并含“农业”,“农耕”并含“文化遗产”进行检索,限定时间段为2012年至2022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共获得文献899篇。经人工手动剔除书评、会议摘要、消息简讯、征稿通知等文献后,最终得到853篇有效文献。检索到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年度发文量折线

从发文数量看,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14年1月农业部成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直接推动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情,年发文量突增至90篇;2017—2021年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年发文量最多的时期,这与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有密切关系,尤其是 2020年,发文量达到107篇。

(二)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核心和精髓,通过关键词分析可大致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方向和热点。一般认为,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表明其所代表的主题热点程度越高[1]。借助CiteSpace.5.7.R2 软件绘制的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2),并结合文献统计分析(见表1)可知:“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giah、可持续发展”等为该领域的核心词。其中,“农业文化遗产”出现的频次最高,多达525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保护”等关键词分别以103、87、63的出现频次位列其后。

图2 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主题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1 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高于15的关键词

中心性作为判断某一研究领域热点方向的标准,是指一个节点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程度,节点的关联性越大,其中心度越高,说明节点在该领域的重要性越强[2]。且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一般被认为其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较大[3]。表1中,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综合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度两个指标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及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探讨等方面,其中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最为火热。

二、主要的研究主题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时沿用了这一定义。但由于我国国情不同,国内一些学者结合国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讨论,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涵。比如著名农业文化遗产专家闵庆文从广义和狭义层面来界定农业文化遗产,认为广义上的农业文化遗产(一般的农业遗产)主要包括遗址类、工程类、景观类等,而狭义上的农业文化遗产更强调农业的系统性,包括水土保持系统、农田水利系统、抗旱节水系统、特定农业物种等[5]。著名农史学家王思明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系[6]。张灿强、吴良认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遗产中的那些传统农业生产系统[7]。纵观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具体内涵及概念的探讨,虽然未达成统一共识,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以及形式的复合性,则基本上达成共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将随着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实践不断地延伸。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保护是前提,没有保护,开发利用也没有平台、没有载体,也就失去了根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农业日益受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冲击,在此背景下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路径更具现实意义。2015年农业部印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提出了“动态保护、协调发展、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农业文化遗产规范性管理办法的国家。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展开探究。如张丹等通过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原则,最后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8]。胡伟芳等人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分析联合梯田景观指数和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景观资源现状,并提出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对策[9]。由于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濒危性和脆弱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确保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刘某承等从建立生态补偿角度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指出要鼓励农民继续使用传统的或采用更加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10]。

(三)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一种重要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何深入挖掘开发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就某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展开探究。比如刘芝凤等针对闽台生产技能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生产性开发出现的问题,探讨闽台农业文化资源生产性开发中出现的空巢现象、“村官不落村”现象、文化资源资本主体问题、申遗成功后的农业非遗安全保护与民俗文化资源资产产权归属问题、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归原问题、古村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与原住民产权利益问题等,提出开发的对策建议[11]。韦妮妮总结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开发模式,并以龙脊梯田为例,分析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主体和客体,总结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理论模式,探讨具有普遍性、可复制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12]。王安琪等以新疆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分析新疆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深入分析政策和资源优势、区位和经济劣势、生态旅游风尚和现实需要的机遇、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化路径[13]。

(四)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研究

创新性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不少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如吴合显研究表明,历史上一度消失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并对它们进行创新利用,对我国当下的生态建设和粮食安全等方面都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14]。朱志平等从长三角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演化角度切入,深入剖析现实场域中传承利用长三角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刻意蕴;提出传承利用好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要以价值发现为基础,以价值应用为路径,以价值互促为延伸,通过坚持遗产地居民主体地位,催发政府主导责任,深挖特色资源,打造区域联盟,构建文化认同[15]。穆昭、阳颜磊通过研究发现,对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收集、分类整理,对于激活其在保存农业物种资源、记录农业知识、传承农业民俗活动、维持可持续生态系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应用价值[16]。

(五)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功能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遗产,具有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对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多启示,如何挖掘和开发引起不少学者关注。如李明等从共时性维度和历时性维度来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静态构成和动态构成,深化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17]。张灿强等研究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功能价值,这种多功能价值为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18]。徐业鑫尝试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记忆范式,即通过唤醒遗产地及其居民的社会记忆,实现文化自觉,进而激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源性动力[19]。

(六)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但也面临各种挑战,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部分学者从产业融合角度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问题,如张永勋、何璐璐指出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强调资源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重视不同政策的组合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20]。张永勋、闵庆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认为应可持续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21]。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旅游开发角度讨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如陈炜、高翔通过分析桂林龙脊梯田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论述旅游开发对其保护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促进龙脊梯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22]。

三、研究特征及展望

(一)研究特征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历程,从最初的对农业史古籍文献的关注转变为对具体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关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体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等方面。

2.与乡村振兴等政策密切相关。农业文化遗产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趋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都是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如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助推乡村振兴等。随着数字时代来临,有些学者已开始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元宇宙、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问题。

3.研究方法初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争议到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保护研究,从单一学科分析到多学科综合研究,其间凝结了诸多研究者的心血,积累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随着时代进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等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更新。

(二)未来展望

总体上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仍需深入探究。比如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研究略显不够,影响了我们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判断;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与评估方面缺乏多维度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功能拓展不足等。此外,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涉及系统本身,还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农户生计、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问题,其保护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可持续的,需要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总而言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尤其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更是如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展开的积极探讨已经充分体现其重要性;然而,也正是各种观点的莫衷一是,恰好反映了它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化遗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