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贲门癌患者 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延迟风险的影响

2022-11-10张红妍支慧吴苏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20期
关键词:苏醒围术医师

张红妍 支慧 吴苏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450003

贲门癌(Cardiac cancer,CC)属临床中老年群体常见且多发病症,病症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引发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3〕。胃癌根治术(Radical gastrectomy,RG)为临床针对CC患者常用治疗术式,虽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但围术期易出现体温下降现象,适度低体温可减少机体细胞氧耗量,使机体缺氧耐度提高,从而发挥保护机体效果,但长时间的过度低体温则可对机体中性粒细胞活性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延长麻醉药剂作用时间,进而增加患者术后苏醒延迟风险,还能诱发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对术后恢复造成明显不利影响〔4-6〕。急性疼痛服务模式(Nurse based anesthesiolo gist and specialist supervised-APS,NBASS-APS)是一种在常规急性疼痛服务基础上,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共同指导的改良护理模式,通过协调病区医护人员和麻醉医师工作,在多种外科手术中获得良好护理效果,临床认可度较高〔7-8〕。但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在CC患者围术期应用效果如何临床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从术后拔管时间、苏醒延迟风险层面分析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CC患者(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98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6~72岁,平均(64.39±2.25)岁;体重指数(BMI)18.1~27.1 kg/m2,平均(22.58±1.47)kg/m2;肿瘤分期:Ⅲ期12例,Ⅱ期26例,Ⅰ期1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5~71岁,平均(63.41±2.30)岁;BMI 18.4~27.4 kg/m2,平均(22.92±1.48)kg/m2;肿瘤分期:Ⅲ期10例,Ⅱ期25例,Ⅰ期1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癌病理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9〕中CC诊断标准;②均行RG治疗;③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④符合手术及麻醉指征;⑤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不全;②严重营养不良;③严重器质性疾病;④精神疾病史;⑤全身免疫性疾病;⑥凝血功能不全;⑦其他恶性肿瘤;⑧无法语言交流者;⑨基础体温<36 ℃。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①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基础生命体征,并为其开放静脉通路,若有特殊情况,及时上报主治医师,对症处理;②调节手术室温度值23℃左右,保持温度恒定,同时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如覆盖棉被等;③术后继续监测其生命体征,并予以其疼痛护理,遵医嘱予以镇痛泵。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干预。①建立NBASS-APS干预小组:组内成员包含1名主治医师,1名麻醉医师,2名病区医师,3名专科责任护士,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对责任护士进行统一培训,内容包括NBASS-APS模式护理干预策略应用现状、实施流程、原则、目的、疼痛管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并由麻醉医师对其培训麻醉方法、延迟苏醒观察及处理方法、低温管理等相关知识,要求培训后展开统一考核,针对培训不合格者,予以“一对一”指导,直至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②强化患者围术期保温工作:术中将补液、冲洗液加温至38℃左右,并将湿热交换器与气管导管连接、套脚及血液循环泵加压带套绑于患者双下肢,同时需保证其呼吸道温度及湿度处于恒定状态。③疼痛管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进行科学、动态评估,<3分者采用诱导询问法与其积极沟通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引导其讲述内心真实想法及感受,并与其共同分析疼痛原因,依照具体情况予以个性化干预,如注意力转移法、心理暗示、案例分析法若其存在一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则深入了解其内心想法和感受,寻找症结所在,同时予以个性化心理疏导,让其感受到关爱与关怀。此外,可为其播放轻缓音乐,如《蓝色的爱》等,帮助其转移注意力,还可采用物理镇痛方式对其进行疼痛干预,将湿毛巾置于热水袋上,热敷其疼痛部位,结束后对其疼痛部分进行适度按摩,以缓解其疼痛感,评估频次,1次/d。3~5分者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三阶梯止痛法实施疼痛干预,在麻醉医师指导下,遵循三阶梯止痛法及止痛原则实施,如口服镇痛药物、止痛贴等,依照按时给药、阶梯给药原则予以其镇痛护理,评估频次2次/d;>5分者在上述基础上由主治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对其进行疼痛干预,如肌注止痛药物等,镇痛药物剂量需依照患者疼痛情况进行适当调节,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评估频次3次/d。两组持续干预至出院。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②两组术前、术后1 d、3 d VAS评分为0~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轻〔10-11〕。③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体温、寒战、苏醒延迟等)。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

2.2两组VAS评分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低体温、寒战、苏醒延迟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CC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RG围术期极易出现低体温现象。低体温一般指机体中心体温降至34~36 ℃(术中麻醉状态下),可延长机体凝血酶原、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从而使术中失血量增加,同时,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引发机体应激反应,降低机体对麻醉药剂的清除能力,延缓苏醒时间,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12-13〕。故临床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现阶段临床针对围术期CC患者多采用传统护理措施干预,术中保暖措施简单且单一,相对缺乏人性化,而术后由于麻醉医师人力不足,从而致使患者术后镇痛不能全面有效实施,虽予以患者疼痛干预,但负责疼痛干预的护理人员多是依赖麻醉医师指导下施护,致使整体护理效果无法达到理想预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可见,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围术期CC患者可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感。本研究认为,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可有效发挥责任护士、专科医师、麻醉医师人力资源优势,使专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工作协作水平提升,规避传统护理模式弊端,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更具人性化、专业性及科学性〔14-15〕。同时,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能在充分发挥外科、麻醉科及护理三方学科资源基础上,有效解决麻醉医师人力资源不足现状,加之从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着手施护,全程是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其心理感受,重视对其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人性化整体护理内涵,依照VAS量表对其疼痛程度科学、动态评估,依照阶梯止痛方式,予以其个体化镇痛干预,进而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感。

RG手术时间较长,患者机体内脏器官裸露长,且其在麻醉恢复期时,大脑调节中枢功能可发生紊乱,从而易引发术后低体温、寒战、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对其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围术期CC患者可优化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本研究从机制上进行分析认为,这可能与该护理模式在对患者施护前即创建干预小组,对组员进行培训相关知识,使其施护能力提升,加之充分发挥专科医师作用,加强专科医护人员和专科医师、麻醉医师间协作能力,进而能及时有效对医嘱进行反馈及调整有关,而强化患者围术期保温工作,继而可有效降低低体温、寒战等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有效优化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围术期CC患者能显著减少并发症,这与该护理模式基于护士、麻醉医师、专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改良围术期护理干预工作有关。

综上,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围术期CC患者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优化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本研究样本量少,后续需继续收集病例,以获取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苏醒围术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植物人也能苏醒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