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指导在脑梗死取栓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2-11-10张凤霞刘亚男任双双
张凤霞 刘亚男 任双双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52000
脑梗死是动脉管腔内血栓小栓子脱落堵塞,导致颅脑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病理性改变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1〕。脑梗死常表现突发性一侧或对侧躯体感知觉麻木障碍、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逐步发展加重,还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损伤,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快速的治疗干预手段至关重要〔2〕。取栓术通过将脑组织局部堵塞栓子,进行清除疏通,在改善局部血液供应的同时,还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成为脑梗死患者重要治疗手段〔3〕。但治疗术后机体各个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与平衡能力下降等后遗症,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与质量持续下降〔4〕。因此,采取高质量、高效率的康复护理干预十分关键。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是指“以促使患者机体各个器官功能早期恢复为护理目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结合患者自身实际状况〔5〕。本文对脑梗死行取栓术治疗干预患者采取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4例脑梗死行取栓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7)。纳入标准:①经凝血功能、血常规、心电图、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者〔6〕;②首次发病者;③年龄>18岁以上者;④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近期躯体骨骼关节出现骨折、机体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者;②合并心功能衰竭、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者;③住院期间转院、出院或判定为脑死亡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偏瘫位置、梗死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电图、生命体征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相关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实际病程发展情况制定上肢、下肢、躯体、吞咽等功能康复训练。
1.2.2实验组 实施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护理干预。
1.2.2.1成立康复护理小组 由神经内科住院医师1名、科室护士长1名、神经内科责任护士4名、营养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各1名组成小组。在开展康复指导护理前,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脑梗死疾病成因、临床典型症状、治疗措施、预后效果及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对参与实验研究患者自身基础资料及病程发展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制定针对性合理的康复护理指导。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1.2.2.2肢体耐力恢复 康复治疗师联合护理人员指导督促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遵循由下至上、由外至内的原则,对患者四肢、躯体等周围肌肉组织,以适当轻柔力度进行按摩、揉捏,持续8~10 min,并以踝腕关节背屈、回勾60°~90°、膝肘关节外展、内旋70°~90°、手足掌趾回拢、伸展等被动活动,每天2~3次,每次15~120 min。随着患者肌肉控制、本体感知觉的不断恢复,指导患者进行上、下肢高抬举、臀桥等自主运动。患者以相对较为放松的状态,平卧于床单位上,跟随护理人员口令,先将左上肢逐渐抬起,直至与躯体腋中线呈90°垂直状态,右下肢逐步抬高与床单位呈垂直状态,坚持5~8 s后,缓慢回落,左右上下肢呈交替抬起回落运动,20次为1组,每天3~5组。抬举运动结束休息2~3 min后,告知患者脚掌与床单位呈紧密贴合状态,膝关节呈屈曲状,腹部肌肉紧缩,臀部下肢肌肉发力,将臀部抬离距床单位20 cm左右,在空中滞留3~5 s后,回落于原位,反复抬起落下,每组为15~20次,每天3~4组。训练结束休息3~5 min后,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端坐位,叮嘱患者保持腰椎下方不动,上方躯体向左、向右旋转60°~80°、前后倾斜30°~40°,训练持续5~8 min,连续6~8 d。
1.2.2.3吞咽功能恢复阶段 协助患者取较为舒适放松的平卧位,尽量保持头颈部与肩处于垂直状态,告知患者双目与脚尖处于同一水平线,下颌尽量向胸骨柄前方贴近靠拢,保持3~5 s后,回归原位,反复训练,15~20次为1组,两组之间间隔2~3 min,连续2~3组。训练结束休息15~20 min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端坐位,根据患者下颌与肩颈部间距,选取规格大小适宜地充气弹力球,告知患者应用下颌骨对弹力球不断施加压力,循环重复,每组20次,每2组之间间隔3~5 min,连续2~3组,早、中、晚各1次,连续6~8 d。同时,营养咨询师配合护理人员根据脑梗死患者术后摄食种类的选取,制定符合机体营养、功能恢复的科学膳食饮食计划,实现每日能量的摄入控制在30 kCal/kg(1 kCal=4.18 kJ)左右,其中脂肪含量约25%~35%、蛋白质约15%、糖分50%~60%,制作由1.5 g盐、110 g鸡蛋、45 g豆腐、300 ml纯牛奶、250 ml纯净水、100 g鲜榨绿叶菜、75 g精细肉、10 g植物油等,加以混合制成总量为1 500~2 000 ml的膳食匀浆液。摄入喂养前,可将其加热至38~40 ℃,并以单勺20 ml以下喂养量,次喂养量控制250~300 ml,每天4~6次。且告知患者增加蔓越莓、猕猴桃、苹果、葡萄等新鲜水果的摄入;多进食白薯、西兰花、木耳、胡萝卜、南瓜、等维生素富含丰富的新鲜蔬菜;主食以荞麦、玉米、燕麦、淮山药、薏苡仁、豆类等谷类粗纤维为主,严禁脂肪含量较高、腌制食品及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摄入。
1.2.2.4日常活动能力恢复 随着肢体、机体功能逐渐恢复,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搀扶下,于床边铺设平衡软垫,并进行缓慢站立,指导患者健侧单足站立2~3 min、双足站立3~5 min、患侧单足站立1~2 min等平衡力量的训练,每次持续15~20 min,每天2~3次。同时,护理人员依据相关资源数据库,以“脑梗死”“取栓术”“康复指导”“肢体功能”等词条,作为搜索关键词,在“万方”“知网”资源平台上,进行相关专业文献的检索与浏览,并结合患者、科室等实际情况,制成可行性相对较高的疾病健康宣教视频、图片及康复训练指导视频,于患者床旁进行宣教讲解,增加患者对于自我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及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自我穿脱上衣裤子、自主进食、如厕、梳头洗漱等日常生活行为的训练。鼓励患者于病室内、走廊处缓慢步行5~8 min,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上下爬楼梯、室外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取栓术24 h后)、干预后(出院前1 d)肢体功能、平衡、吞咽及干预3 d、7 d、15 d生活能力,进行观察分析。
1.3.1肢体功能 应用 Fuge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主要包括上肢(满分66分)、下肢(满分34分)等两个方面,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52,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越好〔7〕。
1.3.2平衡、吞咽能力 Berg平衡量表(BBS),共14个项目,满分35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24,得分越高表明平衡功能越好;吞咽功能评估量表(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综合测评,满分为10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2,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状态越好〔8〕。
1.3.3生活能力 通过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进行整体评价,主要包括穿衣、修饰、控制两便、平地行走、爬楼梯、洗漱、挪动床椅转移、进食等10个维度,满分为100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8,得分越高代表生活活动能力越强〔9〕。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的综合评分呈逐步提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变化情况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吞咽功能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平衡、吞咽功能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平衡、吞咽等功能,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评分增长趋势较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吞咽功能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内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3 d、7 d、15 d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生活能力综合评分呈逐步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内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对比(分,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系统疾病中起病急,病发、致残、死亡率等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是成年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10〕。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脑梗死年发生率约80万例,每40 s便有新确诊脑梗死病例,于全球疾病死亡原因中顺位第二〔11〕。而我国脑梗死年新增约200万例,死亡例数高达150万例以上,男性患者发生率约270/10万例,女性患者约161/10万例〔1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学诊疗技术手段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取栓手术的安全性与缜密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脑梗死患者生命时长得以延长〔13〕。但在术后约60%~70%左右的患者自身肢体、躯体各个相邻器官皆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障碍,且传统康复护理干预过程中,仍单纯采取功能康复指导,忽视了关键肌群稳定性、平衡性训练,导致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效果未能达到理想化〔14〕。因此,采取全面、有序、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指导通过对患者肢体、躯体、吞咽等器官功能,进行早期系统性康复训练指导〔15〕。患者术后早期为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挛缩、血栓及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护理人员尽早对患者开展被动四肢肌肉揉捏、活动等训练,刺激外周神经系统的改善与恢复,提高膝、腕关节感受器的敏感性,加速外周血液顺畅流通与运行,提高周围末梢神经的感知能力,增加回心量与颅脑动脉的灌注量,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得以逐渐恢复与改善〔16〕。为促使患者喉部协调组织能力能够得以改善恢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下颌阻力拉伸、下颌收拢等康复运动,患者通过反复进行下颌与胸骨柄逐渐靠拢,可对食道、口咽部周围相关肌群,起到拉伸与刺激恢复的作用,促使患者吞咽能力逐渐恢复〔17〕。同时,护理人员基于患者早期的膳食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每日蛋白质、脂肪等摄入均衡充足,协助患者养成较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抵御能力。通过双下肢交替站立,可很好地提升患者,对于下肢关节的控制能力,确保肌力在运动链上各个环节的控制与传递,促使机体肌力平衡性得以很好地改善。
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干预时间不断推移,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信息资源检索数据库的借助下,将传统脑梗死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内容进行优化拓展,并对患者进行详细、耐心地讲解,提高患者对于自我主动康复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与重视程度,患者在持续运动、日常行为的训练下,不断提高对于外界压力的抵抗能力,康复小目标的逐步实现,还能很好地激发患者康复训练的自信心,在建立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同时,促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逐渐提高〔18〕。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取栓术后患者采取阶段性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护理干预,可对患者自身肢体、平衡、吞咽等功能起到改善作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