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跨境冷链物流的新思考
——以大连冷链业疫情为例
2022-11-10廖燕莲谷玉红尚书山
廖燕莲,谷玉红,尚书山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给冷冻冷藏食品及冷链行业带来了危机和挑战。我国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无数抗疫英雄的竭力奋战之下,在抗疫中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然而,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处于高发期,境外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时刻存在;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为疫情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及难度。境外疫情输入的途径主要是人与物传输,鉴于疫情病毒对低温的喜好,境外冷链物流成为我国出现新增新冠病例的来源之一。然而,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2019年肉类行业去产能以及“宅经济”新型消费模式的影响,生鲜电商平台爆发式增长激活了广阔的新零售增量市场。2020年冻品进口持续保持强劲增长趋势,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进口肉类991.1万吨(增长60.4%),价值2131.5亿元(增长60.2%),冷链市场规模3740亿元(同比增长10.3%)[1]。纵观全球形势,一边是依旧严峻且反弹不止的全球疫情,一边是我国日渐庞大的肉类进口规模及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疫情背景下冷链增量市场蕴含重重危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冷链物流行业负重前行,因此,如何舞好冷链物流这把双刃剑并确保冷链商品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案例介绍及分析
“冷链传毒”从最初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通过物流逐渐波及其他更多的内陆省份,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2月在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案例已经涉及湖北、浙江、山东、河南、山西、安徽、辽宁、黑龙江等多个省份[1]。从2020年年初以来,大连局部连续出现五起疫情传播事件,其中三次与“冷链冷库”密切相关。第一次疫情暴发在2020年年初;2020年7月,首例确诊病例来自凯洋冷库,采集的冷库食品、加工车间、宿舍、食堂、行政办公楼等食品和环境样品,多份呈阳性;同年12月15日,防疫部门在对金普新区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应检尽检”人员定期例行检测中,发现4例无症状感染者是港口从事冷链货物搬运的工作人员;2021年5月,辽宁营口和安徽有关疫情波及大连;2021年11月,由定点冷库、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和核酸检测、消杀第三方公司等进口冷链关联企业,为牟取不当利益共同勾结犯罪而引发的重大疫情事件,加之监管部门严重渎职,导致受病毒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感染了大连科强食品有限公司首站定点冷库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并传播其他工作人员及社区人员。回顾两年以来的疫情暴发、发展及抗疫经历,经冷链传播疫情的灾难不断重演。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冷链传播新冠肺炎疫情列表
续表
从表1看出,进口冷链产品感染新冠病毒成为疫情传播的根源。导致跨境冷链物流输入疫情的原因主要有:冷链产品来源不明,相关部门监管不严,抽样检测及消杀不彻底,冷链从业人员防疫意识淡薄及防护措施不当,缺乏国际病毒监测体系及合作导致交叉感染等。为减少类似案例的发生,跨境冷链物流应做到“三确保”及“五举措”:一是确保冷链进口产品不是源自疫情高发国家或地区;二是确保冷链进口产品在入境前做好检查并消毒,排除疫情病毒隐患;三是确保冷链从业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及隔离,隔离期满方可与社会人员接触;实施“新冠病毒可监测,冷链产品可溯源,冷链物流可监控,冷链人员可防护,冷链疫情可切除”五大举措。
2 思考与启示
2.1 建立国际化新冠病毒科学监测体系,开展全球新冠病毒冷链传播合作研究
鉴于疫情具有全球性及常态化传播的特性,一国一方在抗疫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境外疫情输入对全人类始终具有威胁性。此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及疫情状况各异,能够投放到抗疫中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也不尽相同,需要建立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下的国际化新冠病毒科学监测体系及机构,带领世界各国开展全球新冠病毒冷链传播合作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助合作,才能更好地阻断新冠病毒及其他传染病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建立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下的进口冷链产品监测体系对阻断全球新冠病毒及其他病毒的冷链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对冷链进口商品进行全球溯源管理
建立冷链商品溯源平台,不仅能约束生产企业诚信经营,确保冷链商品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一旦出现疫情立即查清并切断病源,以有效防止疫情传播。所有冷链进出口商品的信息都应如实录入追溯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追溯手段可以使用传统的一维码、二维码及RFID技术。一维码优点是使用方便,成本较低,进出口商及海关均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库录入产品信息,但必须要通过系统数据库才能识别出相应信息。二维码可以记录更多信息,且离开数据库仍能显示一些基础信息,但缺点是二维码一旦生成,存在数据无法修改,也无法载入更多溯源信息。区块链的出现解决了以上问题,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把温度与定位信息相匹配,形成无法篡改的电子证据信息链,具有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点,提升了进口冷链溯源流程的透明度及可信度[2]。目前,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建成并接入全国平台试运行的9个省(市),基本实现了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进口商品溯源涉及境外其他国家,溯源工作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及协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冷链商品溯源平台国际化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将成为溯源平台建设及优化的主要目标。
2.3 对冷链跨境物流实施监控排毒及政策扶持
冷链物流作为各国贸易市场的连接纽带,在承载着保障国际贸易畅通使命的同时,不应成为新冠病毒藏身的窝点及死角。由于新冠病毒可在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相互传播,境外疫情输入的诱因除冷链进口产品以外,冷链物流也是境外疫情输入的一个安全隐患,例如,物流运输车辆、包装以及所使用的装卸设备等,都有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据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介绍,感染风险主要来自搬运、操作等环节,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1]。因此,在入境前除了对进口冷链产品进行病毒排查及消毒以外,也应针对装卸、运输过程中冷链跨境物流所涉及的人员、物体表面、所有运输工具及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及消毒[3],并做到全程跟踪及监控,实现病毒可溯源,减少疫情传播的概率并缩小传播范围,以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根据国家《“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这将成为近五年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4]。
在政策落实过程当中,疫情检管部门应明确检验费用承担方或给予相关企业检验补助,并对检疫及消毒环节实施统一调度,完善物流作业规范,提高检疫效率,颁发防疫检验相关政策说明,确保检验检疫有章可循,行之有效。
2.4 加强海关监管,切断疫情传播源头
疫情防控的关键第一步在于,海关总署严格管控口岸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严查进口冷链相关单证,坚决抵制疫情由境外输入,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禁止船员进入码头作业区域。
据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李政良介绍,严抓海关疫情防控工作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陆路口岸防控, 建立陆上邻国疫情研判机制;二是根据各口岸特点制定严谨、科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技能培训及应急演练;三是集中资源强化能力保障,如在边境口岸设立核酸快检设备及P2实验室;四是加强海关与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机制的沟通协调,做好入境人员及商品信息通报及移交,严格做到入境人员与国内旅客通道隔离,消毒处置及风险等级划分[5]。对冷链进口商品,加强进口冷链货物抽检,实行采样全覆盖、样本全检测;通过研发低温消毒剂对进口冷链货物全面消毒,将冷链疫情风险降到最低。
2.5 对冷链从业人员实行定期核酸检测和疫情防控专业能力提高培训
俗话称“态度决定成败”,冷链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及态度对疫情防控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冷链从业队伍中不乏低估病毒传染威力者,防疫意识淡薄者及防疫能力缺乏者,因此,防疫部门应对冷链从业人员实行定期知识讲座及防疫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和个人安全防护演练,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及能力,实现“人人有责,绩效挂钩”。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建议,对首站定点冷库一类(与进口冷链物品接触)、二类(只接触已消杀合格的进口冷链物品)、三类(不接触进口冷链物品)从业人员的管理措施应有所差异,一二类人员要集中居住管理,三类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无误后方可接触社会环境。对于冷链从业人员以及大型冷库直接接触进口冷链商品的一线工作人员,要求每周进行两次核酸检测。
此外,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对装卸人员、运输人员、运输工具、工作环境的防控消毒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南》提出,相关从业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如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固定工作岗位避免交叉作业,随时使用消毒剂或消毒纸巾对手部进行消毒,不擅自开箱,不随意打开冷链商品包装直接接触冷链物品等[6]。
3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其持续性决定了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各国人民也将会在抗疫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智慧,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查找病源、分析病因并切断传播渠道。对于疫情暴发较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暂缓其冷链商品的输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参考以上对冷链进口商品的管理办法及建议适当进行贸易往来。反之,闭关自守意味着裹足不前,经济及贸易发展受阻,因此,确保与世界各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及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与有效防止境外疫情传播成为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将会危及我国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疫情的出现对各行各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各行各业在疫情背景下的运营又会对防疫工作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为提高人类的抗疫能力,更先进的抗疫技术及手段有待进一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