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新翻杨柳枝
——《鸿门宴》中的座次奥秘
2022-11-10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11500张崇知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11500)张崇知
一、案例背景
《鸿门宴》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强调通过教,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领会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编排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研习史传文的写法,理性地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情感、思想和观念,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本课“学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阅读时也应加以关注,如人物相互间的称呼、鸿门宴会的座次安排等。”座次安排是《鸿门宴》教学中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文化知识点。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会先带着学生机械翻译,再讲解座次常识及探究座次安排背后的用意,最后让学生记忆背诵。这种“填鸭式”灌输,只能起到暂时的知识普及的作用,而学生由于缺乏个人体验,没有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自然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浅、遗忘得快。2020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全文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新教材中的老知识点教学如何突破常态,成为笔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案例描述
在上《鸿门宴》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学习单“解密历史上著名饭局‘鸿门宴’”。在任务群设计中,笔者先设置了一个大的情境:中国式饭局有很多讲究,玄妙无比,耐人寻味。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以“二桃杀三士”,三国曹刘假饭局“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于饭局中“杯酒释兵权”。某校高一(1)班学生在研究《史记》时对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会特别感兴趣,决定组织一次宴会解密活动,并写作相关的研究综述。
基于这个情境,笔者设计了四个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就是座次安排研究。活动内容如下:
刘邦赴项营请罪,语词卑微,项羽怒气暂时消解,并设宴款待刘邦。负责掌管礼宾事宜的部门安排了宴会的座位(如图1),但上报给项羽后被他驳回了。请同学们说说负责礼宾事宜的部门这样安排的依据,然后细读文本,完成以下任务:
图1
1.画出鸿门宴会的最终座次安排。
2.讨论礼宾部门安排的依据。
3.思考项羽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鸿门宴》中提及座次安排的不过区区几行文字,因而常被学生忽略,更别说思考这个细节与文本理解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钻研欲望,他们开始热烈讨论,并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堂展示环节,有几个学生就争辩了起来。
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向为尊,礼宾部门认为项羽最为尊贵,所以安排他坐在最为尊贵的位置上,然后安排范增西向坐、刘邦东向坐,张良北向坐,有俯首称臣的意思。但项羽没有同意这样的安排,他把最尊贵的位置让给了范增,体现了对德高望重的“亚父”的尊重,然后安排自己东向坐,并把最卑微的北向位置安排给刘邦。
乙:我对你的看法有不同意见。首先,礼宾部门是礼法的制定者、践行者和维护者,因此他们不会随便打破礼法,古来便以客为尊,既然南向的位置是最为尊贵的,那么他们就绝对会把这个位置安排给刘邦,而不是项羽。其次,按文本所述,范增被安排在南向的位置上。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他不仅不把刘邦放在眼中,还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对他有这样的评价,“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所以我认为他不会把最尊贵的位置让给范增。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座次安排的礼仪可能有别于我们目前的认知。
丙:按照《鸿门宴》所述,北向安排的是刘邦,西向安排的是张良,项羽即便再轻视刘邦,也不会让张良的位置比刘邦还好。项羽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但是他的志得意满仅仅建立在战胜刘邦上,而并没有认为刘邦不如张良,想以此摧毁刘邦的自尊心。因此,我认为甲同学说的北向位置最卑微不对。
丁: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其实礼宾部门是严格按照宴会中“客人为尊”的礼仪来安排座次的,但是骄傲的项羽并不以为然,他偏偏要自己东向坐。这恰好说明项羽毫不顾忌刘邦的颜面,根本没把他当成客人对待。这里项羽以势压人的傲慢自负心理表露无遗。
师:其实同学们的争论恰好说明座次安排具有一定的场合特征和时代特征。大家都发现了这里面有一个冲突的焦点,那就是南向和东向,哪一个更为尊贵。凌廷堪《礼经释例》中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也就是说室中的座次以东向为最尊,南向其次,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
古时座次安排十分严格。尊卑有别,官高者尊,居上位,官低者卑,处下位,这不仅仅体现在宴会的座次上,还体现在乘车的座次上。如张良介绍披帷而进的樊哙时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者担任警卫的人。因为那时外出乘车,以左为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传承、有所扬弃,如何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人们关注的重点。我们一定要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考察、思辨中华传统文化,用客观、科学的态度,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丰富。
三、案例反思
在新教改、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新翻杨柳枝”,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不应排斥和抛弃老知识点,而应在传承和转变中,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以学习任务为路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本次课例的设计,让笔者有颇多感悟。
(一)关注人文主题
统编教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致力于推动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制的时候,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为线索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是统编教材隐性的精神主线,它们被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在若干人文主题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自然融入,从而助推语文课程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
《鸿门宴》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关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积累掌握文言知识点,培养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提示”中关于本课座次知识的提示,恰恰可以作为这个单元人文主题学习的一个小小切入口。座次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强调在社交场合中的座次安排需要遵循必要的礼仪规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代,座次礼仪有着微妙的变化,但是其中传达出的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等是不变的。本课中提及的座次安排和常见的待客之道有一定的偏差,而这恰恰是激起学生思辨思维的良好机会。一方面,学生借助资料,深化对座次礼仪的认知,了解座次类型、座次安排,体悟座次内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探讨这一偏差,加深对文中人物性格与心理的了解,从而能够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理性评价其思想和观念,初步感悟造成楚汉战争最终结果的部分原因。学生在专题交流和讨论过程中,既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又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可分为有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积淀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民以食为天”,饭局的座次安排直到现代社会仍非常讲究,是学生比较困惑但又感兴趣的话题。笔者设计这个情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座次选择中,充分考虑文化传统、身份心理、军事力量等因素,在思辨之中还原历史场景,与历史场景互动,并在对历史场景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中,生成审美体验和审美认知,有效落实深度学习。这样做巧妙改变了常见的以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着重引导学生主动在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有意识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强调实践活动
对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新课标中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发现相关描述由“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变化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其中提及的“实践性”,明确表明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前提倡先习得知识,然后再在实践中深化认知,而现在则提倡在实践过程中习得知识,然后再在实践中验证升华。只有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整个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一些教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文本说了什么,而忽略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真知和能力。
在教学座次安排这个知识点时,笔者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还原座次等,再在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探讨活动,不仅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辨,还指引学生细读文本,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思辨抉择,还原契合历史情境的座次安排,理解座次背后双方的真实力量和独特人格,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生微妙变化的玄机,进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促进思维提升
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语文教育最终就是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笔者基于情境设计了四个活动,这使得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主动去探究相关的内容,并提出疑问,分析反思,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有效培养逻辑思维、思辨思维,达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的。新课标指出,在文化经典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合理的语言情境中,“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丰富”,从而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最终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探究宴会的座次安排表面上是为积累文化常识,实际上是为体会历史人物的性格精神,把握影响事件走向的因素,由点到面,由小及大,让思辨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
设计了这个课例之后,笔者对统编教材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实是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新的挑战,但是教师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者的身份,重新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积累教学方法和开拓教学途径,也能使自己获得新的突破和成长。“听唱新翻杨柳枝”,老课新教有利于不断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