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科研育人探析

2022-11-10阿布来提依明蒋学玮

科技视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农林育人院校

阿布来提·依明 蒋学玮

(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0 引言

当前,农林院校科研育人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科研育人既是农林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又是农林院校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懂两爱三有”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农林院校育人模式变革的动力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相关观点,深度把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深刻探析科研育人的潜在价值,显得十分紧迫。

1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实际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科研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学为重要核心,以价值观教学为主要导向,以提高人才综合能力为目的,一体化形成内涵完善、标准齐全、运行科学、保证得力、效果显著的农林院校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推动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学格局,集成教育要素与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实施保障,不断开创全国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体系建设目标

2.1 工作体系构建

依托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科研育人教育管理模式,形成科学研究教育的创新体制,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科研工作始终,健全科研育人教育激励机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学术兴趣。利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紧扣教师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并结合开展教师科研创作大赛、科研交流会、学术论坛、科技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构筑教师科研平台、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协同融通、加强研究队伍等方法驱动,丰富、拓展、提高教师科研育人品质与成效,并带动教师掌握科技前沿动向,积极培育教师集体攻关、合作攻坚的团队合作精神意识,建立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科研育人新模式。

2.2 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教学科研合一、学研相济的全国农林院校科教协同育人制度。保持科研无禁区,教育工作有规章,统筹安排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料,配套设计教学大纲和科学研究规划。探索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校校、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鼓励高水平的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并开设有关科学研究、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全校性选修课,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

2.3 平台载体拓展

以研发平台、试验站、研究室、见习基地等场所为载体,进一步拓宽教学渠道,形成由学校“自创”到教师“同创”再到产教“领创”的革新创业教学,实现科研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创新实训实验,积极吸纳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课题或项目、成果推广等)、科研活动或自主开展科研等。形成研发平台、研究室、科研基地等场所向研究生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以吸纳更多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教育工作,并促使科学研究资源向教育教学活动中集聚,把科研精神、创造思想、创新能力的培育贯穿于教学整体过程,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设工作力度,以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中心为牵引,建立学院二级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并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实验课教学内容。

2.4 育人品牌创建

全面挖掘教学科研创新型研究群体、各类科研、学术名人先进事迹,积极创建校院两级先进教研队伍,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的功能,开展典型事迹宣传、座谈交流、学术论坛、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积极宣传科研业绩突出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带动科研育人示范效应。

2.5 重点难点突破

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活动,优化、提质、升级,实现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导科研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观念转变,打通在育人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盲点、断点,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科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2.6 成果转化推广

进一步增强农林院校的科研能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一批具有科研精神、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培养一批与产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探索科教协同和产学研协同的联合培养机制。组织开展特色品牌科研实训活动,培育学生科研意识。充分发挥优秀科普工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3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具体措施

(1)优化农林院校科学研究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育人功能,完善科学研究环节和工作程序,将思想价值的导向原则贯穿选题策划、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推广运用的全过程中,将思想政治表现良好作为建设科研队伍的底线要求。优化科研管理,高度重视对科研队伍政治方向的引领和意识形态的把关。利用自主科研项目,引导科学研究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励科研人员凝练和产出好成果,并积极推广运用。

(2)建立教学科研合一、学研相济的全国农林院校科教协同育人制度。保持科研无禁区,教育工作有规章,统筹安排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料,配套设计教学大纲和科学研究规划。探索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鼓励高水平的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并开设有关科学研究、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全校性选修课,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

(3)建立农林院校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在学术评价方面强调科研育人效果和质量,对标“双一流”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可进可出的聘任和激励机制。在教师荣誉推荐、奖教金评选中将承担本科生课程,指导学生双创训练项目、科研课题、创新创业大赛等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4)完善农林院校优秀科研成果评审与宣传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事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推广,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汇集优质的科技成果,并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工作日等宣传活动,加大对科技成果的专项宣传报道,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社会气氛,出版专著等向师生推广宣传,并积极组织各类优秀成果推荐申报各类奖项。

(5)加强农林院校科研诚信教育制度化建设力度,构建学术诚信工作体系,做好科研诚信宣传教育继续跟进,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零盲区。针对高年级学生、实验员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开展量身打造、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宣讲教育活动,推进科研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修订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家编写《师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规范》以及《警示读本》等教材,让科研诚信教育入课本。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科研诚信公共选修课,使科研诚信教育入课堂。

(6)加强农林院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与教师科研交流互动的舞台,培养教师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建立重点实验室、试验站、科研基地等教育科技平台向研究生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积极吸引更多杰出校友投入科研教学,积极进行科学素质培训,把教师指导研究生所取得高水平学术研究成绩、学科竞赛成绩等纳入研究生教学成果,积极推动教育科研资源向教学活动中集聚,把科学精神、创新思想、创造能力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实验教学资料,不断更新教育实验内容和方式,推动科研与教育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提高育人实效。

(7)推动制定农林院校教师科研创新队伍培养支持规划,积极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培训活动,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向,培育教师集体攻关、共同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把“科研育人”作为学校科研与创新团队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利用项目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基本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科研实践潜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科研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创新团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团队持续建设机制,将国家、省部委、校院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竞赛等与团队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高校科研业务费中设置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专项,鼓励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展自主研发,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在培育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协作、成绩优秀的科研带头人和科研核心骨干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以杰出的科研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者为中坚,有关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为主要成员,科研意识强烈、科研态度认真、科研方向稳定、科学素养优良、科研成果显著,富于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精神,并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学术地位的高素质科研创新队伍。

(8)加大学界名人、社会先进典型、杰出学术团队等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选树一大批科学教育的示范性项目、示范队伍。以“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引领,紧扣农林院校专业教育办学总体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教学、育人育才全过程,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积极功效,培育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精神、进取意志和科学风气,从而全面地促进学校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9)着力加强科研育人队伍建设。积极制定并完善有关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法规与政策,进一步强化师资培养力量,不断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育人水平。积极选聘具备丰富科研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积极引导教师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经历,积极参与教育产业化研发计划,并主动选拔有关学科的教师到地方单位、社区位开展挂职训练。配齐配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并全面安排教师辅导和参与学校的科研工作。对教师所承担科研教育工作要统计工作量,并作为年终考核。

(10)积极培养学生积极性。学生是学校科研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要发挥学生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并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强化奖励力度,调动学生参加科研工作中的自觉性、积极性。要帮助和指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主动地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创业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农林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