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应该呈多元化发展
——兼论“美声唱法”中低声部的民族化

2022-11-10杨亚丽

名家名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低声民族化美声唱法

杨亚丽

近代中国声乐艺术在中国声乐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与研究之下,从理论、艺术、创作、审美等层面进行了反复整合与创新,最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中国风格,代表人物有张权、姜嘉锵等知名歌唱家,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作品。然而,从中国美声声部发展来看,大部分歌手的作品以高音为主,缺乏出色的中低音域的中国歌剧。目前,“高音”“民族化”这两个词语很常见,通常将“民族化”看作是高声部的表现,忽视了中低声部研究,这就使中国美声唱法出现总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所以,在推进中国唱腔流派发展过程中,各声部如何均衡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美声声乐的基本情况

中国美声声乐经过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断提炼”的过程后,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中国美声声乐民族化、风格化是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其“清、薄、甜、脆”的嗓音更能体现民族化的音乐特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与欣赏要求,这是中国美声声乐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中国美声声乐中的声乐创作形态较为单一化,明显地感受到女性声调多于男性声调,而高声部高于中低声部,忽视了对中低声区的研究与分析,致使中国美声声乐中低声区民族化、风格化发展较为缓慢。从音乐鉴赏观点来看,尽管大多数群众喜欢高音域的作品,但中国是多民族国度,接受能力较强,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适应中国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如果只发展高声部而忽视中低声部的民族艺术性发展,将使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道路越发狭窄,从而对中国美声的整体建构与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

“土洋之争”后,又经过欧洲传统歌剧与中国传统歌剧互相借鉴、互相弥补、“洋土并存”“洋为中用”的发展过程后,国内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民族歌剧专业,而王品素、汤雪耕等歌剧工作者也在积极探讨怎样将西方美声的优势融入中国歌剧的理论与实践中。鞠秀芳、胡松华、李双江、吴雁泽等一些杰出的高音才俊,都是中国优秀的高音歌手。李波、张权等学习西方唱法的歌剧歌唱者,都在努力学习传统民歌与戏曲唱法,以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李同生在其相关文章中指出,争取中国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民族唱法成为一种主流。显而易见,“美声唱法”的民族性已经上升到自觉程度,并已初步取得显著的效果。李同生也表明,国内新涌现的歌剧演唱者大多接受过西方的传统唱法,但仅熟知西方唱法的基础练习以及普通的歌唱表演。从一定意义来讲,大家都了解这种方式是无法改变的。

李同生认为,要使这种新的歌唱方式更具民族性,仅依靠掌握普通的发音基础技术,乃至学习一些歌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素在于:第一,要从源头提高对民族传统歌剧的喜爱;第二,要加强对民族歌剧的学术研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并在不断练习中对其特有的规则加以把握;第三,通过举例说明,从发音(把握发音规律)、行腔(音乐与语言的融合)、板腔与发音内在运动规律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清晰、切实可行的建议,中国民族歌剧在一代代声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有了长足进步;第四,中国歌剧人才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是高声部兴盛与中低声部衰弱的畸形发展状态,是所谓的“民族高声部唱腔”。金铁霖、廖昌永等研究学者也表示了对此问题的关注。在中国传统歌剧的唱法中,只存在高声,并没有中低声。如今,我国歌剧在音色上要求较高的配乐,以满足时代特点与角色刻画的需要,从而使歌剧具有较强的民族感染力。因此,必须采用中低声部歌唱,使充满柔和、清脆、响亮民族风格的男女高音中穿插挺直、浑厚的中低声。“美声唱法”引入中低声部,在充实嗓音美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矛盾。因歌剧声部结构不平衡与美声唱法的矛盾,使中国歌剧在人物声部分配、人物唱法等方面难以协调,成为影响中国歌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引起中国歌剧“美声唱法”中低声部民族化发展较慢的原因

(一)受当前声乐培养方法限制

目前大部分音乐机构在民族、美声唱法的区分方面泾渭分明,特别是中低声的发展。因中低声音乐培养被认为是早期的美声体系,从理念、内容与方式等方面都以西方方式进行培养。受这种培养手段影响,中低声的发展必然会趋向西方美声唱法,加之目前大多音乐机构较少设立曲艺、戏曲、民族声乐项目,这就使其难以切实与传统民族声乐知识互相融合,在思想观念上逐渐脱离自身的民族文化。某些声乐工作者已树立起中低声必须向美声靠拢才有前途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其思维受到局限,缺乏自主探究。而部分声乐工作者却较少顾及现实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喜欢独断专行,这就造成中低声专业的“千兵万马”迈向美声唱法“独木桥”的状况更加突出,这表明目前的声乐培养方法对中低声民族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二)中低声类精品数量匮乏

通过翻阅中国歌剧发展史,就会明显发现,选取的歌剧多是高声曲目,而在少数中低声部曲目中,许多歌剧内容、形式老旧,缺少明显的民族特征与时代气息,多数歌剧艺术品质较低或难以符合当前中低声部的学习要求。因忽视发展中低音部的民族化,其本土化佳作数量骤减,从而对发展中低音部的民族化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对其歌剧课程规划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急需创作大量优秀的中低音精品。目前中国美声唱法中低声部的歌剧创作呈现出日渐枯竭的现象。中国作曲家为女性谱写的曲目大多为女高声而创,致使女中低声在歌唱、相关素材等方面出现选择领域较窄的情况。应尽力施展女中低声深厚、开放、内敛、清澈、稳重的特质,以激发听众的感情碰撞,丰富中国美声精品的解读领域,为女中低音提供许多演唱资源,这是中国当前作曲家、声乐工作者、歌唱家都要面临的状况。这一现象对中国美声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同时也给中国歌剧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

(三)相关部门宣传工作不足

宣传工作包含电视广播、音像发行、文艺汇演、演出场地等,相关部门较长时期内注重民族歌唱的高声人才、曲目宣传,而忽略对中低声演唱人才、精品曲目的挖掘与宣传。这种片面的做法阻碍了中低声部优秀人才、优秀曲目的传播,也降低了其大众知名度,影响教师、演员、创作者的工作积极性,限制中低声部的民族化发展。目前,中国许多美声演唱的艺术活动,大多注重高声区的声乐作品,并对高音演唱家进行较大程度的宣扬,忽略了对中低声歌曲的发掘与推广。相关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未能将中低声部的民族曲目与音乐带给民众,降低民众对中低声部民族化发展的期望,进而制约中低声部的中国歌剧的发展。

四、中国歌剧多元化发展——兼论“美声唱法”中低声部民族化发展措施

(一)改革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中国歌剧中低音声部的民族音乐发展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中低音声部民族歌唱艺术,必须注重声乐基本功的培养,使其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大化。在音乐培训机构中,对满足声部要求的相关人才实施中低声部的合理培养,强化民族艺术影响,改变中低声部美声唱法的固定思想。在培养实践中,声乐工作者要充分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如戏曲、曲艺等,使其具有较强的民族艺术认知;同时,加强中低声部音乐的民族性训练,引入国内较早时期优秀的中低声部民族音乐曲目。与大家交流中低声部歌唱者的生平事迹,并指导其自觉学习中低声部的音乐,为中国歌剧与美声中低声民族化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根基,培养时要重视中低声部人才,寻找拥有民族特质发展前景的优秀苗子,正视人才职业发展抱负,对中低声部人才培养方式不能以偏概全(将其纳入美声唱法中),培养人才应根据具体现实状况特点。从性别、人格角度,以科学方式探寻民族风格、提升歌唱技巧、激发歌唱热情。为逐渐发展中低声部的民族艺术,各培训机构应继续设置曲艺、戏曲民族声乐等项目,加强对中国歌剧的了解;声乐工作者、学习者要从“中低声部只能纳入美声体系”这一固有思维中走出来,培养“应多元化发展”的自由思想,打破“中低声部难以发展民族化”的观念误区,并大胆发展民族化。声乐工作者在规划人才发展目标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应充分利用自身力量推动中国声乐民族化发展,尤其是青年工作者应该持续强化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探究,提升此层面的素养,在借鉴传统经验的前提下,自主探究中低声部民族化培养新模式与新思维,勇敢实战、大胆创新。声乐相关人员均是民族声乐的接班人与宣传者,应增强自身责任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

(二)加强歌剧创作

优质歌曲与歌唱者的关系如同“粮食”和“巧妇”,缺少优秀嗓音,再好的歌唱者也不能将天赋发挥到极致。同理,若缺乏优质歌曲作为教材,声乐课堂就难以成功。中国现在所达到的民族化,是在中国故事基础上、在音乐创作上追求民族与地方特色,从戏曲、曲艺等方面的根源吸取精髓,尽可能采用民族唱法,将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有效融合。但这种融合多种民族特色的“鸡尾酒”,终究会被“歌剧”这种“洋瓶子”打败。不可否认,歌剧源于意大利,并在欧洲发展起来。所以,不论怎样开展民族化改革,“洋为中用”“中西联合”是大势所趋,关键问题是如何取舍、取而代之,中国的歌剧要摆脱“标签”化,要走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发展之路。正如当代更加“国际化”的柴可夫斯基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旗帜一样,五大劲旅乐队的音乐创造也在全球音乐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球声乐发展史给中国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在迈入世界音乐舞台时,披着中国民族歌曲的旌旗,却将“紧箍”套在自己身上。本文认为,脱掉“标签”,不但能使其脱离“作茧自缚”的困境,还能使其演唱形式去掉“紧箍”。在中国,大型歌剧的创作与演出都要遵循美声唱法原则,便于将每个角色都完美地诠释出来。对此,《原野》是对西方正派歌剧创作的一种敬意。在抒情结构中,作曲者尤其注重宣叙调的衔接,适当地融入戏剧的道白与对话,适当吸收中国戏剧因素及当代音乐特点。歌剧中统一采用美声唱法,在塑造唱功与人物特征上步调一致,极具特色。用“洋”唱的方式诉说中国平民的感情纠葛,但又不会显得唐突、勉强。歌剧中有六个角色:男高音仇虎、女高音金子、男高音焦大星、女中音焦母、男低音常五、男高音白傻子,角色形象突出、性格饱满、声部分配精准。《人民音乐》于1992 年第7 期出版了乔玲翻译的两篇由美国人写的乐评《来自中国的普契尼的回声》(杰姆斯·奥斯特雷查)和《歌剧〈原野〉怨恨的旋律——金湘的杰作在美首演大获成功》。文中介绍了美国首播《原野》并以中文演唱、英文字幕的形式传达相关剧情,对金湘将西洋歌剧传统与东方音乐风格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予以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原野》中几位主角进行的“西化”演唱方式、对《原野》在国际上的影响以及欧美歌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积极的评估与预测。

(三)加大宣传力度

推广美声唱法中低声部的民族音乐,是推动中国中低声区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达到宣传目的,必须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各级文艺宣传部门、学校宣传部门都要积极宣传中低声部的优秀民族音乐,提高大众欣赏水平,重新认识中低声区和“民族声乐”的联系。另外,要充分发挥时代作用,通过广播、微信、手机App、音乐软件、网络等多元化渠道进行宣传,增强影响力。宣传机关是艺术与群众交流的纽带。优秀作品、歌唱者必须通过宣传才会被广泛熟知。鉴于目前我国美声唱法中低声部民族化发展较慢的情况,要求宣传工作人员予以更多的重视,主动发现新方法并在宣传方面给予关照,通过自觉帮扶、增强影响,协助这些中低声部脱离困境、重现辉煌。在促进中低声部迈向民族化的过程中,要求创作、宣传等相关部门人员施展自身才华、互相协调、努力工作,如此才能使这项工作尽早见效。民族美声各声种像一条生物链,假如国家声乐仅依赖高声并以其为主导,会对整个国家民族歌唱事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要实现民族声乐的整体发展,就必须有各种声部的配合,这是中低声部的发展前景。我国民族唱法有多种不同声音共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优秀传统,在民族唱法上成就了辉煌历史。多元化政策指导下,已累积成功实践,并获得令人鼓舞的成果。所以,如果能够充分关注中低声部的发展、传承与发扬,就会出现中国民族声乐各声部共同发展的新形势。

综上所述,通过加快中低声部的民族化建设,可使中国歌剧行业发展更加多元化,极大丰富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感悟。美声唱法的民族发展是具有创新性与复杂性的艺术。中国历代歌唱家在对美学声学研究中努力推进中低声部的歌唱艺术发展,以便于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猜你喜欢

低声民族化美声唱法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你有病吗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金铜时代
完形填空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