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纪录片《河西走廊》看“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对外传播

2022-11-10沈兴钰

名家名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霍去病河西走廊张骞

沈兴钰

一、观看纪录片《河西走廊》有感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更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和杰出谋略的政治家以及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发挥的作用。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贺之景;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它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贺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疆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的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我们平常看的影视剧中,一般男主角都是那个时代的宠儿,奇遇不断,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天赋和机遇。在真实的历史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像是剧本中的男主角一样,是绝对的中心。霍去病就是西汉攻打匈奴时期名正言顺的主角。首先是出身,霍去病的出生无名无分,是一个婢女的私生子,该婢女有妹妹卫子夫和弟弟卫青。谁能想到,卫子夫会成为汉朝的皇后,卫青会成为长公主的夫婿,而汉武帝会成为霍去病的姨夫。这样的家世转变已足够神奇,但他偏偏注定是这个家族中的传奇,虽然辈分最小,但却是成就最高的那个人。霍去病在参与的第一次战斗中就立下了大功。那一年,他17 岁,只能带领一小部分的士兵,可据记载,他参与的第一次战斗,斩杀的敌人就超过2000 人,其中还有两位重要人物,于是仅仅凭借这一次战斗,就被自己的姨夫也就是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已经算得上巅峰了,但于霍去病而言,这仅仅是一道“开胃菜”。21 岁时,霍去病率5 万骑兵,深入漠北,奔袭两千多里,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随后,他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这象征着大汉朝的领土范围已经到达了狼居胥山和姑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这一战霍去病彻底成为大汉朝的战神。在此之后,匈奴听到霍去病的名字便闻风丧胆。在霍去病为数不长却战功赫赫的戎马生涯中,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胸怀天下!但是在完成攻打匈奴的使命后,他就突然病逝了,年仅23岁,真是天妒英才!

两千年的沧桑巨变,朝代更替,春去秋来,不变的是留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感慨。天下多相貌,草绿了又黄,海上潮涨潮落,让人只想背起行囊走一趟河西走廊。

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欣赏独特的审美内涵,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这里的人和物第一次呈现出极致美感,令人葵藿倾阳。

顽强的信念和使命支撑着张骞度过了13 年俘虏时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纵使过去了千百年,再踏上这片土地,也会被他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所吸引,那个坚持心中所想的伟岸形象,就像一个无形的拉着风筝的手,给被匈奴欺压的人安全感。

在广袤的河西走廊的大地上,千年前英姿飒爽的霍去病终于有了一方施展拳脚的天地。塞外孤烟,长河落日,身披长袍的将军是那样意气风发。“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是他明志要驱逐匈奴,稳定边疆。在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汉代历史上记载下辉煌的一页。

设置驿站、屯垦戍边。一边守卫家国,一边种植绿地、修渠筑坝,把死寂的沙漠之地变得如同绿洲一般,枝繁叶茂。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的中心,这是对中原王朝的回馈,也是对中华子孙的回馈。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瞻仰到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壁画,是河西走廊沉淀出的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河西走廊从繁荣到落寞,从荒芜到兴盛,从战乱到和平……一切都是那么传奇,仿佛早已注定一般,回首往昔,依旧能想象汉帝国、盛唐、元朝时期的繁荣景象。繁华未改,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强国的伟大建设和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流传至今,而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来没有间断,正是河西走廊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和精彩绝伦的故事构成了华夏故事的一部分。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过去,但是仍然可以对千百年后的人们产生巨大影响,因为他们身上流传的精神永不消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如张骞的坚持、信守承诺的精神,霍去病的勇敢果断的风格,解忧公主的独立与成熟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而这些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须具有的。

二、从纪录片《河西走廊》看“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对外传播

两千年前,张骞孤注一掷地踏上了往西走的路途,人们才从此知道了更广阔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可以说没有张骞的这次凿空之旅,我们就不会认识到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来到这里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古老的典籍和经书,向人们诉说自己的思想、信仰。思想和信念历久弥新,时间越久,越有不一样的内涵。河西走廊像一篇序言,生动叙写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路途。由此一条丝绸之路就开始了,商人、马帮在这条路上交换商品,相互交谈,好不热闹。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在这条路上出现,让人们见到不一样的东西。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思想也随之传播。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

这里是可信的中国。在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时,细节饱满真实,让人如临其境。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真实地感受到河西走廊历经两千多年的盛衰,它经历过繁荣,也发生过战乱,在每个中原王朝的外交史上都留下过痕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三百年纷乱,五胡乱华,中原诸多大族,西迁河西走廊的人,不再东返,于当地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大族,士族繁盛,史称河西望族。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让人们感到痛苦、迷惘,人们认为只要按照佛家的方式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也给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至此佛教由河西走廊传入,在河西走廊地区,大肆建造山间洞窟,打造佛像,由河西走廊的政权君主发力建造佛像。随着隋朝统一天下,重开丝绸之路,开凿大运河,连接南北方水路,商贸发达的地利条件成熟,至唐朝时期,天下商贸发达,走向兴盛。嘉峪关成为进入丝绸之路的关隘,并且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清两朝对商贸的态度消极,河西走廊逐渐走向凋敝。到了近代,1949 年以后,河西走廊上进行各类资源的勘测开发。西气东输、西油东送都是通过河西走廊的通道进行布局。至此,河西走廊,陆上丝绸之路,继往开来。我们现在能看到河西走廊的广阔,看到敦煌令人震撼的壁画都是由两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书写出来的。

这里是可爱的中国。在《河西走廊》纪录片里,我感受到河西走廊壮丽的风景,感受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感受到了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同时河西走廊的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印象最深刻的拍摄是张骞站在城墙外的山头远眺城楼的那一幕,历经多年的洗礼,他依旧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就是这一份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进,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敦煌莫高窟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中国艺术。敦煌与佛教颇有缘分,公元前344 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经过这里,认为敦煌这个地方是佛教的福地,于是他决定不再匆匆赶路,留在这里建造石窟,后来由于战乱,人们渴望安居乐业,敦煌的大官、世家大族都在这里营造功德窟,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供养人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刻绘在石壁之上。石窟数量与日俱增,窟中的佛像也改变着仪容,从魁梧奇伟变成清新秀丽,继而转向丰姿绰约,色彩逐渐鲜艳夺目,构图愈加大胆,这前所未有的宏大让敦煌成为西北的一颗闪耀的明珠,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这些可爱的人和事物的一点一滴构成了可爱的中国。

这里是可敬的中国。以前只知道当年走出长安城时的翩翩公子张骞出使西域,却不知在出使路途中发生了这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事。看完《河西走廊》之后,我了解了其出使的前因后果,以及中间的动人故事和他心中从未被苦难磨灭的坚定的信念。张骞的坚持、耐力等优良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之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完成自己对别人的承诺,永不言败。也正是因为炎黄子孙身上具有可敬的精神,才能击败敌人,保卫家园。河西四郡名称让我感受到了河西的磅礴、霸气。武威即河西人的勇壮和威风,使任何人不能入侵;张掖即其左膀右臂;酒泉象征着河西地区的另一面——柔情侠骨;敦煌意味着灿烂明耀、光彩四射。从这四个名字感受到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们的龙骧虎视,以及柔情的一面。正是这样的反差,更使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对中国人产生敬佩之情。《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也展现出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在这里的有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共同开发建设,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张骞在出使西域时,不知他能不能活着回到自己的祖国,但他仍然接受汉武帝派给他的任务,在被匈奴俘虏时,他不畏强权,没有失去信仰。日光倾泻而下,一道孤独的身影站在远方眺望自己的家乡,似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那思念故乡的心情,同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使命,不论匈奴怎么对待他,他从未低头。“所有的坚持和孤独都会发光”,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公元126 年,张骞最终带着匈奴的信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三、总结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和广阔壮丽的河西走廊,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节叙事的视角更接近受众的感受,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河西走廊》的第二集《通道》用了1 分31 秒的影像,讲述了霍去病英年早逝,无缘目睹河西走廊繁荣的遗憾,并呈现了霍去病陵墓的画面,引出了五泉山上霍去病的雕塑以及黎民百姓对他绵延千年的祭奠与怀念。这更能把观众带到真实的情景中去。我们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给外国学生上课时,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观看这部影片,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和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中感受到中国山河的壮阔以及中国历史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如不怕困难、有责任心、舍己为人等。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河西走廊的命运与历朝历代的繁盛或衰亡都息息相关,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同时运用影像等资料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纪录片之后,教师基于影片,对纪录片进行讲解和赏析,使学生形成汉语思维。同时《河西走廊》所展现的河西走廊的壮阔风景,也可以使学生向往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被中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推动学生自己去了解有关河西走廊的历史。

猜你喜欢

霍去病河西走廊张骞
张骞探西域
霍去病之死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继续向北
霍去病
西游新记7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张骞通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