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构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策略研究
2022-11-10尹志强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尹志强 周 聪 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对智慧图书馆的起源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实践的探索历程作简要回顾,探讨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定位,提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涉及智慧化建筑、空间、数据、平台、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和构建“智慧图书馆”时代热潮的指引下,有所作为,贡献力量。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5年该方案实施以来,建设成效明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2022年2月,随着第二轮建设名单的公布,我国“双一流”建设从2015年开启的“统筹推进”阶段迈入“深入推进”新阶段。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工程,“双一流”建设肩负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任,为中国高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智慧图书馆”发展潮流,把握机遇,实现转型升级,这样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综合水平和竞争力,对高校图书馆实现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探索
“智慧图书馆”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讨论很早就已出现。在国际上,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等人首次提出“Smart Library”概念,即“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知识服务平台。在国内,2010年,华侨大学图书馆的严栋将“智慧图书馆”概括为“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认为可以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2013至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技术发展的配套支持决策。随着我国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举措的落实,与智慧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在图书馆界掀起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面对“智慧地球”“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建设理念的兴起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智慧图书馆发展逐步从理论走向现实,不断探索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实践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打造智慧图书馆的积极尝试,以南京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极具前瞻性地把智慧图书馆列为重点研究项目,提出了相关的建设理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南京大学图书馆从2012年开始,就不断努力尝试和创新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较具代表性的有Book+、Find+、Mobile+、Pad+、Subject+等“+”系列服务系统平台。2016年后,南大图书馆又开发了以智能盘点机器人“图客”与智能交互机器人“图宝”为代表的两款图书馆机器人,在持续完善和升级的同时,对下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平台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将“构建一体化资源服务体系”和“基于新一代系统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NLSP)”两种建设方式进行组合,构建新一代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重庆大学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致力于探索和实践以智慧图书馆为核心,基于文献大数据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该馆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全面梳理了相关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引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传统业务流程,于2016年上线了以“智慧门户”为代表的向读者提供服务的统一平台系统。得益于这一系统,该馆进而扩展出服务教学的课程文献中心、支撑科研的专题图书馆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学院虚拟图书馆,从而实现了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定位探究
随着近年来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探索日益深入,智慧图书馆不再仅是技术革命衍生出的一种新业态,还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新理念。“智慧图书馆”对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图书馆运用各种智慧化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准和管理效能,为用户更加高效快捷地获取信息知识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求图书馆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观念,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智慧活动需求,突出强调用户体验,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与人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要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提供更加专业的、精准的、有特色的高品质知识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应通过业务重组、资源集成、打通知识服务生态链,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服务,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最终服务于智慧社会以及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紧跟新时代发展机遇,引入融合“智慧图书馆”发展理念和技术模式,迈入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在为高校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开辟了新空间。高校图书馆根据其服务面向的师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从发展理念、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多角度出发,明确自身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规划相互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教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作用,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学术影响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有力保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图书馆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即构建“智慧化建筑+智慧化空间+智慧化数据+智慧化平台+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的、特色鲜明的高校智慧图书馆。
智慧化建筑
智慧化建筑以安全高效、绿色低碳为宗旨,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融入当代前沿科技,以保证用户的需求为根本,从系统、结构、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建筑物进行“量体裁衣式”的优化组合。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理念的兴起和发展,升级高校图书馆,进行智慧化改扩建,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打造一个节能舒适、高效便捷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和智慧化服务环境。通过智能传感器、管理系统、智能终端等技术手段“感知”图书馆各个建筑空间的“信息”,并将计算机和通信、多种识别和控制等技术手段与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实现对建筑内环境、设备、用户等信息的采集、监测、管理和控制,完成图书馆建筑环境的调节优化,即图书馆建筑能够在无人或较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对温湿度、照明、空气、烟尘、噪声、安防、运输等因素的自主控制、调节和管理,实现节能环保、安全舒适、高效便利、人性关怀等目标,达到最优效果。
智慧化空间
随着各类智能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普及应用,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越来越适应和习惯智慧化场景,对在图书馆阅读、学习、研究和创新创造活动中获得智慧化知识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凸显。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图书馆势必迎来馆舍空间改造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各类样式新颖的智慧化空间布局,有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使其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使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如虎添翼。智慧图书馆将各类智能设施和设备引入智慧空间,如智能书架、智能桌椅、智能控制设备、智能互动设备、人脸识别设备、智能导览设备等,以实现智能管理、自助服务、空间引导、环境感知、增强现实和智能交互功能,从而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智慧化。这里有宽敞独立的空间环境,先进完备的技术设施,让智慧图书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切身体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
智慧化数据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图书馆人对拥有的数据资源情况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更精准的掌握。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在出入大厅设立了大数据智慧展示平台,能够实时动态显示本馆简介、进出人次、在馆人数、借阅数量与排行、推荐书刊、通知公告、入馆预约等内容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以最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将图书馆的工作成效和服务内容及时有效地展示出来,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介作用。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发展方向,划分学科门类,设置学科专业,开展以学科服务为导向的数据资源智慧化建设,对于图书馆日常运行所积累的如信息资源、业务流程、用户行为、服务记录等海量、复杂、多样且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和智慧分析,为学校及图书馆的管理决策、学科服务、科研创新等工作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参考和支撑,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注重提升大数据的收集整合、信息挖掘、知识发现和分析决策的能力,建立完备、精准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和机制,让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智慧化平台
智慧图书馆起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智慧化平台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智慧化平台应从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图书馆馆际之间、图书馆行业领域乃至全国图书馆体系等层面,确保在技术应用于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规范和建设标准具有统一性,降低各类平台、系统之间互联及整合的难度,提升智慧图书馆平台系统的安全性、共享性、通用性和扩展性,有利于图书馆未来业务拓展和协同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发挥信息汇聚、深度感知和泛在聚合的功能。利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智慧化平台能有效满足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广泛需求,使用户在安全、便捷的环境中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智慧化管理
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体现在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立体化的运行模式,及时感知、采集图书馆内建筑空间、设施设备、读者用户等各个要素的大量数据信息,以此为依据适时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服务流程和创新策略进行优化调整,并对图书馆发展规划和各项决策的制定、落实提供支持和参考。如在入馆预约方面,采用预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图书馆座位的有效管理,减少排队拥挤和入馆抢座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座位的实时监管,能够较好地解决“占座”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RFID标签数据,结合区块链等技术,可实现对文献资源从采访、编目、典藏到入库等工作全流程的实时数据溯源和追踪,利用智能机器人、无线蓝牙、人脸识别、智能安检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书刊的智能分拣、盘点、运输和上架等方面的智慧化管理,以及为达到舒适且节能环保的目标,对图书馆馆舍环境的智能调控、智慧安防以及智慧物业管理等。这些智慧化的举措,有助于降低图书馆的维保成本和管理难度,避免资源的浪费。
智慧化服务
智慧化服务既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初心使命,也是其核心目标所在。在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新兴技术广泛涉及图书馆的各个方面,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图书馆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把技术设备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智慧化设施,开展智慧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工作创新的典型模式。智慧图书馆将“以人为本”作为服务的核心发展理念,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对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一方面,图书馆应进一步扩展服务范围,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泛在化、人性化、精准化、集成化的智慧服务,其关键体现在服务场所泛在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内容知识化、服务空间虚拟化、服务方式集成化、服务体验满意化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智慧馆员的培养和管理。智慧馆员是智慧服务的关键要素,在图书馆各项业务和运维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岗位数量和配置比例,打造兼具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业型队伍,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优化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从而创新服务内涵,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影响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信息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生驱动力相结合,使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双一流”高校,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围绕学校创建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流学科的奋斗目标,高校图书馆应紧跟形势,把握契机,有所作为,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化转型和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重新定位和明确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优先级目标,确立工作侧重点,有序推进开展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为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贡献出图书馆的一份宝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