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言、象、意探讨王维的“诗中有画”

2022-11-10

名家名作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画意诗作王维

张 磊

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我国古诗创作中影响深远。因此,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绘画思想,在写诗的过程中无形地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分析景物,在诗中融入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采用简洁语言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的自然景观,让读者仿佛身处风景画之中。“诗中有画”是王维自然诗的主要特点和显著成就。

一、形成原因

(一)生平经历

王维身处不太平的时代,其一生可以划分成两个不同阶段,前期积极向上,憧憬未来,充满理想抱负;后期入定禅宗。王维在幼年时期具有极高的天赋,在开元九年中进士第,同年被贬到济州,在官场上受到挫折,对他的创作态度产生较大影响。之后王维一路高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理想和现实具有较大差距,背负繁重的精神枷锁,想要入禅避世,最后丧失信心,沉于佛法。王维非凡的人生际遇造就其超凡脱俗的心境,进而在诗歌和山水画创作中展现出清净自然、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二)佛教禅宗

王维的诗作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他在佛教修行上具有较高的造诣,将禅宗境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王维得益于其母崔氏的影响和佛教结缘,其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用语,充分表明了王维一心向佛的决心和态度,可见佛教对王维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且不断融入其诗歌和绘画作品创作中。从王维的诗歌和画作中,均能发现其中蕴含深刻的佛教哲理,同时具有较多禅思。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鸟鸣涧》主要写景,实现动静结合,营造了一定的禅定境界。佛教中包含境随心转的思想,认为心净则佛土净。这首诗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述寂静的山林,只有诗人真正做到内心静下来,放下对世俗杂事的痴迷,才能真正看到花开花落的美景。

二、“诗中有画”的分析

文学属于语言的艺术,以形象作为自身存在的形式,语言组成形象,形象表达主要思想。我们将“象”作为分析对象,将其和“意”的关系当作分类的标准,能够将象划分成“审美之象”“表意之象”,前者虽然也要表意,但是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表意,而是更加强调自身内在构建和体系的完善,该种类型“象”的内部结构、运作方向主要围绕其自身。“象”是主要的,是“言”的运作方向和目的,形成象之后,才能完成“言”的任务。同时,“象”是“意”的参考和基础,后者将表达意当作最终目标,结构构建和运作方向主要围绕该目标进行。表意之象中,重心为“意”的构建,“象”是其表达方法和措施,自身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王维结合诗歌需求,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促进“言、象、意”互相交会,形成“诗中有画”的诗境。

(一)言

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具有较大差异性,是非逻辑性的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允许不符合逻辑和语言的表达。王维诗歌语言中采用独特的语法手段,实现语序颠倒、词类活用。

1.王维的诗句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属于典型的语序颠倒例子,不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展现出诗句的自然灵动,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韵律美。我们如果按照正常语法和逻辑进行组织,该诗句应该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和原句相比效果明显降低,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我们从音韵学角度进行分析,原句的韵律更加符合律诗的规范;②我们从文学性上进行分析,采用“喧”和“动”描述竹子、莲叶的状态,促进人们仿佛真实地看到静态植物的灵动,之后表达出“浣女”和 “渔舟”两个意象,补充诗句整体描绘的画面。最后竹林之间传来欢声笑语,是“浣女”归来,莲叶轻轻晃动,是渔舟徜徉其中,展现出一幅优美灵动的画,充分体现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特点。

2.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充分体现了词类活用,描述了诗人在山间漫步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描绘出初冬季节的山中美景。该诗句采用“湿”字,形象地展现出浓厚的山中“空翠”的色彩。“湿”自身属于形容词,在诗句中被当作动词灵活运用,阐述深秋初冬时节,山中气候逐渐变冷,山林中的雾气润湿衣衫的场景,衬托出清冷幽静的环境。

(二)象

王维是一名著名的山水画家,在诗歌创作中应用诗法,渗透画法,使诗歌富有画意,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意象,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1.王维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善于表达景物的色彩,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句为例,更加精准形象地展现出夏日雨水、田间风景的特点,同时以白鹭和黄鹂构成明显的色彩对照,富有画意,以黄鹂动听的鸣叫,为优美的画面增加动人的音响,引发人们艺术的联想。

2.王维注重描述景物之间的关联。王维善于在诗歌中运用绘画技巧,布置画面虚实,体现出景物联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巧妙处理景物布局,大漠向远处不断延伸,为人们带来开阔、深邃的感受,实现平面的构图,之后以“孤烟直”展现出立体感。“孤”展现出人烟稀少;“直”体现出诗人初到边塞,对景色的惊讶;“长河”的形象将整个画面切割成两段,增强构图的灵动感;“落日圆”针对整个画面描绘出统一色调,彰显浑然一体的形象,呈现出浓烈的画意。

3.王维经常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使诗中描绘的景象远近分明,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感。如“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远景和近景互相融合,形成画面的层次,同时山后的碧峰形成立体的景象。水、峰形成光线和色彩的对比,将自然景象融合到一起,获得绘画的效果。“诗中有画”主要在于诗趣、画趣互相融合,获得弦外之音、意在言外的成效。

4.王维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较多自然景观意象,包含山水、花鸟、月、木等多种景观意象,这些意象的应用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景象自身属于山水画要素,在诗歌创作中应用自然景象当作意象,能够增强诗作中的画意。同时,王维在采用自然景观意象的过程中,通常有意识地展现出静态画面,更加符合我国山水画悠远宁静的意境。例如,“松”是王维书写中十分热衷的意象。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采用松代表君子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王维运用“松”这一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意象,在诗作中以松展现出人物恬淡、与世无争的淡然心性。如“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采用古松意象,展现出心境超然的世外高人形象。另外,王维不仅采用“松”比喻人,同时普遍采用“松”营造和烘托环境,使诗境蕴含丰富的禅意,充分体现出王维诗作独特的禅境。例如,《过香积寺》中的首联“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描写峰峦白云之中隐藏的香积寺;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描写山林中古木参差不齐的无人路径、深山中无处可寻的钟声;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描写了冷涩的泉水、凄凉的日色,同时采用松的清冷更好地映射出日色的清冷,利用“松”这一意象渲染了禅意;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以佛心战胜妄想贪念,在这种幽静的情境中,更好地悟到禅理的高深之处。

(三)意

王维年轻时具有浓烈的政治热情,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现实政治,之后经过重重磨难和打击,怀才不遇,政治热情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作诗的核心思想。另外,王维在后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其字摩诘,取自佛经《维摩诘经》,代表洁净、无污染,表明其一心向佛的态度,对他的思想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佛家思想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喜静不喜动,追求闲静无为的心境,在他的诗中很少出现强烈的情感矛盾等,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王维诗歌中选择的意象自身具有不同程度的禅意,同时善于应用空寂之感的词语描述意象,如“空山”“飞鸟”“秋月”“寂林、深林”等,不同意象的融合,创造出深远空阔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述景物的过程中,带有我国水墨画的画意,呈现出良好的诗画融合效果。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他采用清新的语言,展现出幽美空寂的景象,描述恬淡隐逸的意趣,和我国水墨画中“留白”的精神追求相同,更好地形成“诗中有画”的画境。王维山水田园诗普遍喜欢应用近体,注重对偶,在诗句中语言多为名词、形容词,提高诗句的静态表现力,应用不同名词组合,丰富意象,促进景物意象成为诗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擅长五绝、五律的应用。王维诗中展现出文人画尚意的追求,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和意象,创造更多想象和联想空间,塑造诗歌充满禅意、恬淡隐逸的意境。王维的诗作将言、象、意有效融合在一起,采用清新隽秀、空灵恬淡的诗歌语言形成独特风格,运用适宜的自然意象,展现出丰富禅意的诗境,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推崇,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画意”的表现

王维诗作中山水田园诗应是其最高成就,以“诗中有画”独具特色。王维潜心修佛,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蕴含禅理,被人们称为“诗佛”,同时在水墨画的较多方面具有时代性创造。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过程中融入绘画技法,采用构图、线条、色彩和光线等多种绘画语言,实现诗情、画意的深度融合,构建清净、深远的意境。王维诗作中具有丰富的画意,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

(一)结构美

画家往往将较多个体景物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我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常应用“移步换景、景随人移”的散点透视方法,不断变换视角和视点,在大环境中融入从不同视点观察的各项景物,形成固定完整的画面、意境。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过程中经常采用该种方法,如《终南山》这首诗具有开阔的意境,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描写山峰的高大耸立、山势绵延;颔联“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描写烟雾、云的景色,体现出终南山的高远,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细微之处描写山峰高耸;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描写了诗人登上终南山山顶,居高临下,纵览全景,展现出山峰的阴晴变化、虚实交错,充分体现出气象的千变万化;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描述了诗人的活动,展现出峰回路转、幽静的景色。整首诗中诗人从俯视、回望等多种视角进行描写,跟随视点的转变不断变化,充分体现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美,以空间的不断拓展和视觉的不断转换,凸显空间的跃动感。诗作中全部景色跟随空间的移动逐渐产生变化,构成整体的空间结构,充满灵动和活力。

(二)色彩美

色彩在绘画中是十分关键的艺术手段,通常以相应色彩有效渲染想要描述的客观景观,增强景观的美感。王维自身是水墨山水画大师,更加擅长采用山水景观的色彩,注重不同色彩之间的互相映衬、调和,在山水田园诗创作过程中呈现出色彩美,凸显出“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王维年轻时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色彩,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这句诗中,采用“红、绿”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时应用“染、燃”的配合增强整首诗的色彩感。王维诗作中未出现较多艳丽色彩的描述,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普遍为后期创作。受诗人政治思想、心态、审美情趣、深信禅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王维后期的诗歌创作逐渐从前期的浓烈转变成清淡,之后形成诗歌素雅、平和、宁静的特点。

(三)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是艺术美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景物描写不是中国画家的唯一目的,而是一种传递情意的方法。王维诗中意境的构建上,主要呈现出“淡泊”“空寂”的意境,和其在政治上受到较大磨难和打击,逐渐向往归隐避世、信奉佛教具有直接关系。另外,王维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形成“萧疏清淡”的艺术风格,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以山水美景当作自身精神上的寄托,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王维善于营造空寂幽静的意境,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以两者的辩证关系用于诗歌描写,为读者带来更加幽静的心理感受。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充分描写出山林的幽深寂静,有人却不见,展现出山林幽深,同时采用“但闻人语响”当作引导,形成空寂宁静的意境。“不见”“但闻”形成视觉和听觉的互相对应,声响和寂静相对应,形成独特的意境。另外,“人语响”打破了山林的宁静,空谷中传来音响,更加体现出空谷的空荡和寂静,充分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实现单独写静和写动无法展现的艺术效果。我们从精神层面上进行分析,王维诗歌中充满禅理、禅趣,成为“诗”和“画”的重要连接点,更加凸显出“诗中有画”。

王维在诗作中有效融入画法,将画境渗透在诗境中,展现出诗作的独特美感,促进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同时增强视觉意象,富有画意。因此,王维的“诗中有画”对盛唐乃至后世诗歌艺术具有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画意诗作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刘少民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述说
心灵独白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