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

2022-11-10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丹阳市高素质培育

陈 煊 范 磊/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

乡村振兴重点之一是人才振兴,发展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责任重大。江苏省丹阳市2018年以来培育了近8000名高素质农民,经过长期跟踪观察,这些农民活跃度高,粘性大,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已成为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目前丹阳市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有480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超100个,这些家庭农场90%由高素质农民主导。

通过大力宣传和典型示范等方式,让农业从业者意识到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必要性,激发其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丹阳市在与基层推广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培育工作中的难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每年召开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会,详细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一是利用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发动。近几年,丹阳市电视台多个栏目从不同角度报道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效,群众反应热烈。纸媒“田野风”专栏整版介绍丹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呼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培训。二是遴选有潜力的学员,开展点对点宣传。建立高素质农民骨干学员库,遴选出全市龙头企业、合作社理事、家庭农场主以及种养大户等对象,有针对性地宣传高素质农民培育。以点扩面,迅速建立培育机构、骨干成员、小农户培育孵化三级联动体系,掌握学员最新动态,让有需要的学员及时获得培训资格。三是制作优秀学员、十佳农民宣传册,分发给学员及各镇农服中心,用学习成果和成功经验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提升学员参与培育的紧迫感和获得感,增强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督促并要求各级农民培育工作者抓住每一次与农民面对面的机会,了解其知识需求,及时推送培训计划以供参考。

丹阳市已经认定的学员老龄化趋势明显、学历教育水平偏低。总结2018年至2021年高素质农民基本特征,学历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年龄占比看,55岁以上学员最多,且逐年增多。前两年46~50岁占比高于51~54岁。近两年反之,可见,老龄化严重,后备力量不足,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丹阳市积极引进高校农业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一是培育定向农业服务人才。丹阳市推出定制村干部项目,因其完善的职业规划及优惠政策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该项目可以为丹阳市储备年轻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从本土高考生中选拔人才有利于预防人才流失,保证农业项目的延续性、可持续性。二是积极推动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积极协调继续教育农业专业设置,鼓励高素质农民参加学历提升课程学习,提升文化水平,对于符合一定要求的学员可给予学费补贴。政策倾斜有利于吸纳更多新农民投身农村发展,盘活农业人才市场。三是引导培育“农二代”,增加新生力量占比。丹阳市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等项目中增加年轻人占比,吸引农村青年参与进来。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中35岁以下人员从2018年的10.1%增加到2021年的15.0%,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能力、有胆识、有闯劲的“农二代”。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力较强,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人才基础。四是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农业土专家、乡土人才的培养逐步被重视,培养了谢桐洲、鲁伟坪、马锁宝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技术经验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农户接受。师资库不仅要吸纳有职称的人才,这种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营理念的优秀乡土人才也应该被认可吸纳,增强其推广培训的积极性。

丹阳市已构建以县级培育指导站为主,农业科研院所等为辅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培育网络。整合多方优势,形成有效合力,统一管理评价制度,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一是利用培训基地,激发产业潜能。丹阳市积极创建省市级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发挥其载体功能优势,为周边农民提供高效服务。这些载体一般都在农业产业富集、农户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有利于凝聚小农户,形成较强示范带动效应。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有利于精准把握小范围产业相关的农户需求,引导学员灵活参加技能学习,对有潜力的学员进行长期追踪指导服务。加强基地制度化管理,制定统一的考评监督机制,确保基地工作成效,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拓宽知识储备。传统培训模式都是集中学员在固定场所,这种模式培训效果有保障,可以增加学员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学员比较适宜,但是也存在着教学时间地点不灵活等缺点。丹阳市根据学员的身份差异创新培育形式,积极探索线上培训教学,借助抖音、钉钉、腾讯直播、头条等APP开设课程,为一些较年轻的农民提供农业技能、网络运营方面的知识。通过“微信群+微课”模式为辖区内农户提供广泛教学,并设置考评环节,为学员提供一些小奖品,提高培训的趣味性与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融合发展,促进区域联动。2021年丹阳市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年2280元,与城镇职工保险养老金相差较大,与发达地区高素质农民待遇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在扩大规模、购买农机设备等过程中,常常遇到资金不足又信贷困难等问题。为化解这些制约因素,丹阳市加强农业、人社、金融相关部门交流,促进高素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吸引更多金融信贷资金扶持。

2018年江苏省印发了《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指导意见》,旨在促进农民由“身份属性”向“职业属性”的转变。丹阳市很快出台了指导意见及具体细则,推进农民职业化,为该群体优化培育环境,促进人才扶持、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落地,扫除农民职业规划中的盲点。丹阳市稳步推进高素质农民职业化进程的同时,遴选培育对象,实施精准培育。建立高素质农民数据库。对库内成员按照产业类别、种养规模、生产需求进一步细化分类。建立规范的准入退出制度,及时更新数据库,确保库内人员身份准确有效,力求该群体能够及时高效地了解国家农业方针以及优惠政策。系统化制定培育内容。针对不同类型对象的产业需求、农闲时间、地理位置等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同时兼顾农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做好农业知识与管理及市场信息等方面知识的衔接。开展跟踪服务。培训只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一个环节,丹阳市为参加过培训的学员畅通沟通渠道,开展多元化服务。高素质农民师资库面向学员公开,搭建学员与专家的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于学员相对集中的区域,邀请专家分阶段、分产业实地考察,展开跟踪服务。

猜你喜欢

丹阳市高素质培育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对打造书香丹阳的几点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梦寐以求的《爆笑校园》
丹阳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与技术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