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发展梯田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2022-11-10□马青
□马 青
(庄浪县万泉镇文化服务中心,甘肃 平凉 744606)
1 庄浪县人工梯田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庄浪县人工梯田建设的历史
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不能解决当地人口温饱问题的农业大县。根据明代万历年间时的《庄浪县志》记载:“立群山之中,居偏隘之区,田不川,山不林,雨少干旱,雨多则寒,一遇早霜,秋木尽萎,果菜桑麻皆非所产”,庄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县。一提起人们对旧庄浪县的历史印记,就有这样的顺口溜:“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毛;早吃野菜午吃糠,晚上清汤照月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 年兴修“人工梯田”的群众运动在庄浪大地展开。庄浪县每年组织精壮劳力5 万多人次,筐挑、背篼背、推车推,拉开了全县男女老幼齐动员、集中全县人力财力物力兴修人工梯田的历史序幕。截至1998 年,庄浪县前后经历了34 年的人工梯田兴修历史。
1.2 庄浪县人工梯田建设的规模
1964—1998 年7 月,庄浪县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为梯田建设奋斗了整整34 年时间,期间共投工5 670 余万次,土方移动量为2.76 亿m,依靠纯人力整修水平梯田约64 266 hm,占庄浪县总耕地面积的93.6%,让庄浪县18 个乡镇、293 个自然村、1 521 个自然社的耕地全部实现了水平梯田化。约64 266 hm人造水平梯田让庄浪县从此走出了“农业低产、人民挨饿”的困境,每年可以为庄浪县增收粮食70 500 000 kg,基本实现了全县粮油生产的自足自给,彻底解决了庄浪县43 万多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
庄浪县人工梯田建设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生态改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质的飞跃。64 266 hm人工梯田是保水、保肥、保土、保丰收的金土地,每年保证全县农业增产增收的基础上,还可以为庄浪县1 553 km的土地减少约1 000 万t的水土流失。庄浪全县“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无雨苗枯黄,有雨苗泡汤”农业生产的窘境从此一去不复返,一个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的大美庄浪,逐渐豪迈而又清晰地走入世人的视角。
2 庄浪县人工梯田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在资源
2.1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的文化旅游意义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于2007 年10 月底建成并向游客开放,位于甘肃省庄浪县城的紫荆山之左侧。纪念馆外观雄伟壮丽,馆内陈设文物再现了当年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兴修人工梯田的真实情景,参观者无不被庄浪人的梯田精神所感动,并油然而生弘扬庄浪精神、传承人造梯田文化的自觉,进一步激发县内外游客发愤图强、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为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意志。纪念馆是继承发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梯田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和物质载体,具有无比巨大的梯田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1993 年,水利部把庄浪县列为全国唯一的梯田化建设试点县,姜春云、陈俊生等国家领导人专门指导该项工作,并亲自为庄浪梯田建设题词鼓劲加油:“愚公移山,大造梯田”“锲而不舍,兴修梯田”。1998 年5 月,庄浪梯田化县项目鉴定顺利通过验收,在国家级专家团联席会议上,有人对庄浪梯田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庄浪县梯田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居国际领先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2.2 人工梯田的生态文化旅游价值
庄浪之美在于梯田之美,梯田之美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的生态之美,生态之美深藏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庄浪人历来具有耕作于山坳、读书于屋之一角却胸怀天下的优良传统。
庄浪县总耕地面积76 000 hm,改土造田以前,90%以上的耕地被老百姓叫作“窄溜溜”,耕作时站立不稳,需要弓腰爬地一锄头一穴一穴地播种。更为糟糕的是,这种田地不利于集雨保墒,不利于积肥壮苗,劳动效益特别差,农业收益非常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连当地人的口粮都解决不了,更不必说余出粮上交国库。根据当地的老年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在那个艰苦岁月里,喝汤就是吃饭,吃野菜就等于过年过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庄浪县县委、县政府没有退缩,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大,天天走基层调研,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经常请专家出谋划策,非要为群众找出一条“吃饱饭”的路子不可。在广泛汇集群众智慧力量、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庄浪县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做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兴修人工梯田百万亩”的号召。
为纪念庄浪儿女人造梯田的壮举而修建的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是梯田生态文化旅游的最佳景点,1998 年7 月被庄浪县委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 年4 月,庄浪县人工梯田被国家列入国家级生态文化文物保护遗产名录,一跃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景区之一。走进大美庄浪,享受生态文化旅游的快乐,有位游客这样赞美来庄浪县旅游的感受:“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
2.3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建设的文化背景
20 世纪60 年代,庄浪县76 000 hm耕地90%以上属于不产粮食的坡耕地,40 多万人吃不饱饭,时时刻刻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吃饱肚子是当时人们的唯一期盼。
1964 年,不怕苦不怕累的庄浪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排除各种千难万险,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新时代的“愚公移山”活动,肩挑背扛、架子车拉,凭着自己的双手,仅靠一镢一锨,历经34 年时间,人工修造梯田将近66 666 hm,最终在1998 年实现了全县坡耕地的梯田化,为全县人民解决温饱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 年7 月,庄浪县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为了纪念庄浪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山河”的丰功伟绩,庄浪县委、县政府于2007 年10 月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为全县发展梯田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4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馆藏文物的文化旅游价值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建筑面积523 m,共分为5 个展区,即实物展区、图片资料展区、文字资料展区、影视资料展区、会议文件展区,共收藏整理梯田建设文物675 件之多,以翔实的文物资料记载着40 多万庄浪儿女,改造梯田34 年的伟大历程,书写了庄浪发展史的“修梯田、兴产业、富人民”三部曲,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庄浪精神。
一双手,一把铁锨,兴修梯田66 666 hm,创造了世界奇迹。游客走进庄浪梯田纪念馆,看到的是劳动者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劳动者昂扬向上的精神,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奇迹,油然而生的是对劳动者的敬意。没有劳动就没有“百万亩人工梯田”的感人故事,没有“百万亩人工梯田”就不能解决庄浪县40 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更不必说每年要完成约45 万kg 的公粮上缴任务。游客到了庄浪县旅游,参观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能体会到劳动的伟大、劳动的价值、劳动的光荣。
3 庄浪县发展梯田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3.1 深挖人工梯田文化旅游潜力
开展文化旅游是让游客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提升游客人文素养的一个较好途径,既能提高当地文化产业的升级与利用价值,又能促进乡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中国梯田化模范县是庄浪县可以用来发展梯田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如何深挖其中蕴藏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文化、教育、人社、财政、旅游、经济等各部门的协同配合。
3.1.1 突出耕读文化的主题性
庄浪县人工梯田是耕读文化与梯田文化的完美结合。从事农业生产是一个农业大县的人民谋取生活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是庄浪人从来不忘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在农业生产之余,学习文化、开展文体活动、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等,给自己不断充电、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使农业生产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同时,梯田文化也孕育了庄浪精神,即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人文内涵,和自力更生不给国家增添负担的天下情怀和大局意识。一方面,在辛勤耕耘田地的过程中,庄浪县人民总结出了“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读书”的半耕半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生产学习两不误和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即以劳养读、以读促劳的模式。人们在劳动中锻炼了身体,学会了农业生产知识,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劳动所获可以购买学习的必需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劳动技术、农业生产技能,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1.2 农耕文明是孕育庄浪精神的物质基础
庄浪县“百万亩人工梯田”建设是勤劳勇敢的庄浪人与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斗争的过程,是新时代愚公移山传奇的再次演绎。在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造中,庄浪人付出了艰辛而又巨大的劳动和牺牲,在凤凰涅槃中孕育了庄浪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这正是庄浪县发展梯田文化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
3.2 提升不同区域梯田景观的特色
梯田文化旅游的魅力重在特色。塑造个性鲜明的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特色,增加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的魅力;打造多元经典的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线路,增加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的引力。让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的淳朴美丽给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并产生故地重游重温庄浪梯田文化的强烈愿望。
一是设立郑河乡上寨村石坎梯田文化展示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立实物展示区、电子影像展示区、图书展示区,让游客体验庄浪县人工梯田建设的艰辛和建设者坚韧顽强的精神境界,以全国劳动模范周治貌带领乡亲们凿石山兴修庄浪县第一块人工梯田为原型,鼓励全县文艺工作者创作剧本、歌曲、小说、相声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用庄浪人民改造山河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来吸引游客、感染群众、激励人心,把梯田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梯田文化旅游的趣味性、知识性、休闲娱乐性。
二是加大赵墩乡大庄村梯田生态文化观光区建设力度,打造春夏秋冬梯田风光最佳观景点。组织专业团队制作梯田建设影视作品,让游客观看关于梯田建设全过程的影视展览,了解梯田化第一村的干部群众历经34 年,如何晓行夜宿,如何靠人背畜驮、肩挑车推、削山填沟修造梯田,最终让山河换上新颜:春季如层层绿带绕山腰,夏季道道麦浪如潮涌,秋收色彩烂漫像花园,冬季像冰清玉砌银世界,让梯田的四季神韵在最佳位置最佳视角展示给游客。
三是打造堡子沟流域休息垂钓区,让游客坐下来享受山水田湖草鱼虫的乐趣,体验生态之乐、歌唱田园之乐、赞美劳动之乐、抒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乐。让游客在与梯田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庄浪人的伟大创造,体味庄浪精神的伟大之处。梯田建设是一个生态综合治理的新尝试,让旧山河展新姿,并焕发新的魅力:梁昴沙棘戴帽、山弯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庄浪人造梯田的确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是大庄镇青龙沟“梯田+科技+产业+基地”综合开发文化旅游区建设。以人工梯田开发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以拦蓄、调控、利用、垂钓、休闲、避暑、度假等为手段,以生态保护为先,以产业为主导,以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全面振兴为效益,从深度、广度方面开发梯田文化价值,大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如青龙沟村利用梯田发展果园建设,户均0.33 hm以上,人均纯收入5 000 元以上,果园协会、果品企业、乡村电商等各种新业态新产品为发展梯田文化旅游增添了更多新视点。
3.3 建设“互联网+梯田文化旅游”平台
互联网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庄浪县要做大、做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旅游品牌,就必须依靠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多、快、好、省的优势,把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的优质信息资源及时推送给全国各地的游客,为庄浪梯田文化旅游积累源源不断的人脉。
一是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把庄浪梯田文化旅游融入西安、兰州、银川等丝绸之路大旅游文化圈。首先,要打造经典的旅游线路、旅游品牌,加大县域内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升级改造力度,努力打造一大批国家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来了有看不尽、玩不够的精品。其次,要打造专业化人性化服务团队,为旅客全程提供服务,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积极助推梯田文化旅游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不断改进和迅速升级。再次,整合地方戏剧、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俗、文学、绘画等优质文化资源,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比如,在庄浪纸织画、刺绣、绘画、戏剧中融入人工梯田素材,再让这些文化精品通过游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是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把庄浪梯田文化旅游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让庄浪县的优质土特产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文化旅游的列车既是带动经济、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比如,利用一带一路经济路线,把庄浪皮影、庄浪小吃、庄浪泥塑、庄浪地毯、庄浪搪瓷画等精品文化产品推送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