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以寿光市为例

2022-11-10张倩玮

山西农经 2022年16期
关键词:寿光市污染生态

□张倩玮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 30007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生态质量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许多县(市)尤其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城镇化深入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当地环境质量的因素越来越错综复杂,环境问题越来越多样,环境综合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准确锁定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将影响到环境改善相关举措的发力点和实施难度。

1 寿光市发展现状

1.1 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地处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受中纬度带冷暖气流影响,形成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寿光市总面积约2 180 km,耕地面积9.4 万hm。该市下辖5 个街道、9 个乡镇、975 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08 万人。寿光市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卤水等液态矿床及河沙。河流水系方面,寿光市境内主要有弥河、塌河、小清河等17 条河流。寿光市地形地貌主要为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河间洼地等微地貌单元,地势由南向北缓慢降低,南北相对高差48.5 m。成土母质多为海相沉积物与河流冲积物迭次相间,土质较好。寿光市耕作历史悠久,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多为壤土,主要有褐土、潮土、沙姜黑土和盐土4 大类。

1.2 寿光市社会发展状况与支柱性产业

1.2.1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寿光市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全国,其蔬菜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寿光市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历史悠久、经验颇丰。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寿光市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农业种植梯形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分工,也为寿光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开发,物联网设备和智能化装备实现与农产品种植有机融合,农业技术员探索出“立体栽培、无土栽培、大棚滴灌”等新模式,现代农业正成为促进寿光市经济增长和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依托。

1.2.2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

寿光市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造纸包装、海洋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六大支柱型产业,并建立起晨鸣、金玉米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了侯镇项目区、渤海化工园、晨鸣工业园三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及蓬勃发展的鲁丽木业、“仙霞”服装、富康制药等工业产业。目前,寿光市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已达到508 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6.8 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已达到80%以上。

寿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也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同时,人口素质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为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和经济结构优化带来了充足的发展红利。当前,寿光市正迎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黄金期。

作为国家首批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城市,寿光市将通过实施“新制造”计划,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产业、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为传统工业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赋能。

2 寿光市环境治理困境及成因分析

研究认为,导致寿光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生态恶化的直接原因在于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排放过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染物。同时,治理模式不健全、责任机制不明确等加重了环境治理负担。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和农村环境恶化等。

2.1 大气污染及其成因

第一,农业生产污染。虽然寿光市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已开始向现代化种植转变,但受先进技术推广时间短和农户知识水平不足的制约,仍保留有大量以传统精耕细作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种植区。在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将焚烧作为自行处理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秸秆的主要方式。秸秆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破坏当地小气候,加重雾霾天气。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加重了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例如采用撒施或浅施法使用氮素化肥时,硝态氮在通气不足的情况下会发生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NO、N、NO)并逸散到大气环境中,降低了空气质量。

第二,传统的生活取暖方式。寿光市部分农村地区仍使用传统燃煤锅炉或通过焚烧柴草进行采暖做饭,如果灶炉烟囱高度不足甚至无烟囱,会造成大量污染物低空排放,加重了冬季大气污染。

第三,工业原料燃料开采和生产污染。寿光市小清河—弥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天然卤水矿。矿段盐矿、工业燃料的开采会带来粉尘颗粒物污染。此外,寿光市大力发展以造纸包装、石油装备、板材加工、汽车制造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以筑牢工业产业制造链。然而,工业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气”,加之燃煤小锅炉大量存在,工业污染日益呈现出“散乱污”的局面。

第四,城市植被覆盖率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住宅用地持续扩大,侵占了大量城市绿化土地。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地表摩擦力减小,地面尘土及固体废弃物易被大风刮起,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合物一旦进入大气便会降低空气质量。

2.2 水体污染及其成因

第一,农业生产带来水体环境破坏。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菜农只重视短期效益,多采用高耗低效的灌溉方式,如粗放灌溉、大水漫灌等;过度施用氮、磷、钾肥,使经农田渗漏排出的水体富营养化;使用高残留、高毒性农药也会引起水质污染。

第二,不良生活方式和工业生产行为因素。农村地区居民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生活污水多采用直接倒入河流、湖泊的处理方式;在利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工农业生产垃圾时,可溶于水的污染物经土壤下渗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未处理达标便排出,一旦排入弥河等河流水系,还会破坏河流生态并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2.3 土壤污染及其成因

第一,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壤污染。寿光市具有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的清洁土壤条件,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农业种植,高强度的农业生产超过了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带来了一系列土壤环境问题。蔬菜大棚高负荷生产,过度消耗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板结;焚烧处理大量农田秸秆,破坏土壤结构,加重了土壤板结;秸秆焚烧烧死地表中的微生物,使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和土壤物理性状,加剧干旱;地膜残留,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农膜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等,造成土壤污染。

第二,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系列导致土壤污染的原因。填埋处理工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和生活垃圾,使电池废液、残留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工业原料和燃料开采时产生的废渣、废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沉降对土壤造成污染;人们在工业或日常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多含有铅、镉、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废弃物,带来电子垃圾污染。

2.4 生态系统破坏与失衡

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农田可持续发展环境差和农业生态系统失衡。随着寿光市将发展重点开始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倾斜,洰淀湖、林海生态博览园等旅游景观区相继建成。城镇化持续推进,潜在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为工业用地或住宅用地。人类开发活动与原生生态湿地区深度融合,打破了原始湿地生态系统。

2.5 农村地区环境恶化加快

第一,城乡规划建设不合理,农村生态系统脆弱。相较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能力以及危害性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且治理难度大,环保监管工作执行程序复杂。随着寿光市城市建设的开展,部分原有城市规划和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已远远落后于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村镇绿化水平有待提高,村容村貌尚待改善。同时,城镇空间开发呈现规模扩张趋势,各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缺乏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不达标、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协调等原因被城市挤向广大农村地区,再加上原有乡镇企业的污染,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愈发严重。

第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进度参差不齐,稳定性不足。部分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其防治生态破坏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远低于发展情况较好的乡镇地区。

第三,政府绩效考核经济化与农民思想观念的限制。在GDP 主义和政府主导发展型模式的影响下,各地逐渐形成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化绩效考核指标。与此同时,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支出不足,对重点环境治理领域的支持性项目和监管举措进展滞后,影响了生态综合治理链的形成。

第四,农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重视。农民更加重视生计需求,往往会忽略潜在的环境危害,造成生态环保观念落后。出于对家庭生计考虑以及自身文化素质低的限制,农民大多对农村环境漠不关心,加大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难度。

第五,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轻视社会效益。一些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企业在经济利润的导向下,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道德。地方政府为加快招商引资,将大量高污染、高耗能、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入当地经营,对农村地区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质污染。

3 环境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3.1 整治工业企业污染,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

在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的日常督导检查的基础上,对羊口、侯镇、台头等地的重点高耗高排企业采取改革生产工艺、错峰生产、降低生产负荷、提高污染净化率治理率等管理办法,并制定完善的生产中即时监测和生产后污染排放检测标准。同时,应淘汰低蒸吨燃煤锅炉,严格控制新建燃气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量。

3.2 继续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深入推广生态农业

从农业全产业链出发,加强先进种植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进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互联网溯源绿色有机蔬果的发展。在化肥、农药的使用方面,要加快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提高精准测算、智能施肥的普及率。将智能装备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利用智能放风机、智能植保机等智能设备解放从事农事操作的人力。

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保护有益生物,控制病虫害。

开展农业秸秆无害化综合处理,推广秸秆堆肥还田,改善农村燃料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物和水分的保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政府职能,构建综合监管网和生态治理体系

第一,要加强对环境整治工作的宏观调控。政府对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企业应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力度,以“全覆盖、零容忍、公开透明”的理念,开展企事业单位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工作,并根据行政区划划分网格式单元进行管理,将环境风险和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创新环境治理模式,使扶贫工作与环境治理共同开展,避免农民因贫困做出有害环境的行为。

第二,要多措并举,完善环境整治工作。应调整政府职能,向各治理单位适当下放环境管理自主权,发挥基层改善生态的积极性;健全价格收费机制,构建起“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收费责任制度;加快农业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党委领导下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体系;促进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生态建设的第三方支持力度,变环境整治由政府主导为“政府监管+市场促进”机制。

3.4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与各社区、乡镇街道党委办合作,深入社区和村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制订社区规章或村民公约,纠正居民有害环境的生活行为,引导其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居民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纠错,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生态由你我共同守护”的氛围。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性、综合性规划的复杂课题,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与权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寿光市在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招牌、以多点式工业园为经济后盾的发展模式下,环境影响因素与治理难题越来越体现出多领域相互交融的特征,环境治理工作愈加紧迫。在倡导建设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今天,寿光市应当积极探索并建立起符合寿光市发展实际的环境治理路径,打造人居宜良的现代化新城市;力求为区域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探索可行路径,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寿光市污染生态
基于资源评价的区域农业旅游开发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寿光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调查与思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