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深入实践*

2022-11-09尹国杰杨照辉王万慧楚希杰

广州化工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知识点

尹国杰,杨照辉,王万慧,王 璐,楚希杰

(1 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 洛阳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接力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6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都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必须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重申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4];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强调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截止2021年12月,与“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文献共2.82万篇,与“化学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文献共988篇,与“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直接相关的文献有60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梳理

大部分研究是针对不同章节和知识模块,挖掘具体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家国情怀的培养[6-7]、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8-10]、科学精神的培养[11]、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12]。

(2)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教学设计

在挖掘和梳理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邢彦军等[13]提出实施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包括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无机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 李慧等[14]提出将专业发展前沿、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绿色化学的思想以及化学发展史等内容融入无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中;陈沛等人[15]提对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案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李玲等[16]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和相关教学改革的举措,并对专业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朱国贤等[17]提出通过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方法,以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田振芬等[18]提出从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及实验课程三方面出发,发挥课程特色,构建无机化学课程育人机制;2020年,陆道坤[19]详细论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提出立足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遵循“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路线;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单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路线。课程思政的内容开发应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为目标,遵循“上行-下行”复合路线;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要针对不同主题和课型确定,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应以效果为目标;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立足学生发展,以过程评价为主,侧重质性评价和描述评价,并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学。

1.2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没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但与之相似的有公民课和法律课,在这些课上通过宣传本国的法律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来达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道德教育。1993年,Thomas Lickona[20]认为教师要创建一个道德社区,向学生讲解道德与纪律、培育课堂民主,通过课程传授价值观,强调合作学习。在美国还有潜在课程理论, 潜在课程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提出的,也被称为隐性课程、无形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育理念。2017年,Bandini[21]就潜在课程的相关问题对25名哈佛医学院学生进行了小组调查,并对8名哈佛医学院教员进行了访谈,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在课程在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国外潜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之后,全国高校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但还存在一些误区,一定程度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对于《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来说,绝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思政元素的简单发掘和机械融入,出现了思政目标模糊、实施主体单一、思政内容简单拼接和思政评价浅表化等问题[22]。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依托以党建为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提出课程思政改革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实施办法,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做到在课程中潜移默化植入思政基因,逐步打造无机化学“党建+课程”的育人品牌,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工作思路

坚持“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功能,依托基层党支部(教研室),深入开展《无机化学》课程育人建设工作,让党建工作成为课程育人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实现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同向同行、双融双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阵地建设优势,将“德融课堂,盐溶于汤”的思政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植入红色基因,全面占领课堂阵地,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力争实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形成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整体布局(图1)。

图1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和整体布局Fig.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deas and overall layou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3 工作步骤

3.1 工作体系构建

构建系统的体制机制,成立学院教学委员会、督导组、专业系与课程三级管理架构,建立《无机化学》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责任小组,组建包含课程教师、专职思政人员(如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的项目实施团队。在项目团队内部,根据教学大纲中不同章节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分类成立思政工作小组,深入挖掘思政融入的结合点和教学渗透的具体方式方法,形成一套完备的课程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资源表,形成无机化学课程思政育人计划清单与方案,经项目实施团队集体讨论修订后形成方案,提交给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学院教学委员会、督导组等)审议通过,交由项目实施团队实施。

3.2 平台载体拓展

(1)夯实党建平台基础,创建“党建+课程”育人品牌

强化支部党建工作基础,坚持落实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和教学研讨活动,深化思政育人理念与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融合,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和思政育人党日活动,实现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在学校“1+20+X”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引领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向同行、双融双促,探索并夯实以党建为引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逐步打造《无机化学》“党建+课程”育人品牌,通过政策引领和多种形式的研讨、培训,使每位团队老师逐步实现从“要我课程思政”到“我要课程思政”的内动力转变,以达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目标,逐渐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逐步实现课程育人目标,进而支撑专业培养总目标,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完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洛理无机化学”微信公众号中除教学知识点外,还为学生提供包含思政育人内容的学科动态(115篇)、学者生平(16篇)、视频资料(21个)和自测练习(1948道题)等资源,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试题库,采用自编教材,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科教创融合“以应用为中心”创新理论和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

3.3 课程思政体系的“再开发”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前期思政元素挖掘和“堆积”的基础上[23],继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立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

(1)“再挖掘”构建知识模块

继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针对课程中薄弱环节(章节)在项目团队内成立工作小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合作深入分析和发现各知识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矿藏”。

(2)“再梳理”形成体系图谱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合作,依据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通过梳理,形成《无机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

(3)“再融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图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整合设计教学内容,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真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3.4 重新修订教学内容

重新规划、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开发”,尤其对于课程中薄弱环节(章节)中的思政元素“再挖掘”,对整体的思政元素进行“再梳理”,形成《无机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课堂讲授过程中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再融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无机化学》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的“再挖掘”、“再梳理”和“再融入”过程作为每个教学周期中常态化的工作,将学生思政目标的达成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持续进行和改进,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同时,在契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完善和丰富讲义、教案、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3.5 重点难点突破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23],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继续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5.1 重点:思政元素“靶向”融入

以党的建设为政治保障,以《无机化学》课程为载体,针对课程目标中的思政目标,即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科研”,合理融入思政元素,优化、重构课程内部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点所蕴含的一个个小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植入思政基因。

3.5.2 难点:思政育人内涵“顺滑”切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内在逻辑表达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成”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具体的课程知识点,做到水到渠成、潜移默化,具体尝试操作如下方法[19]:(1)问题创设,即由某节课涉及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促成小组讨论;(2)事件或案例导入,即与本节课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切入,阐述其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讨论;(3)故事导入,结合有故事的专业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3.6 教学内容组织实施

在遵循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模块化教学,分为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三部分,教学内容及时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将知识点、科技成果和思政元素三者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始于行业要求(化学原理)、敬于情感要求(思政元素)、终于应用要求(方案设计);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为中心”和“德融课堂、盐溶于汤”的理念贯穿始终,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采用分步诱导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3.7 成绩评定和课程目标达成

表1 无机化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与帮扶学生统计表(模板)Table 1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Objective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Statistical Table (Template)

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全过程考核(附件4),总成绩包括形成性评价(实验操作、报告、作业和学习习惯,40%)和结果性评价(期末考试,60%),建立学生成绩分布详细报告,同时为了考察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我们在期末课程质量分析报告中,建立《无机化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与帮扶学生统计表(如表1所示,以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20级学生为例),对目标达成较低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

4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和校内同行评价(图2)工作,成绩优异,呈逐年向好的趋势。同时,为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针对课程育人的改革情况开展微信问卷调查(如图3所示),每份问卷包含11道题目,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校内外同行教师、用人单位和社会媒体。

图2 近三年学生评教和同行教师评价成绩 (数据来自MYCOS教学质量管理平台)Fig.2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peer teachers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Data from MYCO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platform)

4.1 学生和学生家长调查结果与讨论

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预期是开展课程育人工作的基础,依据《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对我校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相关专业学生和家长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参与学生623人,家长172人。

图3 课程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Fig.3 Th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n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调查结果显示,96.21%的学生认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大(如图3所示),说明学生普遍认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家长也看到了学生思想的提升(如图4所示)。但是,一些老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存在思政元素生硬代入、案例单一雷同、学习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如图5所示),因此,需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有针对性,在课程中才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的。

图4 课程育人助力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程度Fig.4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with the help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图5 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Fig.5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4.2 同行教师、用人单位与社会媒体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与讨论

为进一步加强与其它高校的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与社会对接的人才,针对同行教师和用人单位及社会媒体开展问卷调查,参与对象包括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校内外同行教师459人,用人单位及社会媒体67家。

图6 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Fig.6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developing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已有58.77%的教师已开始尝试在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如图6所示),同时可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深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等方式来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如图7所示)。

图7 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的途径Fig.7 Channel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有55.24%的用人单位将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作为评价员工的第一标准(如图8所示),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课程育人的作用非常大(如图9所示)。

图8 评价员工的第一标准Fig.8 The first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employees

图9 对《无机化学》课程育人的认可度Fig.9 Recogni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education

但是,用人单位提出,专业课中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不要太理论化,教学内容取材于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能够经常更新,与时俱进(图10)。

图10 专业课中思政教学内容及特点Fig.10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四类调查问卷结果体现出《无机化学》课程育人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显示了社会对学生思想教育要求的迫切性和专业课程开展育人的必要性。同时,调查问卷活动不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是常态化的教学“问诊”,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过程中,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和社会参与度,开启全员育人的模式。

5 结 语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出“党建+课程”育人品牌,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科研”,优化、重构课程内部的知识体系,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知识点为载体,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中既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又强化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将课程思政改革作为三全育人中“课程育人”的重要抓手,开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模式,调动全体师生将思政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完成课程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建设带动了教学团队建设,成立学院教学委员会、督导组与专业系三级管理架构,建立课程育人工作小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从而促进专业团队和学科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带动了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教学过程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将知识点、科技成果和思政元素三者有机融合,不但使得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移默化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政素养,从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知识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