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鲀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2022-11-09李水根
李水根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东方鲀养殖病害时有发生,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制约了东方鲀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病害防治是东方鲀养殖的关键技术,本文对近年东方鲀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东方鲀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一、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皮肤溃烂
(1)病原:哈维氏弧菌等。
(2)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白、游动缓慢、摄食困难,口角、表皮等部位溃烂(图1),溃烂周边皮肤发红,鳍条缺损,肾脏、肝脏、脾脏充血,严重时出现死亡;从病鱼的口角、表皮、鳍条等缺损溃烂处及脾脏、肾脏组织均可分离出病原菌。
图1 东方鲀皮肤溃疡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等海水养殖品种,全年均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常因养殖密度过高而相互咬伤或运输过程中造成机械损伤等,导致东方鲀抵抗力下降而引起细菌感染发病,有的因体表寄生虫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室内水泥池养殖、循环水养殖和网箱养殖都会发生。
(4)预防措施:保持优良养殖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及时分池,避免发生机械性损伤;定期拌料投喂渔用多维或多糖,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5)治疗措施: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0~80毫升10%的聚维酮碘浸浴15~20分钟,连续2~3天;根据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水产用抗菌类药物;应用哈维氏弧菌灭活疫苗免疫预防,在初次免疫10天后再强化免疫1次。
2.细菌性肠炎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非01型霍乱弧菌等。
(2)主要症状:病鱼游动缓慢,离群,食欲减退,摄食困难;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肿胀发炎,有较多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暗纹东方鲀等品种,水温达到18℃以上时易发生,高发于水温25~30℃时;当水质条件恶化、有机质含量过高或东方鲀摄食变质饲料时也容易发生该病。
(4)预防措施:在病害高发期,每半个月在投料台周围泼洒生石灰消毒;投喂新鲜饲料,不投变质饲料,定期拌料投喂适量渔用多维或多糖,提高鱼体免疫力。
(5)治疗措施:发病早期每千克饲料加入大蒜素2克和食盐2克投喂,使用三黄散、大黄、五倍子、板蓝根等中草药投喂治疗,根据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水产用抗菌类药物。
3.细菌性烂鳃
(1)病原:柱状屈挠杆菌、柱状黄杆菌等。
(2)主要症状: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食欲减退,严重时呼吸困难;鳃丝等部位可见污泥和杂物碎屑,白色或土黄色的黏液增多;镜检可见鳃丝肿胀,严重时鳃小片脱落,鳃丝腐烂、末端缺损;部分病鱼唇部、皮肤和尾鳍溃烂。
(3)流行情况: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水温15℃以上时易发病,7-8月高发,发病死亡率高。
(4)预防措施:彻底清塘,定期换水吸污;鱼种消毒时用2%~4%食盐水浸泡10~30分钟,发病季节每半个月使用生石灰20~30克/米3或三氯异氰尿酸0.5~0.8克/米3全池泼洒消毒。
(5)治疗措施:将大黄4克/米3用0.3%的氨水稀释20倍浸泡提效后全池泼洒,同时泼洒五倍子药液5克/米3;根据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水产用抗菌类药物,如每千克体重每天拌饵投喂恩诺沙星粉10~20毫克,连用3~5天。
二、寄生虫病
1.刺激隐核虫病
(1)病原:刺激隐核虫,虫体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200~400微米,镜检可见缓慢旋转运动。
(2)主要症状:患病鱼体表、鳍条、鳃可见白色点状虫体或包囊,严重时体表形成白色混浊状黏膜(图2),表皮溃烂,反应迟钝,离群缓慢游动,呼吸急促,喜与固体物摩擦,食欲差,鱼体消瘦,部分鱼鳍条缺损;解剖可见肝脏充血,腹腔内有大量白色黏液;镜检鳃丝可见虫体。
图2 双斑东方鲀体表白点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等海水养殖品种;刺激隐核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病原在水温17~30℃条件下易感染东方鲀,特别是季节交换时期易暴发;暴发时病情传播速度快,发展迅速,危害大,3~5天就能造成东方鲀大量缺氧而死亡;此病的发生还与水体环境不良、变化剧烈或放养密度过大等有密切关系;室内水泥池养殖或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都会发生。
(4)预防措施:在放养前对养殖池用含氯消毒剂或高锰酸钾等彻底消毒。网箱养殖可定期在网衣上泼洒生石灰水消毒;池塘养殖可每半个月采用生石灰等药物泼洒消毒,加强水质调控,降低养殖密度,保持环境优良;病害高发期勤观察鱼的体表、鳍条等部位,做到早发现、早用药。
(5)治疗措施:室内水泥池养殖或循环水养殖可适当升高养殖水温,30℃左右虫体可自行脱落;网箱养殖在流行季节吊挂硫酸铜片2~4片,隔3~5天再吊挂;用1.0毫克/升的乙酸铜或硫酸铜药浴,连续用药3~5天。
2.车轮虫病
(1)病原:车轮虫,虫体从侧面观察呈毡帽状,反面观察呈圆碟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
(2)主要症状:虫体寄生在鳃丝(图3)、体表等部位,寄生处黏液明显增多,鱼体消瘦;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喜在固体物上摩擦体表,食欲不振;严重时镜检可见虫体在鳃及体表爬动,造成感染部位机械性损伤,鳃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层,直至鱼体呼吸困难、衰弱而亡。
图3 鳃镜检可见车轮虫
(3)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节多发,且地理分布广泛,无论海水还是淡水养殖品种均有发生;常在环境不良或放养密度过大时,诱发车轮虫的大量繁殖,成为病害,造成东方鲀苗种和幼苗大量死亡。该病在室内水泥池养殖或循环水养殖、池塘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都会发生,在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等海水养殖品种上易与海盘虫共同感染而引起并发症。
(4)预防措施:加强水质调控,保持养殖环境优良;定期消毒,每半个月采用生石灰等药物彻底消毒1次;采取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鱼体抗病力。
(5)治疗措施:养殖池全池泼洒车轮虫净0.5~0.8克/米3;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续用药2~3天;用乙酸铜1.0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续用药2~3天。
3.淀粉卵涡鞭虫病
(1)病原:淀粉卵涡鞭虫,又称淀粉卵甲藻,滋养体呈卵圆形,直径20~100微米,具有假根状突起的附着器。
(2)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摄食少,游动异常,体表、鳃丝、鳍条分布小白点,严重时体表、鳍条或鳃丝像裹一层米粉,俗称“打粉病”;鱼体消瘦,体色淡,摄食停止,眼球凹陷,鳃盖不合;鳃丝镜检发现大量滋养体(图4),黏液增多。
图4 鳃丝上可见淀粉卵涡鞭虫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等海水养殖品种;夏秋季环境不良或放养密度过大时易发该病,且常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该病感染迅速、传播速度快、危害大,防治不及时易造成东方鲀大量死亡;室内水泥池养殖或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都会发生。
(4)预防措施:加强水质调控,降低养殖密度,保持养殖环境优良;池塘养殖定期消毒,每半个月采用二溴海因或生石灰等药物消毒1次,防止病害的发生。
(5)治疗措施:用淡水浸浴病鱼10~30分钟,隔2~3天重复1次;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续用药2~3天;用乙酸铜1.0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续用药2~3天。
4.海盘虫病
(1)病原:海盘虫。
(2)主要症状:病鱼行动缓慢,游于水面,严重时鳃部黏液增多,鳃丝(图5)末梢发白、溃烂,呼吸困难,鱼体消瘦,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鳍条缺损;解剖可见肝脏、脾脏充血。
图5 鳃丝可见海盘虫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等海水养殖品种,适宜温度为20~30℃,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靠虫卵及幼虫传播,常与车轮虫、刺激隐核虫形成并发症;室内水泥池养殖或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均可发生。
(4)治疗措施:用淡水浸浴病鱼10~30分钟;用90%晶体敌百虫0.3~0.4毫克/升全池泼洒,用药2~3天;用10%甲苯咪唑溶液0.4~0.5毫升/米3处理2~3天。
三、其他疾病
1.白口病
(1)病原:弹状病毒。
(2)主要症状:病鱼口部发黑,随后变白,口角等处溃烂,腹部膨大;病鱼对外界反应敏感,鱼群互相撕咬,狂游,随后变为缓慢游动,直至死亡;解剖病鱼可观察到肝脏等组织出血严重。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常见于1龄以下的幼鱼;该病一旦发生,短时间内易造成鱼大量死亡。
(4)预防措施:开展苗种产地检疫,确保投放的鱼苗不携带病毒;保证饵料品质优良,投喂及时,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及时分池,避免养殖密度过大,使鱼处于应激状态。
2.气泡病
(1)病因:养殖水体中气体过饱和,例如水环境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在阳光强烈时,藻类光合作用旺盛,造成溶氧过饱和。
(2)主要症状:病鱼缓慢游于水面,游动时身体失衡;病鱼的体表、鳍条(图6)、鳃丝上可见气泡;发病初期少数病鱼会感到不适,缓慢游于水面,游动时身体失衡,不久鱼体出现气泡;随着病情的发展,气泡逐渐增多、增大,病鱼体表、鳍条、头部、眼眶周围布满气泡,鳃丝微血管内亦有气泡;病鱼身体失去平衡,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体力过度消耗,漂浮于水面而死亡。
图6 双斑东方鲀背鳍气泡
(3)流行情况:多发于春季,气温、水温升高,天气持续晴朗,池塘水体浮游植物丰富且大量繁殖,在光合作用强时开始发病;流行季节为3-5月,水温17~23℃时为发病高峰期。
(4)预防措施:该病流行季节勤测池塘水中溶氧量,防止水中气体过饱和;控制浮游生物量,消除水体中气体过饱和;加注或换新鲜水等措施降低溶氧量,起到应急、缓解作用;中午适当开启增氧机,通过曝气防止气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