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绒螯蟹幼蟹培育“三改一配套”技术试验

2022-11-09盛环宇王立平苏枭石小平

科学养鱼 2022年10期
关键词:蟹苗增氧增氧机

盛环宇,王立平,苏枭,石小平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本试验针对近年来幼蟹培育产量和效益一直难以提高的问题,选择当涂县乌溪蟹苗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幼蟹培育“三改一配套”试验基地,通过改变传统培育模式,改大塘为小塘、改陡坡为缓坡、改浅水为深水,同时配套双增氧机和物联网设备的“三改一配套”技改试验,实现了产量、效益翻一番的目标。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试验基地内选取相邻的9口试验池塘作为培育池,总面积28亩。

1.塘口准备

(1)培育池改建。土质为黏壤土,池底为硬质,改建前试验塘均为南北走向,平均每口池塘建设规格为100米×34米,四周有环形沟,最深处达1.2米,池埂坡比为1∶1.5。改建后每口池塘建设规格调整为80米×25米,底部平坦,深2米,池埂坡比为1∶3。

(2)清整和消毒。3月底结合改建,清出池底过多淤泥、杂物,然后曝晒池底,4月底灌足水,用地笼诱捕敌害生物;1周后排干池水,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

(3)水质调节。蟹苗下塘前半个月,加注新水10厘米,以过磷酸钙2~2.5千克/亩和水全池泼洒,放苗前,加注新水,使池水深度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保持40~50厘米,以培育大量的浮游生物。

(4)水草栽培。水草以水花生为主。水草从坡底开始沿坡分层次栽种,试验前期水草约占培育池面积的1/5,中期约占培育池面积的1/3,后期占1/2。

(5)设备配置。每口池塘配备1.5千瓦和0.75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两台,设置在池塘长度方向1/3处。见图1。

图1 培育池增氧机分布

2.养殖管理

(1)蟹苗放养。5月上旬放养自主选育的优质良种大眼幼体期蟹苗,平均亩放蟹苗2千克。

(2)投饲管理。蟹苗下塘后前3天以池中浮游生物作为饵料。之后投喂人工饲料,5月每天投饵量为池内蟹苗总重量的100%,6月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0%,7-11月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傍晚为主,均匀泼洒全池。10-11月加投绞碎的鱼肉,保证幼蟹蜕壳所需营养物质。

(3)水位调节。7月前,水位控制在60~80厘米;此后每周加注新水,保持水位1.8米。尽量减少换水次数,延长蜕壳间隔时间。

(4)防治病害。7月后每月用10~15克/米3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保持pH在7.5~8.5,预防病害发生,如水质变差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控,时间间隔1周以上。

(5)适时起捕。2022年2月中旬用地笼起捕幼蟹,通过挂袋吐水、分拣后进行销售,销售分为120~140、150~160只/千克两种规格。

二、养殖效益

获得亩均产量300千克,亩均产值22 500元,亩均利润10 900元,总利润305 200元。与往年传统培育方法相比,实现产量、效益翻一番。具体成本投入与养殖效益见表1。

表1 亩均养殖成本与效益情况

三、问题与讨论

1.塘口面积与增氧方式对幼蟹培育的影响

传统的池塘育苗模式选取的塘口面积超过5亩,增氧设备数量少甚至没有。研究发现蟹苗阶段新陈代谢水平高,耗氧量大,每克蟹苗平均耗氧量为1.068毫克/时,约是蟹种每克体重耗氧量的6倍。因此塘口面积大设备少,难以满足蟹苗代谢需要,易造成缺氧,延缓发育;同时饲料投放不均匀,利用率低,不仅污染水质,提高了池塘富营养化水平,也易造成蟹苗发育不同步。本次试验中,改造的9口池塘平均面积约3亩,塘口面积减小更利于精细化管理,确保蟹苗生长发育处于同一阶段。各塘口通过两台水车式增氧机“背靠背”式增氧,在池塘中形成了两个对流圈,保证了池塘无死角、全覆盖增氧。

2.栖息水深对幼蟹培育的影响

河蟹有抢食和打斗的天性,相同面积的池塘,塘口过浅会限制蟹苗的活动范围,无形中增大了养殖密度,加剧了蟹苗应激性竞争行为,同类相残导致残苗率高;也会恶化水体环境,滋生有害细菌,蟹苗品质不佳,病死率高。本次试验将塘口坡度由原来的1∶1.5改为1∶3,最大水深由原来的1.2米变为2米,改陡坡为缓坡,改浅水为深水,蟹苗通过攀附水草上下自由活动,延展了活动空间,优化了生存环境,保证蟹苗能安全度过蜕壳期和高温期,提升了品质和产量。同时传统培育池水体小而浅,在7-9月高温季节,水温过高,蟹苗新陈代谢旺盛,摄食量高,容易导致性早熟,增加水深可有效避免高温诱发的蟹苗性早熟,防止产生小绿蟹。

3.物联网技术在幼蟹培育过程中的应用

加强池塘的日常管理是提高蟹苗成活率的关键,前期蟹苗个体小,游动缓慢,加之集群性强,逃避敌害生物能力弱,随着蟹苗不断发育,视觉器官愈发敏锐,爬行能力强,在小水体养殖时,蟹苗能沿池体和水草作垂直爬行。传统幼蟹培育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人每天巡池,及时检查并修复蟹池防逃设施,防止蟹苗逃逸和敌害生物(鸟类、水老鼠、蛙类等)进入池内。本次试验在池塘周边安装视频监控和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通过信息实时传输,实现手机、电脑远程实时观察塘口情况,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有效避免了蟹苗因缺氧等的突发情况。

四、小结

本次技改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幼蟹培育时减小培育池面积、增大坡度与水深、借助物联网设备加强日常管理,同时配套双增氧机采取“背靠背”式增氧,能显著改善蟹苗品质,提升养殖收益,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蟹苗增氧增氧机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乌溪镇蟹苗培育亏损原因及应对措施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精养渔池增氧机的合理设置
池塘养鱼如何选择适合的增氧机
一种用于增氧机错峰启动的控制电路技术
急! 成蟹没销路,蟹苗运输困难,蟹农在线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