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规划教育的高中地理职业体验活动设计
2022-11-09靳思佳董进国
靳思佳,董进国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考教育考试制度的推进,一系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政策陆续出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1]在该《意见》指导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大,生涯决策时间被提前,他们需要更早明确自己的选考志愿。多种学科组合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如何选科成为学生和学校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有学者提出,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主要有:学校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将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2]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把职业体验作为一个新增的活动方式[3]。可见,社会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会对学生的生涯规划产生较大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地理野外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常见方式。其中,职业体验活动是比较有趣且有效的方式。[4]开展地理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的职业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专业和地理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
二、设计框架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设计高中地理职业体验活动时,可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四个基本要素入手。[5]
(一)活动目标
《纲要》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这四类意识与能力具体描述高中阶段的目标。[3]但是,用意识与能力来定义职业体验活动目标,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职业体验活动目标的设计也体现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对地理三维目标的重新建构和完善,在注重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的同时,更强调方法和品格,具体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6]高中地理职业体验活动目标的设计应以四类意识与能力为基本取向,最终落脚在地理核心素养上。
(二)活动内容
《纲要》提出的高中职业体验活动主题有9个,分别是“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关注中国领土争端”“高中生生涯规划”“走进社会实践基地”“走进军营”“创办学生公司”“18岁成人仪式”“业余党校”“我的毕业典礼我设计”[3]。其中,“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与地理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增章节“自然灾害”,专门讲述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如何防灾减灾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学校应重视防灾减灾教育,因此,结合“自然灾害”教学内容进行防灾减灾类职业体验活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三)活动实施
《纲要》描述了职业体验的四个关键要素,即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经验与行动应用。[3]这四个要素符合体验学习圈理论,分别对应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个阶段,这也是设计职业体验活动需抓住的四个关键环节。[7]除了抓住这四个关键环节,地理职业体验活动实施还需衔接地理学科要素,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活动评价
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理核心素养,需要开展地理职业体验活动评价。活动评价可以衡量地理职业体验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提供思路,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前期评价、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
三、设计案例
按照上述设计框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参考《纲要》中推荐的职业体验活动主题,本研究以“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为例进行高中地理职业体验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且种类多样,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除了与自然因素的变异有关,还与相关部门的风险意识不强、应急处置不当、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自救与互救能力有限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特别关注当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访防灾减灾部门,掌握防灾减灾的措施,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纲要》中关于“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主题的具体要求,从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防灾减灾意识、生涯规划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通过查找资料或播放视频,了解防灾减灾部门的构成以及各部门的职责;第二,通过对防灾减灾部门职业信息的搜集,分组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与相关问题;第三,通过走访防灾减灾部门,掌握气象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地震工程技术人员这三大类职业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第四,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该类自然灾害爆发的先兆及应急措施,形成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发扬抗灾精神;第五,通过亲身体验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进而提高生涯规划能力。
(三)活动实施
职业体验活动的重点在于体验,本研究在分析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出与地理相关的三类职业,分别是气象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地震工程技术人员。本研究以地震工程技术人员为例进行教学设计,该类职业的工作内容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地震局和防震减灾科普馆,让学生了解地震局相关部门构成和工作内容,学习使用与地震相关的仪器设备,体验地震发生和逃生的过程,领会地震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研究依据体验学习圈理论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制订实施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具体体验: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地震局和防震减灾科普馆,让学生了解地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培养地理实践力,形成一定的职业观念。
二是反思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历的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综合思维;同时思考该职业与自身的联系,储备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涯规划能力。
三是抽象概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体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或抽象概括,锻炼综合思维;总结职业体验的收获,结合自身兴趣,形成一定的职业倾向。
四是主动检验:教师设置新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检验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职业,教师将学生分为监测预测组、震害防御组、震灾应急救援组、防震减灾科普组。[8]按照上述实施策略,本研究设计了各小组的工作内容、学生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意图,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职业素养。各小组的具体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小组岗位及工作内容
(四)活动评价
本研究将活动评价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1至水平4由低到高逐渐递进,且对不同水平需要达到的要求进行阐述,并覆盖活动前期、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重点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在体验过程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情感态度和职业素养。因此,在评价时,活动前期的分值占10%,活动过程占60%,活动结果占30%。除活动过程评价外,在职业体验活动完成后,对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可以作为其最终评价的依据。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由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以及职业岗位人员对学生的评价组成。教师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评价比重应该最大,因此,各主体所占比例分别是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教师评价40%、职业岗位人员评价20%。按权重取值,最后将这四大主体分数相加的总分作为本次职业体验活动的评价结果。地理职业体验活动综合评价如表2所示。
表2 地理职业体验活动综合评价表
四、结语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地理职业体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方式。本研究基于生涯规划教育视角,结合高中地理知识,以地震工程技术人员为例,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四个方面设计了地理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地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深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地理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展模式,借助学校、家长、企业等多方力量,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