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心理育人研究
2022-11-09文王辉黄慧凤
文王辉 黄慧凤
一、选题背景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心理育人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心理育人在人文关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疫情时期心理康复等方面,不断彰显其社会功能。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坚持育人与育心相结合,心理育人为“三全育人”补充了重要的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育人对“三全育人”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要准确把握国家关于心理育人的政策要求,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加强心理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筑牢“三全育人”的心理基础,并将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心理育人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规律,结合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理论研究提供新视野,深化“三全育人”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提供心理育人的理论支持,有助于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理论,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效,心理育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刚好补充“三全育人”过程中的方式和心理因素的缺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具有针对性,弥补并推动学生心理层面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心理育人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心理育人是以育人为目的,从心理层面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引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与心理育人层面不同,重心不同,理论基础不同,但都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育人的根本目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承担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心理与思想都是精神世界的内容,心理活动先于思想产生,是思想产生的基本前提,思想高于心理,心理育人通过思想对心理发挥作用。心理育人与“三全育人”对应心理与思想的育人活动,心理与思想的活动规律具有相通性,心理育人与“三全育人”的活动规律具有相通性,心理育人与“三全育人”追求的心理态度和健康人格也具有相通性。心理育人既是“三全育人”的内容,也是“三全育人”的一种方法,心理育人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心理育人不以灌输和教导为常用育人手段,而以学生为中心,心理育人增强“三全育人”的亲和力,扩大育人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检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心理育人在很多方面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与“三全育人”未能有效融合
二者的关系未能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育人与“三全育人”相互独立,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育人属于“三全育人”的范畴,是“三全育人”系统的构成要素;还有的学者认为,“三全育人”和心理育人是互存互补的关系。
二者在融合中存在着问题。心理育人“思政化”,心理育人的执行者主要是思政工作者,教育内容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偏多,混淆了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心理育人的教育方法广泛地采用“三全育人”传统的理论说教和课堂教育,影响心理育人效果。
(二)心理育人的理念有待强化
心理育人主张平等,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理念常被忽视,思政育人的理念常被借用,心理育人工作者并没有察觉,各职能部门的心理育人意识相对欠缺。
(三)心理育人中全员育人存在的问题
1.心理育人的队伍不够健全
全员育人要求全校各部门教职工,学生家庭成员,乃至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育人工作。但当前学校各部门各司各职,欠缺心理育人意识,心理育人参与性不强,心理育人工作队伍范围缩小。心理育人队伍的建设存在不足,专业队伍人员偏少,心理专业教师缺少思政育人经验,思政工作者缺少心理专业知识,不熟悉心理育人的方法。
2.心理育人的对象不够积极
学生对心理育人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心理育人与心理疾病混同,忽视了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对心理育人缺乏主动性。心理育人延伸了“三全育人”课堂教育的意识倾向,重教化轻服务,使学生对心理育人的兴趣降低。心理育人的短期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同时拥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和地位,育人才是“三全育人”的目的。所以,心理育人长期模式需要提高学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启迪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心理育人中全程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育人的过程缺少衔接
全程育人要求心理育人贯穿学生高职的全部时间。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筛查和心理关注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顶岗实习和假期的心理育人更为欠缺。
(二)心理育人的重心和内容需要校准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过程中,心理教育泛化,将教育的重心和问题集中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忽视了“三全育人”的育人本质,导致育人效果不佳。心理育人过程中,要重视人文关怀,从学生身边的各类困扰和问题着手,一边协助解决一边摸索规律。
(三)心理育人的方法有待优化
“三全育人”传统的课堂教育和大水漫灌式的宣讲,缺乏针对性,学生没有现实体会和共鸣,育人的吸引力有限。心理育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变化,借鉴“三全育人”和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和育人手段,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办法。随着新型传播方式和媒体的涌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乃至信息革命的到来,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必须融入发展潮流,做好预判和提前布局,传统的教育手段亟须改变,崭新的信息平台和教育手段亟待开拓,心理育人将趁着信息革命的浪潮而飞跃,开辟“三全育人”的新局面。
五、心理育人中全方位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育人的方位有待完善
全方位育人要求心理育人贯穿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各领域,融入学生成长的各环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全方位心理育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影响了心理育人与校园事务的有效融合,在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未能有效发挥育人功能,在课堂、科研、教育资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困难学生资助等各方面和各环节未能穿插心理育人,未能建立健全心理育人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在信息收集与反馈方面滞后,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心理信息收集常常滞后,心理评价机制不完善,信息结果准确度、科学性与客观性还需要提高,影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规律探索和活动开展。高职院校应该整合相关部门,协调行动,共同努力,形成全域立体化教育环体和全方位的心理育人机制和模式。
(二)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难度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冲击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信息网络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信息获取和思想交流的方式,同时,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的难度,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有效进行,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之路更加崎岖和颠簸。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难题在更新、难度在增加。
六、加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心理育人的对策
(一)丰富强化心理育人的理念
结合时代背景,心理育人教师需要定期调查获取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充分把握学生整体心理状况,进而按照类别细分,厘清某一类学生的思想特点,最终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密切有效的交流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个体差异寻找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各部门人员和学生需要提高心理育人的意识,明确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有效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构建危机防控体系和预警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二)心理育人中全员育人的对策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结构合理的心理育人队伍,加强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推进心理育人队伍专业化发展,这样可以提升全员协同开展心理育人的合力。
1.专职教师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专职教师需要建立培训制度,不仅要发挥心理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还要提高他们的“三全育人”素养,可以成立心理专业教师心理育人团队,共同学习掌握“三全育人”的观点和方法,同时交流分享帮扶和引导学生的案例和思考,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能力,提高心理育人的专业水平。学校应该疏通心理育人教师晋升渠道,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2.辅导员要有效发挥骨干作用
辅导员作为心理育人主力,高职院校需要搭建辅导员成长的培养计划和系统化的辅导员心理培训体系,尤其要加强心理育人案例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育人能力,并设立心理辅导员。学校要系统梳理、兼并和排解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降低工作压力,使辅导员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三全育人”的一线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将心理育人贯穿于日常教育,落实到每一名学生。
3.高职院校各部门人员发挥辅助作用
高职院校需要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资助等部门的人员整合,将心理育人寓于各部门工作,各部门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各部门教职员工要加强心理育人意识,并主动开展心理育人活动。学校还要继而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七、心理育人中全程育人的对策
高职院校需要梳理学生在校期间心理育人的过程衔接,探索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育人,并将各阶段的心理育人合理过渡,最终实现在学生成长的各阶段开展心理育人。此外,学校还可以进而全面探索适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心理育人理念和方式,以及心理育人在假期和顶岗实习期间如何衔接和开展。
(一)推进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教育内容。心理育人的教育内容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将育人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增强育人效果。按照学生的年级和年龄,把握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寻找最适合的内容进行教育,实现心理育人内容的多样化。具体到某一名学生,必须根据个人的情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育人。
优化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教育方法。可以尝试采用激励法、渗透法、互动法等。学习和创新一批心理育人方法,通过教育评价来衡量心理育人方法的效果,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教育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内容要多维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
结合信息网络技术,高职院校要将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在网上开展,扩大活动的参与人数,优化并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三)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融合“三全育人”的工作方法,建立院系、学校部门、课堂、班级、宿舍、家庭等的“三全育人”心理监测体系,建立多方支持与联动机制,将心理育人贯穿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最好能够发动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监测,主动报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好师生互动,夯实“三全育人”中的心理育人的基础,促进心理育人的视线伴随学生在校的全程。最大程度地发挥“三全育人”心理监测体系参与人员的智慧,建立科学的评价载体,把心理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并接入大数据系统,设立心理档案库,保存利用档案数据,将全程监控的信息和大数据分析的结果相结合,筛选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并全程重点关注,整理心理危机处理步骤,完善心理危机处置的工作预案,更好地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服务高职院校育人工作。
八、心理育人中全方位育人的对策
推进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与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的有机联动。将心理育人有机地融合入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推进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促进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交相辉映,让学校的精神和校训点亮校园每一个角落,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经营好、建设好网络育人阵地。线上采用大数据+“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要整合高职院校各部门的数据,构建心理育人的统一大数据系统。此外,还要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解读的心理育人队伍,这支队伍可以将网络中的数据转换为现实中的案例,集聚教育资源,挖掘隐性信息;线下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师资力量与专业优势,利用好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构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线上线下联动一体,数据案例对应结合的体系。
完善心理育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优化心理育人网络交流平台,实现高职院校的所有师生个体之间能够实现及时的提醒和沟通,丰富心理育人网络平台信息,分享整合心理育人平台的内容,将“三全育人”的价值导向融入平台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