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控玩家》中 “元宇宙”的建构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启示
——访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刘汉文教授

2022-11-09刘汉文郑泽坤

现代电影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失控宇宙

刘汉文 郑泽坤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2021年3月和5月,罗布乐思公司 (Roblox)和脸书公司 (Facebook)相继宣布涉足元宇宙,我们看到 “元宇宙”成为互联网、经济、传播等众多领域的 “新宠儿”。在国内,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 “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平台中,专门发布了一份 《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电影行业期刊也在今年专门聚焦 “元宇宙”。想请问您,元宇宙发展如此之火,它跟我们电影行业有没有关系呢?

在我看来,元宇宙与电影行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此前已有一些影视作品如 《黑客帝国》《头号玩家》《创:战纪》《上载新生》等对元宇宙展开过探讨,最近比较代表性的是《失控玩家》,这部电影于2021年8月13日在北美首映,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截至目前,它在内地票房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次达1576.3万人,一度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美国科幻电影。《失控玩家》在内地票房虽然比不上近年来一些比较受观众欢迎的国产影片,但其中对元宇宙的探索引发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

1 “元宇宙”在 《失控玩家》中的呈现形式

《失控玩家》这部电影确实十分新奇,里面的许多设定很大胆、前卫,但是我更想知道它和元宇宙有什么关系,它是怎样在电影中呈现元宇宙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元宇宙(Metaverse)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其内部是可以无限编辑的,因此其呈现形式必将是多元化的。目前一些大型的电子游戏如Linden Lab公司推出基于Open3D的 《第二人生》(Second Life)、罗布乐思公司自创的同名沙盒游戏Roblox、Mojang St udios开发的 《我的世界》 (Minecraft)、Epic Ga mes公司发行的 《堡垒之夜》 (Fortnite)、上海米哈游公司制作的 《原神》(Genshin Impact)等都已经具备了建构元宇宙雏形的能力,《失控玩家》的创作灵感也是来源于这些电子游戏。在游戏世界中,每个玩家都可以进行自我内容生产,用户视自己为中心,从而形成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

按照我的理解,元宇宙不完全是电子游戏和 “虚拟世界”,实现它的多种技术最终都得应用于互联网的世界空间,是现实世界投射在互联网中的虚拟镜像。您能详细说一下这一观点在这部电影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吗?我看到清华大学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中,对元宇宙做了这样的定义——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

《失控玩家》中自由城 (Free City)的原型就是美国城市波士顿。电影中展现出的自由城有街道、高楼、卧室、银行、商店等,都可以在波士顿找到原型,可以说自由城就是波士顿的虚拟镜像。除了城市之外,自由城中NPC(非玩家角色)如警察、银行出纳员、找猫咪的老人、咖啡店员工等,在里面各司其职,过着与现实无异的生活,成为虚拟镜像的一部分。主角盖 (Guy)是一名银行出纳员,未 “觉醒”之前的他,每天按时上班,与好朋友巴迪插科打诨,这些设置会让观众感觉盖就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这种天然的亲切感就是元宇宙作为现实世界的虚拟镜像带来的体验。

《失控玩家》这部电影跟2018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 《头号玩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当时 《头号玩家》被认为是虚拟现实技术 (Virt ual Reality,简称VR)应用得最好的作品。我尝试把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如果说 《头号玩家》是VR技术从外向内的探索,《失控玩家》则是VR技术从内向外的展示。那么您是如何理解盖眼中的世界呢?

《头号玩家》展示了人类利用外接头戴式VR设备接入到 “绿洲”中的情景,而在 《失控玩家》中,观众则是跟随盖,以一种元宇宙原住民的视角来深度体验这个世界,这是一种比沉浸式更加沉浸的体验方式。自由城内部分为两个世界:第一个是NPC眼中的正常世界,即现实世界视角,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一样,也就是上文中的虚拟镜像;第二个世界是 “戴墨镜的人”眼中的世界,即VR视野下的世界,人们可以通过佩戴墨镜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比如盖透过墨镜就看到了街道上的商标都变成了全息投影的样式,身边走过的人头上会浮现出人物信息。再比如电影后半段,盖与 “Bad Ass”的大决战,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凭空变出绿巨人的胳膊、美国队长的盾牌等。《失控玩家》中的世界景观,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现实和虚拟完美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技术下观众将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基于现实世界延伸出的或者是创造出的虚拟场景。在这样的双轨世界中观众的生活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可能。

我还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人在现实世界所缺失的,将努力在虚拟世界进行补偿;在有可能的时候,他会在现实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中的补偿。”您认为在虚拟世界真的能对现实世界进行补偿吗?

这是清华大学两位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叫做 “虚拟现实补偿论”。元宇宙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宇宙,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宇宙中将建构一个虚拟身份。按照 “虚拟现实补偿论”的观点,在新的虚拟身份下,元宇宙的参与者将会完成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事情。

电影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

在 《失控玩家》中,虚拟身份因其虚拟性,用户可以自由体验不同的人生。《失控玩家》中女主角米莉 (Millie)在自由城中的虚拟身份是 “燃烧瓶女孩”,手持双枪,英姿飒爽,是一个女中豪杰的形象。但在现实世界中的她,则是一个无力对抗安托万 (Antoine),相对柔弱的女生。元宇宙中的人物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利用虚拟身份对现实中的身份进行补偿,增加人生体验。

2 “元宇宙”在 《失控玩家》中的呈现形式

就目前已知的一些信息,实现元宇宙要依靠很多高新技术,您能给大家讲讲都有什么技术吗?

元宇宙的建立是内部应用软件与外部硬件的资源整合,其中包括信息技术 (5G/6G)、互联网技术 (Web3.0)、AI技术、XR/AR/VR/MR等,还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De-Fi、NFT等。通信技术是元宇宙的基石,低延时、高速率的通信网络令信息实时传播成为现实,以此实现元宇宙中的交互行为。XR/AR/VR/MR等技术不仅可以制造脑机接口辅助人们进入元宇宙,更是元宇宙内部世界建构的必需技术。目前这些技术集中体现在视觉呈现上,视觉传达是我们最容易能够感受到元宇宙的形式。有一些技术目前无法做到在现实中应用,但是我们可以从 《失控玩家》的自由城中看到一些技术实现。

我比较好奇XR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它是如何完成电影中的场景设计的?

XR(Extended Reality,拓展现实),它是AR/VR/MR等技术的合集,是互联网、物联网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完美融合。XR技术体现在 《失控玩家》中的应用即为自由城是波士顿城区的数字孪生。自由城的组建是Scanline团队通过创建140个独立建筑、86个汽车模型、140多个独立树木和植物,以及有着284个独立道具的图书馆而完成的。在拍摄这样的场景时,首先要拍摄实景影像,然后进行3D建模,将这些模型用虚拟引擎支撑运作,最终才会呈现出电影中的场景。

场景模型只是XR技术的一部分,我们以键盘(Keys)和鼠标 (Mouser)这两个人物追逐盖的那场戏为例,影片中鼠标大手一挥,房屋建筑开始移动,紧接着就是凭空制造出的楼梯,两人可以很自然地走上去并且随意改变整个建筑的布局。XR技术下的数字建筑,可以通过变动建筑参数来改变其形状和大小,还可以移植新的代码进行创造。通过这个场景设计可以看出,XR技术对外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孪生,对内,指作为元宇宙中的参与者,还可以操控参数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事情。

既然电影中可以呈现这样的技术,那有没有可能用XR来拍摄电影或者进行电影制作呢?

XR是可以应用于影片实时拍摄的。“制作XR效果首先要求虚拟摄像机所使用的镜头畸变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能够完整地还原出真实镜头所产生的镜头畸变。由于实际拍摄过程中,显示屏作为被拍摄物体,所以屏内的虚拟场景不需要叠加镜头畸变数据,畸变效果由真实镜头直接拍摄获取。”XR技术可以进行数字创造,在拍摄时可以实时同步数字替身来完成高难度动作拍摄,在影片的追逐戏中很多跳高、攀爬的动作,真人演员无法完成,这些都是用数字化的替身来完成的。电影中饰演墨镜男 (Revenja min Buttons)的演员塔图姆,在最后一场戏中未能出镜拍摄,于是摄制组请来数字王国 (Digital Domain)的Charlatan用CG动画来创建了一个虚拟数字人,这样才有了电影中的画面。

我注意到电影中有一个十分特殊的道具,就是盖戴的那副墨镜,看起来好像是VR眼镜,但又不像,里面多了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眼镜用的什么技术呢?

你观察得十分敏锐,它确实不是VR眼镜,这副眼镜其实是一副AR眼镜,它类似于Rokid公司发布的Rokid Air眼镜,是XR技术的一部分。与VR在虚拟环境中的沉浸式体验不同,AR(Aug 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计算机实时生成的可以交互的虚拟物体或信息。“人工智能可视化方面也经常使用AR技术,在摄像头反馈的画面上做标记,框选出识别的物体、判定物体碰撞框、标记平面、计算平面距离等。”

在电影中,盖戴上眼镜后的世界中增加了诸多信息,即现实世界的补偿信息,如路面上出现了提示信息,甚至出现了一个 “血包”。盖在使用ATM机时可以直接看到机器反馈的交易信息。这项技术将增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从而提升自我行动效率。再比如米莉可以通过眼镜看到盖的人物等级和技能属性,使用眼镜进行脑机操控,凭空掏出一把手枪。在盖和Bad Ass大决战的戏份中,盖使用眼镜变出了美国队长的盾牌、绿巨人的大拳头、《星球大战》中的光剑以及 《堡垒之夜》中的独角兽斧头等。

AR技术现在可以应用于电影拍摄吗?

可以的,“在实际应用中,AR物体实现了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之间的交互,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到 ‘增强现实’的效果。AR物体是带有体积的三维虚拟物体,是存在于虚拟场景的坐标系当中的物体。”在电影拍摄时,技术人员首先通过AR技术建造三维立体的虚拟模型,而后置于镜头前,再通过计算演员和模型之间的距离,将虚拟场景中的原点坐标实时传送。同时不断比较两者之间距离,使得二者不会相互遮挡,就像 《失控玩家》最后一段中,盖一边跑,桥一边制造出来,两者可以完美配合。

电影中盖虽然是个 “真人演员”,但是他饰演的是一个NPC角色,我们看到盖每天的生活都是既定的。他每天早上起床看一看小金鱼,随后从众多一模一样的蓝衬衫拿出一件穿上,到楼下的咖啡店拿一杯咖啡,最后来到银行上班,可以看出他的行为都是设定好的。影片中有一个滑稽的场景,盖觉醒之后,发现自己所有行为都是被设定的,他来到马路上对一直在找猫咪的老奶奶愤怒地吼道:“没有猫咪,都是假的,我们的人生都是假的。”您是如何看待盖这样的一个AI角色呢?

首先,盖代表的是元宇宙的 “原生民”,是一个在虚拟场景中的数字人,也就是你说的AI。盖的自我觉醒代表着他作为一个AI的自我突破。在影视作品中,AI觉醒获得人的意识一直都是反面案例,人们对AI的发展一直都有一种恐惧,如电影《黑客帝国》《终结者》等。但是也有电影就像 《超能查派》《失控玩家》,以及2021年11月5日在北美上映的 《芬奇》,提倡将人类的爱赋予到AI身上。《失控玩家》中盖因为爱而觉醒,整部电影剧情也是按照盖追求自己的爱情而设定的。影片高潮部分未详细介绍其他NPC的觉醒过程。主创通过整个群体一起支持盖的抗争这个行为,来说明AI可以进化,进而完成觉醒,且觉醒后也不会产生反抗和仇视情绪,而是跟现实中的人一样希望自由城或者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3 紧盯高新技术发展动向,促进国产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

我们都知道,电影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幻电影的发展也必须背靠电影科技这棵大树。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科幻电影质量有待提高,因而2019年的 《流浪地球》让业界受到很大鼓舞,但此后鲜有佳作。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想象力,也不缺乏实践的动力。2021年恰逢元宇宙时代的风口,我们该如何借助元宇宙的热潮及其带来的技术变革,让国产科幻电影成为打造电影强国的重要类型呢?

国家已经给予了国产科幻电影政策上的支持,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 《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把创作优秀影片作为中心环节,并从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十条政策措施,被业界称为 “科幻十条”。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强调要大力扶持科幻电影的创作生产,落实 《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提高国产科幻电影创作水平。《规划》还特别提出,要 “落实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通过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

一部 《流浪地球》产生了46.8亿元票房,带动1.05亿观众走进电影院,充分说明国产科幻电影可以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国家电影行政部门因而高度重视科幻电影的发展,甚至为其出台 “科幻十条”,并列为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当前首要任务是要把文件要求落细、落实,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支持的侧重点,真正为科幻电影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要求,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与元宇宙有关的电影几乎都是欧美国家制作的。这些元宇宙电影大都借鉴电子游戏中的元素,像 《失控玩家》就借鉴了 《我的世界》 《侠盗猎车手》《堡垒之夜》《绝地求生》等游戏。我们国产科幻电影该怎样建构属于自己的,属于中国的元宇宙呢?

国产科幻电影在建构中国美学的元宇宙时也可以从国产游戏中寻找灵感。追本溯源,国产游戏很多的灵感都来自于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如网易在2003年发行的 《梦幻西游》是以 《西游记》为原型打造的。2021年8月12日网易发行的 《永劫无间》,其原型框架源自 《海内十洲记·聚窟洲》。试想一下,我们可以在元宇宙中再现 《山海经》中的时空,可以重建圆明园,将富有中国美学风格的事物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在元宇宙中。像 《三体》一样优秀的科幻文学还有郝景芳的 《北京折叠》,钱莉芳的 《天意》等作品,要勇敢地进行影视化改编,构建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元宇宙。

以往国产科幻电影最大的软肋就是特效制作,我们该如何坚持创新创造,尽快实现电影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呢?

确实,以往国内电影制作,尤其是特效制作都需要依托国外的特效公司。但是,《流浪地球》已经为国产科幻电影开了一个好头,影片75%的特效制作由中国本土的特效团队橙视觉Orange VFX和More VFX完成。

元宇宙的实现是基于AI、XR、区块链、5 G/6G技术以及虚拟引擎等技术共同完成,国产科幻电影要努力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可以利用AI技术在电影中创作出虚拟数字人,就像 《失控玩家》中的盖一样,这些虚拟数字人可以代替真人完成一些无法完成的动作,比如从悬崖坠落,在天空飞翔,还有一些血腥的场面。可以直接在电影摄影机中加入XR技术,虚拟场景实时同步,可借鉴 《曼达洛人》《遗忘战境》等电影,这些电影拍摄时使用的是与XR技术同源的Virt ual Pr oduction(虚拟制片)技术。利用AR的地质勘探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实时建模,真正实现边拍边造的电影拍摄。

最后,中国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广受好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中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展现出的不是个人英雄的力量,而是全世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抵御灾难,这就是中国人想要传递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我们如何利用元宇宙在中国科幻电影中传递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呢?

我们中国从来不缺乏那些可以一当十的大英雄们,但是中国人秉持的是天下大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元宇宙的建设,它不是一个公司、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就能完成的,元宇宙之所以称之为宇宙,就是因其超出了这些狭隘的界限,真正做到了共同体的概念。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目前已经踏出了坚实并且关键的一步。特效固然是科幻电影的重要部分,炫酷的场面是会为电影锦上添花,而电影的灵魂核心还是在于它的剧本。《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着重提出 “要加大对科幻电影剧本的培育力度鼓励扶持原创,促进科幻文学、动漫、游戏等资源转化,丰富科幻电影内容创新源头,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可持续的科幻电影剧本供给体系。”《流浪地球》的剧本来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 《流浪地球》。国产科幻电影要创新,就必须先从剧本创新做起,从电影的源头出发,在剧本中传递中国价值。要打破科幻电影的类型限制,在其他类型电影中融入科幻元素,使其改编为一部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科幻题材电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中国人最不缺乏的就是想象力,科幻电影的创作需要想象力的爆发,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元宇宙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规划和起步阶段,我们不仅要看到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也要看到元宇宙发展中的一些泡沫或跟风而上的东西,这是我国电影行业需要警惕和避免的。国产科幻电影发轫的时间不晚,在国家和政策的鼎力支持下,国产科幻电影必将搭乘元宇宙的时代风车踏入一个新的阶段。拍摄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科幻电影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期待国产科幻电影能够和元宇宙的发展迸发出炙热的火花。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失控宇宙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阿基与乌龟之失控
宇宙第一群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这宇宙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环球视窗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2013女丝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