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视域下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09赵翔宇陈九丽杨俊杰
赵翔宇,陈九丽,杨俊杰
(1.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2.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天津 300457)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已由1998年的9.8%扩大至2020年的54.4%,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4183 万人,外加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网络时代的冲击,高校安全问题频发,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与管理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如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管理更加社会化、学生结构更加复杂化、生活空间更加扩展化、交流领域更加扩宽化等,但学生一直处于半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与法治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这给高校的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和教育部第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均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做好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院校的法定义务。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已由传统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转变为新型的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即使同类安全在新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如财产安全中诈骗的主要形式已由过去线下消费诈骗转变为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金融诈骗、裸聊诈骗、网购诈骗等,诈骗的金额也更高、更大。本文对高校安全教育中的相关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与安全、校园活动与安全、心理健康与安全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层面、教育主体层面、教育对象层面、教育形式层面以及教育内容层面详细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社会环境层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因素、高校的半社会化以及科技内生的负面作用致使当代大学生周围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如西方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浸染当代大学生,致使当代大学生为了金钱、享乐等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泄露国家机密;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犯罪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相关黑暗的负面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浸染的概率也在增加,致使“现实版死亡游戏”“高科技诈骗”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教育主体层面
1.教育主体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高校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部分高校未把安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教育范畴,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也未纳入德育和智育的评价范畴,安全教育无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高校对安全教育管理实施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缺乏过程监督和阶段考核。
2.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单一,职责不清
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职责在相关履职条款中缺少明晰要求,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仍以辅导员为主、保卫人员为辅,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安全教育职责无具体体现。
3.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得不到保证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缺乏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专业知识不足,且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多,精力难以保证,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人员保证。
4.安全教育缺乏计划性、创新性,重管理、轻教育
部分高校单一地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难以认同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同时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老办法不想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以及“运动式”“被动式”或者“一阵风式”地开展安全教育等问题。
(三)教育对象层面
1.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心理问题频发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以“00 后”为主,相比于“80后”和“90 后”大学生,“00 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极大富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且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的“万事包办”和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致使当代大学生缺乏挫折教育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容易走极端路线,如高校频发的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大学生近28%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10%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2.当代大学生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受高校评奖评优评价体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往往以“应付式”的态度完成学校关于安全知识学习的相关要求,忽视了对自身安全素质的提升,缺乏安全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3.部分大学生对安全问题抱有“侥幸心理”
部分大学生抱有相关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别人被骗或者发生安全事故时,总认为其太傻、太倒霉,高估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或者认为相关安全知识待需要时再学习等。
4.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
“00 后”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跟不上高校的快速社会化发展,也致使各种安全问题频发。
(四)教育形式层面
新时代大学生以“00 后”为主,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1.传统的安全教育管理模式与新时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开放、互动”的教育管理模式相冲突
相比于“80 后”和“90 后”,“00 后”生活在物质极大富裕、互联网极大发展的时代,父母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父母和“00 后”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棍棒式教育”或者“师徒式教育”,而是一种“平等、开放、互动的亲子关系”,因此,学生在校接受学校安全教育时也更强调平等、开放和互动的氛围,而不是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命令式”教育。
2.传统的“说教式”的单一安全教育管理模式与学生多样化的知识学习渠道相冲突
作为完全成长在21世纪的一代,作为“数媒土著”,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均有深厚的互联网印记,其学习方式除常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外,还有各种互联网学习、课外辅导机构等,学习方式不拘泥于课本学习、说教式学习,而是更喜欢实践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网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3.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在本文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相关统计中,98.2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仅8.7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消防演练等实践安全教育。
(五)教育内容层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大学生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发展,现阶段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正在不断由以传统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为主转变为以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安全为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部分高校在安全教育内容设置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1.安全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内容空洞陈旧,部分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往往泛泛而谈,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防火、防盗上,对新型的、非传统的安全教育涉猎较少;2.安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具有滞后性。部分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根据上级的文件要求或者近期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设置,常常“运动式”“被动式”或者“一阵风式”地开展安全教育,出现相关安全问题时才去教育相关知识,安全教育的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预判性;3.安全教育内容相互割裂:高校在开展相关安全教育时,往往主讲某一类安全,或者不同类安全分别讲述,缺少对不同类别安全之间区别和关联的讲解,导致内容割裂,影响讲授效果。
三、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措施
围绕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时期、重点形式,在学生成长的各环节、各阶段,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出发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在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凝聚安全教育管理主体、完善安全教育、评价机制
安全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石,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各级领导应提升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凝聚多方力量,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班导师、专业课教师、学校保卫、后勤、学生会、班级骨干等工作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内容,制订相应的学期或学年安全教育计划,促使安全教育全员参与,不断壮大安全教育的队伍,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合力,促使安全教育多向共进,全面开花,促使学生处处受教育、时时受影响。
高校应提升安全教育主体的专业性,保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辅导员、后勤保卫人员、研究生导师、班导师、专业课教师等安全教育主体人员,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培训班、研讨会等,不断丰富其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专业性,进而保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对学院或者教师的考核范畴,不断加强对安全教育主体的过程监督和阶段考核。学工部牵头,联合教务处、保卫处、后勤等相关部门,制订各岗位的安全教育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书、考核标准、奖励标准等,不断细化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加强过程监督和阶段考核,不断激发安全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
(二)创新安全教育管理形式,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利用网络技术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动态化以及主动占领网络安全教育阵地对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对安全教学模式、内容等进行重新建构,主动占领网络安全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微博、钉钉等平台进行相关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
加强网格化管理,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充分发挥班长、团支部书记、生活委员、心理委员等相关班委的主观能动性,分级、分层建立网络和网格,构建学校—学院—年级、专业—班级的四级网络和学院—年级—班级—宿舍的四级网格,明确各网格的责任人、职责任务等,实现层层监管,确保各责任区监管全覆盖,对相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构建学生安全问题自愿报告系统,畅通安全信息收集渠道。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起事故隐患”。自愿报告系统可收藏隐藏在事故背后的安全隐患以及通过常规手段不容易及时发现的安全隐患,如隐蔽性较强的学生心理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防患于未然,真正把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构建创新联动安全教育模式。传统的安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应积极联络校外安全教育资源,建立安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安全的重要性,如走进消防局感受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走进法院感受法制的威严、走进戒毒所感受毒品的危害等。
(三)聚焦重点时期、重点问题,强化安全教育
以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瞄准重点时期,有针对性地制订安全教育管理计划。梳理开学季、求职季、毕业季、考试季、外出实习实践、国家重大活动、季节交替、节假日等重点时期的相关安全问题,针对重点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如求职季重点开展就业安全教育、考试季重点做好心理困难和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外出实习实践重点做好交通安全和防盗防骗等。
聚焦重点问题,进行重点教育。如针对学生自杀、实验室爆炸、宿舍火灾、投毒、马加爵事件等,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针对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抗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适应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瞄准重点时期、聚焦重点问题,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全要素”相关理论,创新教育管理形式,构建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育人体系是高校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关键,也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