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好天气
2022-11-08今様
今様
写下这篇专栏的时候,我压力好大。
叮咚上周告诉我端午节前要交稿,我一口答应,拖到六月一号还没动笔。她找我,“恶狠狠”地放话:“再不写,就把你的猫交出来!”
我立刻原地起身打开电脑。
最近浙江的天气不太好,总是下雨,或许已经进入江南的梅雨季节。小时候我第一次听说“梅雨”,还以为是发霉的霉,后来知道“梅子黄时雨”,才觉得这雨丝里飘着诗意。
我已经习惯每天在雨声中醒来,上班路上,雨刮器一笔一笔涂抹出带着雾气的灰色天空,前头车子疾驰,车轮滚着白烟。我不常用大块时间听歌,只在上下班路上随便点开歌单,看缘分送来哪一首。喜欢听就加入收藏,反复播放到听厌为止,我最近常听的就是Spitz的这首《ロビンソン》,明明是午后红茶的广告语,歌词也讲闷热天气,却意外适合下雨天通勤路上听,总给我一种带有微微湿润的幻想感。
也许人真是容易受天气影响的生物,阳光灿烂,心情也好,想去春游、去爬山、去野营,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连续下几天雨,潮气好像进了身体里,周末休息,只想从早到晚待在沙发上犯懒。情绪算不上低落,大概就是不好不壞,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
阅读吧,翻翻书柜,好久没补充实体书。倒是意外看到一本薄薄的绿色书,《一个人的好天气》,封面插图简洁到只在中间画了一只小黑猫。犹记得十七岁的我,被它名字吸引,想也没想地买来,读完却不太看得懂。
故事的开始,二十岁的女孩知寿照着妈妈给的地图,来到东京,寄住到老奶奶家。整本书没有大起大伏的情节,文字也不华丽,知寿发现被劈腿、分手、打零工、邂逅、再一次恋爱、分手……所有日常琐碎的情绪都像这雨天一样,充满淡淡的落寞感。也许这就是当初我读完印象不深的原因,知寿实在是太普通、又带点儿悲观的女生了。
这次重读,我却意外寻到了一些共鸣。大家都羡慕年轻,二十岁的年纪,好像充满无限可能。
可年轻的知寿,却羡慕同住的老奶奶:“我以后也能像她这样吗?到了七十岁还爱打扮,住在属于自己的小房子里,情人节去买巧克力。我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多像眼下的我们,有自己梦中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朝前奔跑,偶尔停下来,却看不清自己是不是在向它靠拢。
知寿像如今很多年轻人一样,惧怕这个世界,又讲不清原因在哪里。她打心里其实也希望摆脱孤独,羡慕哪些开朗爱笑的人,可结果往往好像事与愿违。
故事的结尾,知寿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状态,她没有变开朗去让自己更受欢迎,只是慢慢适应了孤独——“就这样,我不断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地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在微博的读者私信里,我也发现,孤独感好像是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无法避免的体验。面对这样的私信,我时常惶恐,不知道我的回复会不会令她们稍稍释怀一些,起到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因为我真的太不擅长安慰人了。
有同事家乡在邻省,因为疫情已经两三年没回过家,和我说,日子过麻了,好像已经没有喜怒哀乐了,每天就是很平静地上班,心情不好也不坏。也有在大城市的朋友讲,好孤独啊,下班以后,连朋友都没有。
过几个月,我也要搬去新的城市了,在淅淅沥沥的雨声里,不免也产生过类似的想法,还会纠结犹豫——这个决定是否有错。到了新的地方,没有熟悉的旧朋友,我也会很孤独吧?可读完这本书,我忽然不是那么害怕了。
我并不是时时刻刻需要社交的类型,有朋友固然开心,可偶尔一个人待着放空、刷剧、看电影,于我而言意味着进入必不可少的“充电模式”。搬去新城市,或许只是将这种充电模式延长,我会像许许多多在那座城市人一样,认真努力地生活。
也希望身在各地的你们,即便一个人,也拥有无数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