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健的党小组会
2022-11-08□李仲
□ 李 仲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为向抗战老战士致敬,新华社记者采访拍摄了数十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其中就有宫健老人。
宫健是山东威海乳山人,1928年出生,12岁就离家参加了东海军分区的八路军,1949年因重伤离开作战部队,不久加入了公安部队。回首峥嵘岁月,从懵懵懂懂的小兵,成长为一名多次立功受奖的革命军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组织的培养,也特别感念那时参加的党小组,正是那一次次的党小组会,不断为他矫正了前行的方向。
宫健虽然年纪小,但胆大心细,参军不久就担负起传达命令、送信的任务,面对敌人也毫不畏惧。很快,他就发现,部队里总有一些同志冲锋在前,不怕流血牺牲,危险的任务主动承担,即使休整也都抢着完成一些勤杂事务,事事走在前头。这些同志还经常一起开小会,说是过组织生活,原来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和他们一起开会!”宫健这么想着,就把这些同志当作了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
一天傍晚,一个小孩吆喝着一群小猪朝牟平城门奔去。离城门岗哨不远,小孩有意把这群猪撵得四处乱窜。几个肩扛锄头走在近旁的农民,好心地帮他收拢这群猪,并趁机接近两名岗哨。此时的伪军,看到这些赶猪的大人小孩,也没当回事,直到腰间被抵上了手枪,才发现不妙,只能束手就擒。原来那个小孩就是宫健,农民都是八路军侦察员化装的。一次“掐岗”行动顺利完成了。
就这样,经历过一次次的战火洗礼,宫健终于在1944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他已经是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于得水的勤务员了。于得水是胶东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能在他身边工作,并且还和他在一个党小组参加会议、过组织生活,宫健十分高兴。
于得水经常提醒司令部的战士,要认字读书。在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又严肃地对宫健这些身边的战士提出了要求,让宫健很受震动。从此,他不仅拿树枝在地上写,晚上睡觉的时候还用手指在肚皮上写。一点一划中,宫健会写的字越来越多,也把那次党小组会写在了记忆里。还有一次党小组会,大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战士们无所顾忌,七嘴八舌批评于得水,说他脾气不好,经常对老婆发火,于得水想了一下说:“接受大家的批评。”回忆起这一段,宫健总是笑呵呵地说:“没想到于得水那么大领导,一个大英雄,能够虚心接受我们这些小战士的批评。这让我真正认识到,党员在党内是平等的,官兵在部队内是平等的。”
1946年,宫健到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学习。从作战部队转到学校学习,开始他很不适应,心有怨言,就说了一些牢骚话。针对他的思想状况,战友们在党小组会上对他进行了批评,还要求他作自我批评。宫健开始并不服气,觉得小题大做,但仔细想想战友们批评得对,到抗大来不安心学习,确实有负党组织的希望和培养;既然错了,就应该像于得水一样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所以宫健不仅诚恳作了自我批评,而且从此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军政素质。毕业没多久,他就被提拔为副连长。
在部队,宫健参加过许多党小组会,有的召开在战壕里,有的召开在老乡家里,有的召开在行军间隙。不论是敞开心扉的思想汇报,还是不留情面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每次都像凝聚剂聚合了人心,像助燃剂点燃了铁血豪情。这些党小组的故事,一直影响着宫健,左右着他的人生抉择。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不以功臣自居,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多次变动工作岗位,辗转多地,最终在青岛安了家。如果不是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许多人甚至老同事都不知道他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负伤的英雄。
注视着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我从宫健的容颜里看到了英雄的质朴。“作为一名老革命军人,我从不后悔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国家,我还要将这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给子孙后代们。”老英雄的一席话,言犹在耳。
书法 朱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