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的辞典与法典
2022-11-08刘强
文/刘强
电影《编舟记》改编自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创作的长篇小说,曾斩获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的12项大奖。它是一部讲如何编纂辞典的电影,情节很简单,职业很冷门,但寓意很深刻。“职人精神”来自日本的古老传统,意指在某一个领域,通过长期耕耘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职人不为利益所动,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不惜时间精工细作,在质量上从不妥协。日本电影《入殓师》《寿司之神》等,都是“职人精神”的经典作品,《编舟记》也是如此。
《大渡海》,就是电影《编舟记》里所要编纂的一部与众不同的辞典,因为它是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随时收录新生的略语、俗语、潮语。它需要编纂者广泛收集各类新词条,不断充实、更新、校正。主人公马缔君,编了十年,还在不断搜集、完善、校对,似乎永无终点,用了将近十五年时间才可以付印。十五年中,他坚守着辞典编纂的原则,精益求精,近乎“强迫症”的顽固,比如辞典纸张的三次打回,四校发现一个词漏加就毅然要求立刻停下所有工作重新检查24万条词汇。
付印,它不是物理意义的,而是象征意义的,它不是终点,而是毕十年之功的一个交代。豆瓣上有一句话:“如何投入当下以自持,又如何放眼无垠而自处,成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核心。”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但我们不因有限而踯躅,我们只需要达到内心的高度,可向这个世界诚恳地交代了,大概也就是做到了自持和自处。
《编舟记》聚焦了这群平凡而普通的辞典编辑者,他们肩负的责任伟大、意义深远。编纂辞典与编纂法典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职人精神”,他们都是功在当代而能传承后世,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的编纂亦如此,1873年,日本政府在司法省设民法编纂课,于1876年着手起草民法,到1878年完成初稿,1888年完成草案,1893年1月1日施行。这次公布的民法,被称为日本的“旧民法”。旧民法历经十年出炉,但许多人认为其无视日本“固有的淳风美俗”,特别是破坏了家族制度,于是就形成了拥护和反对的两派,展开了“法典论争”。后在维持日本旧有习俗、特别是家族制度的原则下,于1898年7月16日重新出台了“新民法”,又被称为“明治民法”,并将旧民法废除。2017年5月,日本国会审议通过了《民法修正案》,修改了《日本民法典》中约40%的条文,涉及总则和债权编的绝大部分;2018年7月,日本国会又对民法继承编进行了修订。日本民法学界对推动法典修订积极呼应,以加藤雅信教授为代表的民法改正研究会草拟民法典修正案,随附详尽之理由,对重新审视民法核心价值及体系架构建言献策。
一部民法典仿佛就是一部《大渡海》,它是在浩瀚的法律海洋中行驶的一叶扁舟,它满载着各项条文刚刚抵达彼岸,便随时又要准备启航,去面对新的风浪。黑格尔曾说,“法律绝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我国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王利明教授曾指出:“编纂民法典,既要‘编’又要‘纂’。‘纂’就是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确立新的制度。在总结现行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设计和创新。”社会生活在变,“百科全书”的词条也随时需要充实、更新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