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2022-11-08郑方坤
郑方坤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湖南 长沙 410006)
膝关节置换术较为多见,同时其治疗对象多为老年患者,并且该手术的实施,主要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或者镜保守治疗后无改善的膝关节病变,是临床治疗老年患者膝关节病变的常用手段[1]。老年患者多有合并症,机体功能、心肺功能均变差的情况会受麻醉和手术影响,进行手术时,合适的麻醉方式可减少老年患者围术期风险[2]。因老年患者存在身体功能衰退以及自身承受能力差,予以传统麻醉方式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增加手术风险、产生应激反应、诱发多种术后并发症(肌肉萎缩、关节内黏连等),并伴有疼痛,影响预后[3-4]。针对因全身麻醉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临床考虑为患者提供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以降低、改善其一系列并发症,同时确保其生理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保障手术的安全实施。此次研究对80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分析血流动力学水平的改变,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2020年12月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择期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析,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参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79±6.01)岁,平均体质量(55.47±5.21)kg;实验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2.48±6.03)岁,平均体质量(56.18±5.54)kg。临床一般病例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初次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2)年龄范围60~80岁;(3)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书并参加。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器质性病变;(2)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3)具有精神疾病史、语言功能异常患者;(4)对手术以及手术用药存在禁忌症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引导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腰丛神经阻滞,患者取患侧卧位,在腰椎4的位置处进行局部麻醉予以1mL的1.2%利多卡因,将穿刺针在腰椎4的间隙旁边的3~5cm位置处垂直刺入,置管成功后将15mL 0.4%罗哌卡因缓慢注入;坐骨神经阻滞,在患者的股骨大转子与髂骨后上棘间进行垂直穿刺入针,成功穿刺后再注入20mL 0.4%的罗哌卡因。实验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指导患者取侧卧位,于L4位置处使用超声扫描,并在其提示下使用神经刺激针找到神经后,通过导管缓慢注入10mL,0.45%的罗哌卡因,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处进行扫描并找到坐骨神经,经超声引导后穿刺并缓慢注入0.45% 15mL罗哌卡因完成坐骨神经阻滞。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患者在麻醉前(T0)、麻醉后5min(T1)、30min(T2)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观察分析患者感觉神经的阻滞、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的阻滞、维持时间;(3)观察比较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中、差)[4]。优:术中,患者无任何反应、表情;良:术中发生体动,但能正常手术;中:术中患者较明显体动,辅助用药不影响手术操作;差:术中患者体动剧烈,手术中断。(4)观察两组患者的发生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
T0两组患者的MAP、HR、SBP、DBP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间点MAP、HR、SBP、DBP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
2.2 感觉、运动阻滞以及维持时间比较
实验组感觉、运动阻滞及维持时间指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感觉、运动阻滞时间以及维持时间
2.3 比较麻醉效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麻醉效果[n(%)]
2.4 不良反应对比
参照组中发生呼吸困难2例、尿潴留1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1例,实验组患者发生头晕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
3 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有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但不良反应较多,脊柱形态被穿刺影响,予以合适的麻醉至关重要[5]。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的要求的增高,现如今不仅要确保其麻醉效果,还要降低麻醉的并发症发生以及手术后疾病的复发,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衰退,其基础合并症较多,因而在自身调节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往往会因为全身麻醉而引发术后不良反应[6]。人体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接受手术麻醉时耐受力差,而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但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可改善因麻醉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以及耐受力差问题,提高手术成功率。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精准操作:精准找到目标神经后,确定穿刺点和周围组织,并准确的注射入麻醉药,使其局部扩散而阻滞局部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的冲动传导,进而促使麻醉效果更佳[7]。超声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相对常规操作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更高,是因为通过超声引导进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能清楚的观察到目标神经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结构,从而有效穿刺并进行局部麻醉。在临床中有较多的针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研究[8-10],其麻醉效果以及镇静效果较为理想,同时麻醉毒副作用小,继而术后不良反应减少,还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所以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前(T0)血流动力学不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在麻醉后5min、30min血流动力学比较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参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明显,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起伏较大。说明运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方式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不影响循环呼吸系统,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本研究结果和净宁波等[11]报道结果相符。实验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时间以及维持时间均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其起效时间实验组短于参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表明其麻醉阻滞效果较好,这与陈庆亭[12]的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通过超声引导下实施阻滞麻醉,其神经走向精确,目标神经定位准确,能够精确的注射麻醉药物,并使其快速扩散至相应范围,进而有效缩短了麻醉药物的扩散,在有限的范围内迅速作用,同时延长了作用时间。实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均优于参照组患者,说明麻醉时间通过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术式能得到有效延长,在指定区域准确注射麻醉药物,减少用药剂量避免干扰其他部位,阻滞感觉、运动神经,降低术中的应激反应,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这与张晓平等[13]的报道结果相符,其麻醉术式提高了麻醉优良率,减少了不良反应,说明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具有更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原因是因为该麻醉术式有效阻断了患者膝关节部位的运动与感觉神经。
综上所述,予以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术式进行麻醉,其血流动力学水平较为稳定,麻醉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