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抗生素用药对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22-11-08汤雯怡吴美华
汤雯怡,吴美华,陈 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4)
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如果存在一些感染因素,则可以及时给其预防性的使用一些抗生素,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而为了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滥用抗生素,则极易引发再次感染,不但会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治疗的质量[1]。有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手术治疗前的0.5h~1h给患者应用抗生素,或者在开始麻醉时给其应用抗生素的效果最为理想[2]。如果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长,或者在手术治疗中出血量可能会超过1500mL,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术中追加用药。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的作用时间应该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延续至手术后的4小时,如果采用抗生素对术后感染事件进行预防,则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4个小时。本次研究选取了近两年来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0例患者,详细的分析了术前抗生素用药对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4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术前均常规使用抗生素;(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疾病;(2)对手术治疗有禁忌症;(3)合并精神疾病,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70例。观察组中男:女=38:32,最小年龄29岁,最大57岁,平均(37.38±3.83)岁,其中Ⅰ类切口、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患者分别为20例、41例和9例;对照组中男:女=39:31,最小年龄28岁,最大58岁,平均(37.89±3.77)岁,其中Ⅰ类切口、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患者分别为22例、38例和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切口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给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使用抗生素。用药管理人员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进行评估,计算使用抗生素到开始切皮的时间,并对术后感染情况进行预估。如果患者手术为骨科一般的手术,手术前进行抗生素选择时,可以选择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灭菌治疗的头孢呋辛钠、头孢唑啉钠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或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患者为膝盖、髋部等大关节部位手术治疗,那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林可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前出现了感染,对原有感染性的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之前,护理人员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一步明确致病菌,根据具体的致病菌情况选择抗菌药物。
对照组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给其应用氨甲磺酸治疗。
观察组配合使用用药管理。对于在妇科行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以及宫腹腔镜等手术治疗的患者,给其常规应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治疗,对于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给其应用头孢唑啉钠或者头孢呋辛钠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行氨甲环酸抗感染治疗。用药管理人员给患者术前0.5小时用药,在用药时,可单独用药。用药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时间长短、所选择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对下一次用药时间进行评估,部分手术比较特殊的患者在手术中还需要进行加用药物。用药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比如可以采用通用量表,根据量表的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将不良情绪对治疗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还要加强抗生素的用药管理,不断加强对用药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明确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在工作中,不断重视起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情况,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给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用药管理人员还要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对手术中用到的一些手术器械以及药品等进行认真核对,保证所使用的手术器械及药品均准确无误。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用药管理人员还要积极协助手术医师完成各项操作,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定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手术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并统计两组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术后3~4天,如果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依旧未减轻,同时伴随体温升高,对其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检测后发现,其白细胞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对切口部位进行检查后发现,切口部位局部出现了红、肿、热、压疼等阳性症状,并且可触及到硬结,切口部位出现了异常分泌物则评价为切口感染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前0.5~1.0h用药率更高,术后3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低,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对患者实施治疗时,有效并且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为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医务工工作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扰,不但如此,还对手术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发现,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用药管理人员给其实施相应的干预干预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目前,临床上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药物为抗生素,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但是如果在未明确引发感染因素的情况下盲目给患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不但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甚至还会引发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感染。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之前,管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结合具体情况以及评估结果,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进一步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加强对手术室用药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日常工作中定期对其进行了抗生素用药知识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各用药管理人员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视程度,用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了对抗生素药物的严格管控,严格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正确的使用方法给患者用药,保证了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手术前给患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过程中配合实施相应的用药管理,还需要用药管理人员熟悉日常工作的流程,手术前还要做好手术相关的准备工作,与主治医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详细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结合手术情况准备好手术中需要用到的药物以及手术器械,还要对医嘱以及病房的交接情况进行查对,从多个方面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4]。与此同时,用药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与手术室麻醉医师之间的沟通及交流,不断提高自身合理用药的意识,要适当的转变传统的预防用药的观念,认识到及时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通过与麻醉医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配合主治医生进行处理。手术前给患者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疗也是临床治疗人员减少术后感染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对提高手术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人员认为,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后,一般都不会再出现感染现象,而这一时间段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5]。所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非常重要,同时,手术室用药管理人员配合实施相应的用药管理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率[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前0.5~1.0h用药率更高,术后3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低,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用药管理应用于术前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优势。说明患者在手术之前对其实施抗菌药物,治疗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检验结果给患者单一应用或者联合应用抗生素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学者认为在术前应用抗生素和术后兼用抗生素,其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远远高于单纯的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效果[7]。有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给其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其预防手术切口的效果与不应用抗生素的效果并没有太大的差异[8]。患者在围术期给其常规应用抗感染治疗,尤其是二类以上的手术患者给其术后预防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率较低。并且对患者切口进行清洁后给其应用或者不应用抗生素,切口感染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上对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想对其进行术前感染预防性用药,则应该将用药时间控制在术前一小时以内,或者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手术种类以及具体情况在手术诱导期进行感染预防性用药,一般通过静脉给予足量的抗菌药物[9]。同时滞留人员还要绝对明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时长,结合抗菌药物的起效浓度以及半衰期,可对用药的次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长,并且手术时间已经超出了药物的半衰期,那么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适当的加用一次抗菌药物,保持机体组织中抗生素浓度的有效性[10]。
综上所述,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过程中,配合用药管理,能够增强用药管理人员的用药意识,使其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从而降低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