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连麦1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11-08王康君郭明明张广旭谭一罗李晓峰孙中伟樊继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5期

王康君,郭明明,张广旭,谭一罗,李晓峰,孙中伟,樊继伟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淮河以北(以下简称淮北)地区是江苏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气候及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品种丰产性不高、广适性不强、品质较差等。此外,江苏省还是稻茬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的省份,种植面积占全国稻茬小麦播种面积的44.3%,由于栽种方式的改变,水稻收获期推迟,导致小麦无法适期播种,稻麦两熟茬口衔接难问题日渐突出。因此,选育丰产、稳产、抗病、早熟的小麦品种并配套高效的栽培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连麦11(参试名称连麦1701)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产量结构协调,较早熟,熟相较好。该品种于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210014,适宜在江苏淮北及相同生态区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 连麦11选育经过

2009年以20005为母本、冬A4为父本组配了20005×冬A4单交组合,采取系谱法选择,于2017年选育出性状稳定一致、丰产稳产且抗病性较好的半冬性新品系连麦1701,推荐参试,最终定名连麦11并通过审定。详细选育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连麦11选育过程

2 连麦11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连麦11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好,分蘖力较强。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成穗数较多,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连麦11全生育期229.6 d,比对照淮麦20短0.8 d。株高90 cm,有效穗数43.8万个/667 m,穗粒数34.6粒/穗,千粒质量40.7 g。

2.2 产量表现

连麦11参加江苏省淮北小麦区域试验(表1),2018—2019年度产量幅度521.33~707.11 kg/667 m,平均产量606.85 kg/667 m,较对照淮麦20增产4.96%。2019—2020年 度 产 量 幅 度469.70~671.41 kg/667 m,平均产量587.06 kg/667 m,较对照淮麦20增产4.88%。2020—2021年产量幅度548.20~677.26 kg/667 m,平均产量613.29 kg/667 m,较对照淮麦20增产5.86%。

表1 连麦11参试产量表现

2.3 品质

连麦11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表2),2018—2019年检测结果:籽粒容重822 g/L,蛋白质(干基)含量(质量分数,下同)15.0%,湿面筋含量27.0%,吸水率53.3%,稳定时间15.4 min,最大拉伸阻力703 E.U,拉伸面积119 cm,硬度指数52.1。2019—2020年检测结果:籽粒容重832 g/L,蛋白质(干基)含量13.5%,湿面筋含量25.0%,吸水率56.1%,稳定时间7.9 min,最大拉伸阻力594 E.U,拉伸面积112 cm,硬度指数51.9。

表2 连麦11参试品质表现

2.4 抗病性

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鉴定,连麦11中感赤霉病(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2018—2019年度及2019—2020年度严重度分别为1.60、3.39;自然发病鉴定中感赤霉病,2018—2019年度及2019—2020年度病情指数分别为0.64、19.46),中感条锈病、黄花叶病毒病,高感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

3 连麦11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取决于品种的遗传特性,同时又受栽培环境的影响。连麦11适宜在江苏省淮北麦区及黄淮麦区中高肥力地早中茬种植。

3.1 精细耕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力水平中上等、沟渠配套、灌排方便的地块种植。做到精细整地,要求深耕25~30 cm,灭净杂草和根茬,犁深犁透,精耕细耙,无明暗坷垃;土壤上松下实,表层平整不板结。

3.2 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前要按以下标准精选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0%。进行种子处理,选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或包衣,实现病虫兼治。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播种,确保一播苗全、苗齐、苗壮。

旱茬适宜播种期为10月5—20日,稻茬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11月20日。按照基本苗要求,采用精播机操作,确定适宜播种量,旱茬为6~8 kg/667 m,稻茬为15.0~17.5 kg/667 m。播深3~4 cm,行距20~25 cm,播种后镇压。

播种方式可以采用机条播或均匀撒播。

3.3 根据需要精管水肥

针对小麦吸肥规律进行肥料运筹。氮磷钾(N、PO、KO)的质量比为1.0∶0.4∶0.5;施足底肥,控制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氮肥中基肥、拔节孕穗肥、平衡肥的质量比为4.5∶4.0∶1.5;磷钾肥基肥、拔节孕穗肥的质量比为6∶4。在小麦灌浆期间,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浓度0.2%~0.3%的磷酸二氢钾2次。

合理进行沟系配套,及时灌排水。根据天气及降水情况,播后1~2 d灌好齐苗水,12月上旬灌好越冬水防冻,2月下旬至4月初结合拔节孕穗肥施用灌好拔节孕穗水,5月初土壤墒情不足时灌好灌浆水,及时清沟理墒,保持沟系畅通。

3.4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小麦病害的发生除与自身抗病性有关外,还受气候、田间病菌积累量等的影响。高产田因肥水足、群体大,容易滋生病菌导致病害等发生,因此要着重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基本原则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实施农药交替使用。

清除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病虫滋生场所,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合理轮作换茬。在秋播前后或早春防除禾本科杂草,春后再防除阔叶杂草。

在返青期至拔节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当病株率达到15%或病情指数达5时,用25%丙环唑乳油33 mL/667 m或30%苯甲·丙环唑20~30 mL/667 m,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并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病田首次喷药后隔1周再喷药1次;在拔节孕穗至扬花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当病株率平均达到20%或病株严重度达到2级时,用20%三唑酮乳油40.0~42.5 mL/667 m等对水防治;在齐穗扬花期注意预防赤霉病,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mL/667 m对水防治,偏重田块间隔1周再用药1次;还要注意麦蚜虫的防治,当蚜穗率达到5%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 g/667 m等进行防治。

3.5 适时收获入仓

在小麦籽粒灌浆至蜡熟末期时及时收获,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注意躲避烂场雨。种子含水率降至13.0%以下时及时入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