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碳源投加位置对AAO工艺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2022-11-08陈瑞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2年15期
关键词:乙酸钠碳氮比滤池

陈瑞琦

(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言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污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中,出水总氮低于15mg/L,出水总磷低于0.5mg/L。通常生物脱氮要求进水BOD/TN>4,即碳氮比>4,反硝化脱氮的原理是必须要以有机物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亚硝氮或硝氮还原为氮气,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影响后续的脱氮效果,为了保证出水总氮能达到排放标准,需要在处理过程中补充碳源。

该文以厦门某水质净化厂为例,浅谈在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段投加碳源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该试验在厦门某水质净化厂进行,该厂的二级生化处理采用AAO氧化沟工艺,深度处理采用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出水水质指标执行《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5 322—2018)C级排放限值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即COD≤50mg/L,TN≤15mg/L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工艺流程图

微生物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质充分混合接触,进而将其吸收并分解的场所。微生物交替处于厌氧和好氧状态,利用聚磷菌聚磷作用,将磷转移到污泥中除去;利用内回流系统将好氧段的混合液回流到缺氧段,通过微生物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从而脱氮。

反硝化深床滤池是集生物脱氮及过滤功能合二为一的处理单元,采用特殊规格及形状的石英砂作为反硝化生物的挂膜介质,过滤中,硝态氮通过微生物膜的作用转化为氮气排出,最后达到一个具有脱氮和去除悬浮物功能的构筑物。

试验期间,该厂进水COD在106mg/L~388mg/L,均值为211mg/L,进水TN在19.9mg/L~46.6 mg/L,均值为34.3mg/L,处理水量在23万m~27万m,均值为24.7万m,碳氮比在1.20~4.47,均值为2.71,试验在夏天进行,水温为23℃~29℃。

该文研究的进水水质均值情况见表1。

表1 进水水质

试验中碳源选取30%乙酸钠溶液,通过厂内原设有的加药管路进行投加。

该试验根据碳源投加的位置不同设置了3个试验,每次试验10天,第I阶段将碳源全部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前端,第Ⅱ阶段将碳源一半投加在AAO氧化沟缺氧段进水前端,一半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前端,第Ⅲ阶段是将碳源全部投加在AAO氧化沟缺氧段进水前端,见表2。

表2 碳源投加位置

试验期间尽量不改变厂里主要工艺参数,外回流比控制在55%~60%、内回流比165%~170%,污泥浓度3000mg/L~4000mg/L,溶解氧0.5mg/L~1.5mg/L。反硝化滤池安排每天反冲洗一次,驱氮每4h~6h一次。

1.2 水质检测方法

COD采用重铬酸钾法,TN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硝态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总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采用不同进水碳氮比进行试验,进水碳氮比选取3.5,3.0,2.5和2.0,观察碳源在不同工艺段投加时反硝化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去除情况。

如图2所示,当进水碳氮比为3.5时,进水碳源较为充足,此时乙酸钠平均药耗为55.1mg/L,投加在3个阶段的出水总氮去除率都能达到74%以上。当进水碳氮比为3.0时,降低乙酸钠的投药量,乙酸钠的平均药耗为40.6mg/L,总氮去除率为73.7%。当进水碳氮比为2.5时,乙酸钠的平均药耗为51.5mg/L,总氮去除率为72.4%。

图2 碳氮比对出水总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当进水碳氮比为2.0时,乙酸钠的平均药耗为42.9mg/L,总氮去除率为71.9%。说明当进水碳氮比在3.0以上、乙酸钠药耗在40mg/L时,总氮还是能够保持较高的去除率,随着进水碳氮比进一步一步下降,需要加大乙酸钠的药耗补充碳源,才能保证出水总氮的去除率在70%以上。

观察不同的碳源投加位置对硝态氮的影响。当进水碳氮比为3.5、乙酸钠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即第I阶段时,反硝化滤池出水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为37%。当乙酸钠开始在氧化沟进水端投加即第Ⅱ阶段时,硝态氮的去除率相比第I阶段出现下降。当第Ⅲ阶段时,硝态氮的去除率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数的情况,即反硝化滤池出水的硝酸盐氮数值会高于氧化沟出水硝酸盐氮,说明当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的乙酸钠数量不足时,反硝化滤池内的反硝化反应不完全。另外,由于该厂反硝化滤池前端的工艺段高效沉淀池出水有跌落现象,会充氧发生硝化反应,因此出水硝酸盐氮数值会升高。因第Ⅲ阶段氧化沟出水端所测硝酸盐氮浓度已降低至8.8mg/L,即使后续工艺段硝酸盐氮浓度上升,出水硝态氮浓度最高为11.2mg/L,出水总氮仍然能达到排放标准。

当进水碳氮比分别为3.0、2.5、2.0时,均为第Ⅰ阶段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最高,到了第Ⅱ、Ⅲ阶段,硝态氮去除率逐步下降。

如图3所示,三个阶段的碳源投加,反硝化滤池出水硝态氮和出水总氮均在15mg/L以下,出水总氮可满足《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5 322—2018)C级标准,且对总氮的去除率都能达到50%以上。第Ⅰ阶段乙酸钠平均药耗为58.3mg/L,第Ⅱ阶段的平均药耗为47.9mg/L,第Ⅲ阶段的平均药耗为33.5mg/L,随着试验进展,逐步减少乙酸钠的投加量,乙酸钠药耗从最高的79.5mg/L降至最低26.0mg/L,期间出水总氮数值较为稳定,均能够满足厦门市地标C级标准。可以看出,当乙酸钠投加在氧化沟进水端,出水总氮能够达到排放标准,且药耗较低,较为经济。

图3 碳源在不同工艺段投加对出水总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2.2 对总磷的影响

如图4所示,观察在不同工艺段投加碳源对总磷的影响,其中第I阶段的进水碳磷比为20.0,乙酸钠平均药耗为52.9mg/L,第Ⅱ阶段的进水碳磷比为21.7,乙酸钠平均药耗为47.9mg/L,第Ⅲ阶段的进水碳磷比为23.1,乙酸钠平均药耗为33.5mg/L,随着进水碳磷比的增加,乙酸钠药耗逐步下降,出水总磷几乎都在0.1mg/L以下。第Ⅰ阶段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在98%以上,第Ⅱ阶段当乙酸钠同时投加在氧化沟进水前端和反硝化滤池进水前端时,总磷去除率出现波动,但去除率还是在92%以上,第Ⅲ阶段当乙酸钠全部投加在氧化沟进水前端时,虽然乙酸钠药耗减少了,但是总磷去除率达到 98% 以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说明乙酸钠无论投加在氧化沟进水端还是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对总磷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图4 碳源在不同工艺段投加对出水总磷的影响

2.3 对COD的影响

在不同工艺段投加碳源如图5所示,第Ⅰ阶段出水COD均值为14.7mg/L ,乙酸钠药耗为58.4mg/L,COD去除率为92%;第Ⅱ阶段出水COD均值为17mg/L,乙酸钠药耗为47.9mg/L,COD去除率为92.3%;第Ⅲ阶段出水COD均值为20mg/L,乙酸钠药耗为33.5mg/L,COD去除率为89.3%,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第Ⅲ阶段的出水COD均值有所上升,COD去除率下降,说明该阶段的碳源没有全部利用完,造成出水COD数值增长,但是出水COD仍可满足《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5 322—2018)C级标准,且COD的去除率都能达到82%以上。综上,当乙酸钠投加在氧化沟进水端时,所用药耗最低,能达到相应的处理效率。

图5 碳源在不同工艺段投加对出水COD的影响

2.4 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

对上述试验进行比较可知,当乙酸钠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前端时平均药耗为58.4mg/L,当乙酸钠投加在氧化沟进水前端时的平均药耗为33.5mg/L,在处理效率相近的情况下,乙酸钠投加在氧化沟进水端时药耗更低,一年能减少乙酸钠加药量约200吨,乙酸钠的采购价格经常波动,按照平均采购价格1500元/吨来计算,一年节省费用约30万元。

3 结论

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和氧化沟缺氧段补充碳源乙酸钠之后,出水总氮、总磷均可实现一定的去除效果,出水指标能够满足《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5 322—2018)C级标准。随着乙酸钠药耗的增加,总氮去除率逐步提高。

当进水碳氮比在3.0以上、乙酸钠药耗在40mg/L时,总氮还是能够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当进水碳氮比低于3.0,需要加大乙酸钠的药耗补充碳源,才能保证出水总氮的去除率在70%以上。

当乙酸钠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时,可以有效去除硝态氮和总氮,但是当乙酸钠开始逐步投加在氧化沟缺氧段时,反硝化滤池出水硝态氮去除率下降,反硝化滤池的反硝化作用逐渐降低,再加上出水跌落充氧现象,会出现反硝化滤池出水硝态氮比氧化沟出水硝态氮高的情况。

当乙酸钠投加在氧化沟缺氧段时,虽然乙酸钠的药耗比投加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的低,但出水总氮仍然能够满足《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5322—2018)C级 排 放限值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因此在氧化沟缺氧段投加乙酸钠药剂,既能保持处理率,又能减少乙酸钠药耗。

综上所述,乙酸钠投加在氧化沟进水前端、药耗在40mg/L左右能有效减少乙酸钠的使用量,节省药耗,并且保证污染物的去除率。若该厂未来排放标准继续提高,可考虑恢复在反硝化滤池进水端投加碳源。

猜你喜欢

乙酸钠碳氮比滤池
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处理用乙酸钠含量的研究
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优化分析
乙酸钠结构研究
内蒙古草原露天矿区复垦地重构土壤碳氮比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南方某自来水厂滤池反冲洗水回用分析
魔术实验:点水成冰
云烟85不同叶位和不同部位烤后烟叶碳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差异性研究
处理沉后水的炭砂滤池优化研究
新型曝气生物滤池(BAF)除磷脱氮特性研究
不同质量分数乙醇、乙酸钠溶液对双乙酸钠结晶过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