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2-11-08范跃
范跃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所需的能力体系。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拥有干部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如何开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比较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必须要回答好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以期为促进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存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推进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标准可以发现,辅导员工作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9 个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推进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表现出短板问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业务能力不熟悉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专业较为复杂,对口思政教育专业较少,研究生学历或者更高学历的辅导员几乎没有,致使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理论知识水平偏低,其自身的专业又与教育专业不相关,导致辅导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从下手。辅导员队伍年轻化,“90 后”辅导员占领主阵地,在思想引领上更具有多重性,在面对“10 后”学生时无从下手,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够具有前瞻性、全面性,且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可参考案例,呈现出新辅导员面对新学生,新辅导员面对新问题的局面。加上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流动性较大,被有经验的辅导员“传帮带”的机会较少,而来自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不同,由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亲身实践,造成辅导员的应急能力弱,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意识不强和认同感较低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工作指导。在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到同一所学校,辅导员面对复杂的学生情况,解决的办法必然多种多样,导致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学生工作较为繁重,且相对比较繁杂,压力比较大,辅导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之后,进行自己的工作总结,发现每天工作都很“充实”,却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下发的工作要求,学生很少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对于辅导员按工作要求安排给学生干部的事务性工作,效率低下,反馈缓慢,工作重复性强,获得感低。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辅导员针对重点关注学生的问题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变化因素较大,因此,辅导员的负担十分沉重。
(三)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政策较少
辅导员职业意识不强等情况,进一步体现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没有较强的归属感,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工作之后没有获得感,情感方面没有认同感,院(系)对于辅导员以及所带班级的表彰未形成体系,同一院系不同专业的表彰不能平衡,同一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素质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不同,给辅导员造成心理失衡,心理落差较大;物质方面,辅导员的收入低,青年辅导员大多数在背负房贷、车贷的同时,还要成家立业,成家立业也成了生活的压力来源,继而难以维持其所需要的生活质量,对于拥有“421”家庭结构的年轻辅导员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仅双方父母的赡养问题就构成了生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利待遇的提升可以舒缓年轻辅导员的压力,民办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激励政策建设方面需加强体系建设。
(四)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机制不完善
教师身份和干部身份是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双重身份使得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内容相对模糊,需处理大量的临时性工作,如在处理学生迟到早退等事情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专项系统的培训少,甚至培训过程中仍需要处理棘手的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事情广,学生管理要求严,学生事件介入深,不能脱身事外以轻松的心情专心参加培训,对其职业能力提升造成阻力。而针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学院则有较为完备的提升机制和制度,如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都相应建立有三年、五年规划,针对新入职的教师,在专业上有较为系统的培训,真有较为集中的时间参加培训和做好自身管理。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缺少专题培训,多数重要规模的培训都缺少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位置,造成辅导员能力提升路径受阻。
二、制约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为内因和外因,从内在角度分析,缺少内在动力,思想观念有待提高;从外在角度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有待完善,对其管理和培养不够系统。
(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缺少内在动力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内在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专业的不对口,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新角色的过渡需要时间的磨合,非思政类专业的辅导员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辅导员岗位上难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专业的转换,新岗位的不适应,加之面对的是“10 后”这些有个性的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时代学生的特征融合度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碰撞激烈,学生“躺平”“佛系”,让辅导员苦口婆心的教育事倍功半。据调查,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未成为大多数辅导员的终身职业目标,甚至民办辅导员岗位只是其人生规划之中的一个跳板,他们在选择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同时,会考虑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或者会不会对自己的晋升和福利的提升带来好处。久而久之,其工作态度变得得过且过,懒于努力,变得消沉、没有激情,很难保持刚入职时候的热情和认真。
(二)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培训和工作指导不系统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招聘对专业要求比较宽泛,仅需满足辅导员的基本条件,造成辅导队伍的专业背景较复杂,辅导员队伍层次偏低,在入职培训和新教师培训过后,即展开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在工作中,身边的同事也是初入职场不久的新人,好多事情没有系统的梳理和标准的处理程序,整体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关于学院的系统工作和辅导员个人专项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工作过程中不能按照学院下发的工作任务按量的完成相关工作,工作质量有待提高,在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不服从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处理等情况难免比较棘手,给辅导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多,阻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成长。
(三)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在社会中认同度普遍较低
新时代的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认可度也逐渐上升,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但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整个社会环境对民办学校仍存在较大的偏见,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这种偏见源于生源水平,源于学生自身状态,学生本人对民办高职院校也存在认同低的情绪,这也会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产生很大阻力,致使辅导员自我认同感也逐渐降低。辅导员每天的工作生活几乎是围绕学生展开,然而在做了很多的工作之后,却没有从心理上和物质上得到较好的反馈。针对这种情况,社会、政府、学校都应大力支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同时,提升毕业生就创业培训,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提升毕业生就业待遇和福利等多方面支持民办学校建设,从多层次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在社会中的认同度。
(四)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晋升和发展之路不明晰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包括专职辅导员晋升至行政岗和转教师岗等。落实学校对辅导员晋升发展的政策,切实从学校实施开来,有案例可循,有经验可取,在辅导员成长晋升的道路上有指路明灯,需要给辅导员转岗的机会,从而使辅导员对晋升和发展前途有希望、有信心。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因行政岗机会较少和转岗专业的限制等情况存在,辅导员寻求晋升岗位路径少,成功率低,加之辅导员的收入偏低,造成辅导员在岗位上被动的工作,缺乏创造性的工作思路,由此造成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受限,也体现出健全的考评、合理的待遇管理体系是改善辅导员对工作缺少信心、发展目标不明确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下文主要从辅导员个人观念的转变与持续学习、学校的重视与科学管理、提高民办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同度、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体系和完善专业培养制度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一)辅导员个人观念的转变与持续学习
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提升主要依靠内驱建设,通过灵活、准确地把握自身角色,明确辅导员的内涵以及职责,在业务素质、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自然能够内化提高,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认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在进入工作之初就开始了解学生情况。辅导员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应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了解怎样沟通问题,同时,辅导员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应持续关注最新的理论发展动向,学习典型的工作案例,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具体问题。
(二)学校的重视与科学管理
基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驱建设之外,学校还需要立足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在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本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制定贴合辅导员的各项管理机制、聘任制度,优化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方面,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持续关注,多层次、宽渠道地给辅导员创造学习机会,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多组织召开辅导员沙龙会议,广泛听取辅导员心声和意见。比如,在福利待遇方面提升住房公积金的参缴比例,组织辅导员参与户外团建和交流活动,让各学院辅导员在团建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通过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的思想碰撞,交流学习,能够促进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热情,转变其工作态度,从各个方面努力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三)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对其职业能力提升极其重要,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需学习用“三牛”的工作精神和态度,保持教育初心,保持最初的愿望和理想,在不断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带领学生成长成才,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坚定信念,坚定职业理想,努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面对新形势下的个性大学生,辅导员更需要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这是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工作的客观要求——不仅要热爱辅导员这个职业,还要热衷于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拥有乐观、积极、幸福的职业心态,只有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四)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体系和完善专业培养制度
民办高职院校在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需要参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根据辅导员自身的特殊性来完善,结合绩效考评体系,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确定恰当的考核标准,坚持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表述化,在辅导员考评结果上,有制度的体现也有情感的体现;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制度建设,每学年组织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组织辅导员竞赛小组,打造辅导员竞赛团队,打造优秀的团队作品,组织学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鼓励其多参加国培省培的交流,形成走出去学习优秀院校的辅导员培养制度,创新学习辅导员导师制精神,建立健全辅导员导师制,让老辅导员发光发热,让新辅导员求教有路,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等传帮带,全方位、多层次地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贡献力量。
四、结语
根据上述三部分的研究分析,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对学校、自身、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高质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发光发热,会给学校带来好的荣誉和社会的认可。为此,民办高职院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并完善辅导员选拔、培训及考核机制,利用现代化设备,鼓励学生辅导员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各项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学校角度出发不断健全机制保障发展;从职能部门和院系角度要让制度能够落地;从辅导员自身角度,通过做、学、思、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外在激励保障和自我实现相结合,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