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理谶纬文献刍议

2022-11-08张学谦

文史哲 2022年5期
关键词:尚书文献文字

张学谦

一、谶纬辑佚的历史与现状

任何人文学术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文献基础之上,谶纬研究自然以谶纬文献为依据。所谓“谶纬”或“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与汉代图谶类似的新出之书,一般也都归入谶纬文献的范畴之内。所以,学界习惯用“谶纬”一词作为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此类文献的总称。由于谶纬文献散佚较早,学者只能依靠辑本进行研究。因此,辑本的优劣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的可信与否。

进入民国以后,学术研究逐渐转型,但纬书作为汉代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仍受到重视。顾颉刚曾收集孙氏《古微书》、赵氏《七纬》、乔氏《纬攟》、殷氏《集纬》、马氏《玉函山房辑佚书》、黄氏《逸书考》,“欲集录各家辑本为一编”,已开始雇工抄写,却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而搁置。此外,朱师辙晚年欲据诸家辑本“折衷补订,裒成一帙,名曰《纬综》”,可惜亦未成书。

二、《纬书集成》误辑举证

梁启超曾提出鉴定辑佚书优劣的四条标准:一、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少者劣。二、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三、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四、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由于谶纬文献本身的散乱,自然不能以第四点苛求纬书辑本。以梁氏标准衡量《纬书集成》,可以说《集成》做到了“求备”,但在“求真”上仍有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一)误立篇目

以“易编”为例,除了武英殿本《易纬》八篇及不知篇目所属的《易纬》条目外,《纬书集成》尚立有《易纬中孚传》等15篇。这些篇目多采自前人辑佚书(亦有从《天文要录》中新辑者),但谶纬文献中是否确实存在这些篇目,需要一一甄别。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1.《易纬内篇》(收佚文两条)

○福万民,寿九州,莫大乎真气,炼五石,立四极,莫大乎神用。【《路·后纪》2、天】【攟、纬=作易纬】

○日月相逐为易。【攟】

2.《易纬九厄谶》(收佚文三条)

○君舒怠,臣下有倦,白黑不别,贤不肖并,不能忧民,急气为之舒缓,草不摇。【微、汉】

○主失礼烦苛,则旱之,鱼螺变为蝗虫。【微、汉】

按:以上二条皆见《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谶曰”,未言“易九厄”。《纬书集成》沿《古微书》和《汉学堂丛书》(《逸书考·通纬》)之误。

○三统,是谓元岁,元岁之闰,阴阳灾。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汉书·律历志上》】【微、汉、集】

又《汉书》孟康注曰:“《易传》也。所谓阳九之厄,百六之会者也。”“易传”二字下,《文选》左思《魏都赋》注、陆机《乐府》注、江淹《杂体诗》注、刘琨《劝进表》注、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注、曹植《王仲宣诔》注所引并无“也”字,王念孙以为衍文。对于“易九厄”三字的理解颇多分歧,惠栋、钱大昕认为“九厄”为“无妄”之误。王引之非之,据上引《文选》诸篇李善注,以为当作“阳九厄”,且谓:

张文虎以钱大昕作“无妄”非,但亦不赞同王引之改“易九厄”为“阳九厄”。今按,作“无妄”盖非,改为“阳九厄”亦不必从,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易九厄”的性质。惠栋、钱大昕、张文虎皆以为“纬书之类”,并无特别坚实的理由。不论“易九厄”是否确为《三统历》篇名,要之必为刘歆《三统历》所引,其时尚无纬书名目,则不应以纬书视之,《易九厄》不当立目。

3.《易纬礼观书》(收佚文一条)

○五礼修备,则五诸侯星正行,光明不相陵侵五木,五木应以大丰,天下大治,养不息。【《天文》41】【中佚】

按:《开元占经》卷六六引《礼纬含文嘉》曰:“五礼修备,则五诸侯星正行光明,不相凌侵,五禾、五木应以大丰。”从佚文内容看,当属《礼纬含文嘉》,《天文要录》盖传钞致误。又《纬书集成》标点破句。此外,《易纬纪》《易纬纪表》《易纬决象》等篇仅有《天文要录》征引的一条佚文,是否确有此篇也存疑。

4.《易纬河图数》(收佚文三条)

○龟取生数,一三五七九。筮取成数,二四六八十。【微】

按:乔松年《古微书订误》云:“此文见《丹铅录》二十二,是杨升庵之语,谓《河图》之意如此,非引《河图》之文。孙氏乃造一《易河图数》之名,而摭此条以实之,妄甚。”今按此文实为《周礼·夏官·校人》疏文,无所谓《易河图数》之名,《古微书》不可从。

○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同道,三与八为朋,四与九为友,五与十同途。东方、南方生长之方,故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西方、北方成熟之方,故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微】

○五运皆起于月初,天气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气皆起于月中,地气之后应,坤作成物也。【微】

按:乔松年《古微书订误》云:“此文亦见《丹铅录》,其上明著‘医家’二字,孙氏乃并‘东方南方’一条,皆造为《易河图数》,均大妄也。”可见以上三条所谓《易纬河图数》之名皆孙瑴虚造,不当立目。

由以上分析可知,15篇中至少有4篇为误立,大都是沿袭前人辑本的错误。还有一些篇目的误立,则是《纬书集成》纂辑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如《尚书中候日角》(第451页)和《尚书中候亶甫》(第454页)二篇,《集成》皆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收入。然检《玉函》原书,“日角”实为《勑省图》之文,“亶甫”实为《稷起》之文(马国翰据注文补),并非篇名。因《玉函》篇名、正文皆顶格,《纬书集成》失于区分,虚立其目。

(二)误辑文句

由于谶纬文献大多亡佚散乱,某条佚文归于何篇往往颇费斟酌,《纬书集成》基本是将前人辑本的内容照单全收,失于考辨。其中《易纬》八种据武英殿本收入,各篇后又附“补遗”,除了误收别篇文字外,尚有大量文字并非佚文,而是已见于殿本各篇。文献征引或与殿本略有文字差异,可为校勘之资,但不能以佚文视之。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部分如《易纬稽览图》补遗,凡十五条,全部为误辑。

○王者,天下所归。四海之内,曰天下。【《帝范》注】【攟】

○雌生戌仲,号曰太始。雄雌俱行三节。俱行起自戌仲,至亥。【览1】【汉、逸】

○雄含物魂,号曰太素。雌雄俱行,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独言雄雌,生于汤故也。【览1】【汉、逸】

按:上二条皆为黄奭所辑。检宋本《太平御览》,“生于汤”当作“主于阳”,“生”字沿黄奭之误,“汤”字则《纬书集成》误排。陈乔枞《诗纬集证》于上条云:“考《乾凿度》无此语,以类求之,知是《推度灾》之文。”下条正文亦见于曹宪《广雅音义》引《诗纬》,陈乔枞因作《推度灾》文。《太平御览·天部一》“太初”标目下先引《易乾凿度》,次引《帝王世纪》,次引《诗推度灾》,“太始”“太素”下先引《易乾凿度》,次引又曰,次引《帝王世纪》,“又曰”实即《诗推度灾》,盖当时编辑之误。

○岷山上为井络。【览40】【汉、逸】

按:此条亦黄奭所辑。《乾凿度》无专言山川地理之文,实见于《河图括地象》“岷山之地,上为井络”。此条盖《太平御览·地部五》误标出处。

○清轻而骞者为天,浊重而坠者为地,冲粹而生者为人。【路前纪1三皇纪注】【汉、逸】

按:此条见《路史·前纪一》正文引,而非注文。黄奭按语本为:“《路史·前纪·初三皇纪》。注云:此本《易乾凿度》之文,引见《列子》。”前句指明佚文出处,后句“注云”即《路史》注,《纬书集成》误以“注”字连上文出处。今传《乾凿度》作“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此卷上文字,卷下无“者”字),无末句。《列子·天瑞》前二句与《乾凿度》同,末句作“冲和气者为人”。盖《列子》本《乾凿度》之文而增衍之,不可径以为《乾凿度》原文。黄奭尚引《路史》注以为说明,《纬书集成》未录,不当。此条不应辑入。

○甲子为蔀首七十六岁,次得癸卯蔀七十六岁,次壬午蔀七十六岁,次辛酉蔀七十六岁,凡三百四岁,木德也,主春生。……其得四正子午卯酉而朝四时焉。凡一千五百二十岁终一纪,复甲子,故谓之遂也。【逸】

按:黄奭辑本按语云:“《古微书·洛书甄曜度》后引甄鸾注转引《乾凿度》。”《纬书集成》据以辑入,未标出处。今按《古微书》按语有误,实际为《周髀算经》卷下赵君卿注文。赵注引《乾凿度》可确定为原文的是“至德之数,先立金木水火土五,凡各三百四岁”,见于《乾凿度》卷下。其余文字大意与《乾凿度》同,但差异明显,当是赵君卿据《乾凿度》转述。《乾凿度》原文俱在,不当辑入此条。

○天地开辟,五纬各在其方。至伏羲氏,久合,故历以为元。【攟、郛】

按:重编本《说郛》及《纬攟》“久合”皆作“乃合”,《集成》有误。又此条见《太平御览》卷七八《皇王部三》,所引乃《春秋内事》,重编本《说郛》误入《易稽览图》,《纬攟》从之,《纬书集成》又沿其误。

○夏至后三十日极温,夏至景风至,蝉始鸣,螗螂生。【览23(34)、(渊21)】【微、纬、七、集】

※夏至景风至,螳螂生。

按:《太平御览》卷二三《时序部八》引,实作两条:《易稽览图》曰:“夏至后三十日极温。”《易稽览图》曰:“夏至景风至,蝉始鸣,螗螂生。”不当连缀合一。上条见于《稽览图》卷上,非佚文。按《御览》体例,相邻两条或两条以上引文,如为同一出处,则仅于首条标注来源,其余各条均作“又曰”,此处有违体例,疑下条出处非《易稽览图》,乃《御览》编纂时误标。今检武英殿本《通卦验》卷下有“夏至景风至,暑且湿,蝉鸣,螳螂生”(《玉烛宝典》卷五引《易通卦验》,文字与此同),知《易稽览图》乃《易通卦验》之误。《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上引文与《御览》同,亦作《易通卦验》。《纬攟》亦据《御览》卷二三辑“夏至景风至,螳螂生”一条,但加按语云:“愚按此语不似《稽览图》,殆《御览》误引。”《纬书集成》于此未加考辨,误以《通卦验》文字入《稽览图》。又《七纬》所收《易纬》皆据殿本《易纬》八种,此外未另辑佚文,故《纬书集成·易纬》“补遗”部分资料来源标“七”(即《七纬》)者皆有误。

○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览34】【微、七、集】

按:已见《稽览图》卷上,非佚文。

○政道得,则阴物变为阳。【天46】【攟、七、集】

郑康成注:若葱变为韭,是也。

※治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隋书·王劭传》】

郑玄注:葱变为韭,亦是。

按:此文已见于《稽览图》卷上,殿本按语云:“按《隋书·王劭传》引此文,又引郑康成注有此六字,原本脱,今补入。”知《永乐大典》本正文同《隋书》,而阙郑注六字,殿本既已补入,则不当复出于“补遗”。又《北史·王劭传》引,“治道”作“政道”,余同《隋书》。《纬书集成》标《天中记》,非原始出处,故脱句末“物”字。

○天有十二分,以日月之所躔也。【攟、郛】

按:此文见《北堂书钞》卷一四九《天部一》、《太平御览》卷一《天部一》,皆作“《春秋内事》云:天有十二分次,日月之所躔也”。《说郛》《纬攟》误入《稽览图》,且误“次”为“以”,《纬书集成》沿误。

○卦气起中孚,故离、坎、震、兑各主其一方,其余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别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余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为八十分,五日分为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为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得六日七分也。【《易·复卦》疏】【攟、纬、集、七】

按:《周易正义》引《易纬稽览图》实仅“卦气起中孚”一句,已见于《稽览图》原文。“故离、坎、震、兑各主其一方”以下皆是孔颖达正义之语,不当辑入。

○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隋书·王劭传》、览9、渊6】【郛、微、纬、集、七】

△故欲风于亳。亳者,陈留也。【《隋书·王劭传》】【攟、七】

按:此文已见于《稽览图》卷上,但除“太平”二字外,皆误为正文,且有个别误字,殿本已据《隋书·王劭传》改正,故《纬书集成》不应辑入补遗。

○降阳为风,降阳之风,动不鸣条。【《法苑珠林》7】【微、集、七】

○降阴为雨,降阴之雨,润不破块。【览10、渊7】【微、纬、七】

按:已见于《稽览图》卷上,惟语句组合顺序不同,当是引书时有所调整。

○阴阳和合,为电辉辉也,其光长。【览13、渊8】【微、纬、集】

※阴阳和合,其电耀耀也,其光长。【《法苑珠林》7、占102】【七】

按:已见于《稽览图》卷上,不当辑入。

○春夏寒,政教急。【渊21】【集】

按:此实《太平御览》卷三四《时序部》引《京房易妖占》之文,而《御览》上条方为《易稽览图》,知为《渊鉴类函》编纂失误。《集纬》见闻不广,所用文献多《渊鉴类函》等晚近文献,可靠性不高,《纬书集成》往往沿袭其误。

以上《纬书集成·易纬稽览图》补遗部分凡15条,全部为误辑。现存文献征引《稽览图》文字,并无出于武英殿本之外者,说明今传《稽览图》在内容上是比较完整的。

○日之既,阳德消。【选13月赋注】【攟、纬、七、集】

郑玄曰:日既蚀,明尽也。【中佚】

按:正文及郑注皆见《文选·月赋》李善注,并非所谓“中佚”(据《纬书集成》凡例,指中国资料中未被收入明清诸辑佚书的纬书资料),是误标。又此文已见于殿本《辨终备》,唯殿本郑注于“既”下误衍“日”字,无“也”字。当据《文选》注所引订正殿本,而不当辑入补遗。

○鲁人商瞿使向齐国,瞿年四十,今后使行远路,畏虑恐绝无子。夫子正月与瞿母筮,告曰:后有五丈夫子。子贡曰:何以知?子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为世。六五丙子水为应。世生外象,生象来爻生互内象,艮别子,应有五子,一子短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正义11作《中备》】【攟、集】

○煌煌之耀,乾为之纲。合凝之类,坤握其方。雌雄呿吟,六节摇通。万物孳甲,日营始东。【微、纬、七、集】

按:已见于殿本《辨终备》,“纲”作“冈”,“雌雄”作“雄雌”,于文义无碍。《困学纪闻》卷一引《易纬辨终备》此条,文字与殿本同。《古微书》等盖又从《困学纪闻》辑出,而传钞中文字略有变异。

由以上举例可见,《纬书集成》误立篇目、误辑条目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至于其中的文字讹误、句读不通,更是难以枚举。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已经指出,故本文不再赘述。

(三)误信来源不明的“清河郡本”

所谓“清河郡本”的文字在《纬书集成》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而且往往是独有佚文。但“清河郡本”本身的来源和性质并不明确,且十分可疑。由于《纬书集成》将清河郡本的文字作为珍贵的佚文收入,现代利用《集成》的研究者直接将其视为汉代文献,这是十分不妥的。

刘毓崧、薛寿仅说此书是钞本,抄写时代则不明确。每页刻有“清河郡”三字,故名。至于清河郡本的性质,是纬书传本,还是后世辑本?纬书多亡佚于宋前,《易纬》至明中期亦仅存《乾凿度》一种,何以至晚清突现传本?且据薛寿说,《易纬》“卷首下题‘汉郑氏注、魏宋均校’”,显然也是为了弥合《隋书·经籍志》作郑玄注,新旧《唐志》作宋均注的差异。据黄奭辑本可知,清河郡本《尚书纬》标“郑氏注”,《诗纬》标“宋均注”,《礼纬》标“郑氏注”,《乐纬》标“宋均注”,皆是有意与《隋志》、新旧《唐志》著录保持一致。何况其中存在的大量独有佚文完全不见前代文献征引,根据文献流传的一般规律,传本的猜测显然不可取。

三、《纬书集成》致误之由

(一)未复核原始出处

《纬书集成》以前人辑本为基础,加上编者新收集的佚文(主要来自日藏文献),综合整理而成。所以主体来源是二手文献,这是《集成》最根本的缺陷。虽然凡例中强调“本《集成》将出处明确者全部与原文核对,然后列出了校勘记”,但实际上工作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多数并未校核,所以才会出现上举种种原始出处文字不误,前代辑本有误,《集成》与辑本同误的情况。其实,张以仁在批评油印本《纬书集成》的文章中已经指出:“黄、乔……诸氏之书,作为校勘或索引之用是可以的。若以之为材料的主要来源,便太危险了。”可惜未能引起安居、中村二氏的重视,后来的《重修纬书集成》在本质上仍然是二手文献的汇编。这是辑佚工作的大忌,决定了《纬书集成》难以成为一部上佳的谶纬文献辑本。

(二)对前人成果利用不足

在各种前人辑本中,《集成》以乔松年《纬攟》为底本,称此本“在纬书辑佚书中归纳整理的最有系统”,可见对此本的重视。但《纬攟》尚附有《古微书订误》《古微书存考》二种,对《古微书》讹误、存疑处有考辨和提示。《集成》虽以乔书为底本,却未能吸收乔氏考辨《古微书》的成果,所以多有乔氏已指出《古微书》讹误之处,《集成》仍予收入。即使是一些清人的纬书考证成果,《集成》也并非据原书收入,而是沿用清人辑佚书中转引之文。如张惠言《易纬略义》,《解说》中有所介绍,且指出黄奭辑本已将张惠言说几乎全部列出。所以《集成》中所载张说,实际都是从黄奭辑本中转引(“谨按张惠言曰”云云,黄奭辑本原文即如此)。但几乎全部列出不等于全部采入,尚有少部分可供参考的张说不见于黄奭辑本,所以《集成》同样阙载,这也是使用二手文献导致的缺陷。

(三)忽视辑佚来源文献的时代性

《纬书集成》沿袭明清辑本,常以时代较晚之文献为据,文字准确性较低,不符合梁启超“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的原则。谶纬文献除《易纬》外,皆散亡于宋前,宋人并不得亲见《易纬》外的纬书,所以《太平御览》之后的文献在谶纬辑佚中的价值不应高估。前人辑本中有不少以南宋罗泌《路史》为最早出处的佚文,多不可靠。如《路史》引《括地象》之文“过,猗姓国”“曹州武城,南重邱城”“泗州城,徐城县北”等等,从地名看,曹州为北周武帝改西兖州置,泗州为北周末改安州置,皆与汉代成书之《河图括地象》不合。同类文字亦见唐人《盟会图疏》引《括地象》,孙诒让已指出乃唐李泰《括地志》之误。《路史·国名纪》中有不少征引《盟会图》《盟会图疏》的地方,误《括地志》之文为《括地象》,当是沿袭此书之误。南宋类书多为私人编纂,体例不如北宋官修类书谨严,其中的谶纬佚文只能是辗转抄自他书,辑佚价值甚小,其独有佚文往往难以信据。如吴淑《事类赋注》卷二八引《河图》曰:“天与禹洛出书,谓神龟负文,列背而出。”实际是吴氏误读《文选》注。按《文选·东京赋》“龙图授羲,龟书畀姒”句薛综注云:“《尚书传》曰: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又曰:天与禹洛出书,谓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薛注所引“又曰”以下实为《尚书·洪范》伪孔传之文,吴氏误将“河图又曰”四字连读,以为下乃《河图》之文。《集纬》从《事类赋注》误辑,《纬书集成》又沿袭此误。

《纬书集成》中使用的出处资料中,还有很多明以后文献,如《唐类函》《潜确居类书》《事词类奇》《广博物志》《天中记》《绎史》等。这些晚出文献所载谶纬佚文多为转引前代类书等著作,并无特别价值,而其独有佚文更不可信据。更极端的情况是,由于沿袭清人辑本,《集成》中甚至出现以《格致镜原》《渊鉴类函》《康熙字典》为出处者。如《乾坤凿度补遗》的两条文字,出处皆标为《康熙字典》,所据资料则是《纬攟》,实际皆已见于殿本原文。又《集成·河图》中“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一条,乃《纬攟》辑自“江郑堂《隶经文》”。乔松年竟以清人江藩之书为辑佚出处,令人难以理解。又此文见于《水经注》引《遁甲开山图》,并非《河图》,江藩《隶经文》原不误,乔氏不知缘何致讹,《集成》亦未核对。

(四)征引文献缺乏必要的考辨

由于传世文献的文本复杂性,对于其中征引的条目是否确为谶纬文字,需要仔细地加以考辨,而《集成》往往仅据明清辑本移录文字,故颇有误收。如郑玄注纬称“说”,但并不代表有“某说”字样,其下所引文字即为某纬。如《集成·尚书纬》:

○天有五号,各因所宜称之。尊而君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旻天。自上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周礼·大宗伯》疏作“尚书纬”】

按:天有五号,而此仅皇天、旻天、上天、苍天四号。今检《周礼疏》,知“元气广大”下脱“则称昊天仁覆慜下”八字,又“因”作“用”。此乃乔松年《纬攟》之误,《纬书集成》以乔书为主,又失于检核,故袭其误。又乔氏按语云:“《周礼·大宗伯》疏引‘尚书说’。《毛诗》传亦有此语,未言是纬。”《纬书集成》改“尚书说”为“尚书纬”,与《周礼疏》不符。又所谓“尚书说”实见于《周礼疏》所引许慎《五经异义·天号等(当作第)六》:

关键在于对“故尚书说”四字的理解。《毛诗·黍离》正义亦引《异义》此文,“钦若”作“春曰”,“故尚书说”作“古尚书说”,“时非秋天”作“非秋也”,较《周礼疏》为优。称纬为“说”者乃郑玄,是碍于党锢而不得不如此。许慎时代在前,与此无涉。《异义》引两种异说,一为“《今尚书》欧阳说”,即《今文尚书》欧阳家说,《尔雅》同;一为“《古尚书》说”,即《古文尚书》之说。二说不同,方为“异义”,许慎再加按断。若作“故”字,以《尚书说》为书名,上下文乃成因果关系,与原文明显不符,所以“故”为“古”之误(或读为“古”)。《五经异义》引《今尚书》《古尚书》异说处尚多,亦是一证。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即据《毛诗正义》改“故”为“古”。《周礼疏》下文又引“玄之闻也”云云,乃郑玄《驳五经异义》之文,“《故尚书》所云者,论其义也”,亦“古”字之误。经此分析可知,《异义》所引乃“《古尚书》说”,非《尚书纬》之文,不当辑入。

又如《集成·尚书中候》:

○用玉律,唯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十六候,四各如其历。若非气应,是动触,及为风所动者,其灰则聚而不散。若是气应,则灰飞上薄。【《乐书要录》】

※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徐笺墓志》】

※用玉为律以候之。【《通考》125】

苏夔《乐志》:

今检司马彪《续汉书·律历志上》所载候气之法云:

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两相对照,知两者皆有误字,而以《乐书要录》引《乐志》误字为多,以致有语义不通处。《乐志》“为室三重”至“候四各如其历”皆为《续汉志》之文,而其中“尚书中候云”,《续汉志》作“殿中候”。《乐书要录》前文移录信都芳《乐书注·图法》亦作“殿中候”,据信都芳自注,此句之义为“谓前殿之中作律室,用律伺气”,可见今本《续汉志》不误。且“殿中”与“灵台”相对,一用玉律,一用竹律,若作“尚书中候云”,则上下文不相应。又苏夔云诸家法“以二至乃候者为胜”,“二至乃候者”即司马彪法。若作“尚书中候云”,则“唯二至乃候”成《尚书中候》之文。作“尚书中候云”盖《乐书要录》传钞中致误,不可信据,则此文不当辑入。

(五)对辑佚来源文献的研究不足

四、重理谶纬文献的设想

谶纬辑本是谶纬研究的文献依据,建立在一个来源可靠、文字准确的文本之上的研究方能不断进步。回顾谶纬辑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虽然前人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由于方法上的偏差,导致辑本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达不到现代学术规范的要求。所以,需要对谶纬文献重新整理、校订,形成一个更加可靠的辑本。

基于对前人谶纬辑本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的辑本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佚文据原始出处辑出,以避免沿袭前人辑本的错误。如前人辑本中多有以《说郛》《古微书》为出处者,但二书亦为辑本,而非史源,应追踪更原始的出处。在原始出处均存的情况下,前人辑本并无参校价值。一些明清类书虽有谶纬佚文,但皆为辗转承袭自唐宋类书,亦非史源,并不具备作为辑佚出处的价值。

(二)注重辑佚来源文献的时代性。欲辑佚书,需先考察此书亡佚于何时。书既亡佚,此后之人自然无从征引原书。因此,其亡佚时代基本决定了辑佚来源文献的下限。当然,若某一文献时代虽晚,但有更早的史源,亦可纳入辑佚范畴。谶纬文献除《易纬》外,均亡佚于宋代之前,故辑佚所据文献的时代应为东汉至隋唐,《易纬》可放宽至宋元。唯一的例外是《太平御览》,宋初虽无谶纬原书,但《太平御览》以北齐《修文殿御览》为蓝本,史源甚早,故可作为重要的辑佚来源。前人为求全求备,使用文献往往泛滥无规,缺乏别择,多有晚至明清之书。其中的独有佚文来源不明,往往是辗转致误,甚或向壁虚造,绝不可信。至于所谓清河郡本纬书,乃后人伪造,应予摒弃。诸家辑本中,唯有顾观光《七纬拾遗》《河洛纬》使用文献最为审慎,所据出处均不晚于宋代。

(三)作为出处的文献,应参考学界最新研究,明悉引书体例,采用最优版本,并比较不同来源佚文的源流与异同。一些重要来源如《开元占经》等,可同时使用不同系统的版本,以保证佚文文字的准确性。

(四)明悉所辑之书的内容与体例,避免阑入他书之文。前人辑佚,大都仅据书名、作者钩稽佚文,如出处文献所记有误,则会阑入他书之文。旧注、类书引书,往往非据原书,而是辗转袭用,加之编纂中可能存在的失误,其所记书名、作者并不一定可信,需结合所辑之书的内容与体例综合判断。

(五)充分利用前人考订成果,如钱塘《易纬稽览图刊正》、张惠言《易纬略义》、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陈乔枞《诗纬集证》等。

以上原则并不限于谶纬辑佚,而应成为现代学术中辑佚的通则。

《纬书集成》整合了绝大部分前人辑本,适宜作为工作本,以此书为索引,回查、检核原始出处,剔除误辑,增补缺漏。从内容上说,《纬书集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的辑本,可以说基本囊括了现存文献中的谶纬条文,除非有新的文献被发现,可供增补的余地并不大。所以,新辑本的工作重点是对已有的佚文进行仔细地校理。当然,少量未收佚文还是存在的。《纬书集成》使用了平安时代末期的《诸道勘文》,但一些未收入的勘文中也引有纬书文字,如长承元年(1132)清原定安勘文中有:“《通卦验》注云:四季者,土坤之类也。坤为大臣象。《春秋说题辞》云:《周易》艮为山,为小石。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辅阳,故山含石。〔石〕之为言托也。托,立法也。”其中引《春秋说题辞》的文字亦见于《初学记》,《集成》已经收录,而所引《通卦验》注则不见于《集成》。由于《纬书集成》误辑数量甚多,新辑本主要是在做减法,最后的体量会小于《纬书集成》。

体例方面,对于来源不同的近似佚文,一般应以文字内容较多、错误较少者为准,而以按语的形式注明其他出处的异文,必要时加以考证。然而,由于大部分佚文辑出后皆为散句,不同出处的征引,长短详略不同,文字亦有参差,难以简单处理。以往的辑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仅对文字内容近似的条目予以合并,不同条目则并列呈现,《纬书集成》即是如此。优点是保存佚文的原始面貌,缺点则是各条前后内容不连贯。一是在合并近似条目、择善而从的基础上,进而根据文义对内容进行疏通排列,试图复原文本原貌,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即是如此。优点是文义通畅,阅读便利,缺点则是难免以主观意图排列、合并文句,加工过度。后者实际属于进一步研究的范畴。为了尽可能保存佚文的原始面貌,新辑本应主要采用前一种处理方式,以出处在先或文义较完足之佚文为主,对与此条佚文基本重合或部分重合的散句进行合并,尽量不改动主佚文句的文字,不以己意对重合部分过少的文句进行疏通编排。各篇仍加解题,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

佚文的篇目归属主要依据出处之标识,但对出处所标篇目有误者则加以调整。对于仅标明《河图》《洛书》或某纬而无具体篇名者,尽量根据佚文内容和体例考明其归属,但对无法考明者亦不强系某篇。

谶纬文献的断代也是新辑本希望解决的问题。学界对《纬书集成》所收谶纬文献,往往是笼统作为汉代史料使用,这是十分危险的,会干扰研究的方向。如学者经常引用的《龙鱼河图》,就不属于东汉图谶,而是魏晋南北朝的新出谶书。准确的断代是利用史料的前提,而谶纬文献的断代此前尚无重要成果可资利用,甚至没有提出断代的原则与方法。新辑本将会综合考察三字篇名、佚文内容和征引时代等因素,对各篇谶纬文献进行断代,区分东汉图谶和魏晋南北朝谶书,以便学界使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重新整理谶纬文献的努力是建立在《纬书集成》已有成果之上的。安居香山、中村璋八二位学者在上个世纪对谶纬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学界的相关研究,在学术史上自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尚书文献文字
北魏四部尚书释疑*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谦虚
自大的马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梦中的文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