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2022-11-08陈华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珠江水运 2022年16期
关键词:广州市城市规划海绵

陈华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1.广州市海绵城市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多采用不透水铺装,且缺乏洪涝灾害管理概念与措施,一旦到达雨季时,城市内涝灾害严重。据统计2010年到2016年,我国有31个省份受到过内涝灾害,损失规模千亿以上。此外,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生态保护,大量污染物的肆意释放对国家水资源产生了严重破坏,不仅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对人民的健康带来重大威胁。2012年4月中国率先提出"海绵城市"的理念,2013年12月12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海绵城市的渗、蓄、滞、净、用、排的六种作用,引领中国海绵城市发展。2014年国家各部门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广州市响应号召,积极探索海绵城市规划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种种问题,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难以实施。

1.2 研究意义

2021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出台,计划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型经济发展、协同经济发展、绿化、开放式、资源共享的全新理念,强调了稳中求进工作主要发展基调,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快速健康发展为主体,以推动供需侧结构化转变为主线,以转型与技术创新为基础力量,以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基础目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

我们应积极响应政策,建设海绵城市以及地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有效的缓解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忽视的问题,保障水安全,吸取并创新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优化管理措施。目前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侧重水生态的全面恢复、水环境的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水安全的保障与规划管理制度建设。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多个学科,需要较为综合的理论知识。本文结合海绵城市规划理论,针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有效促进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对问题的处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规划建设理念滞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广州市市区的扩建在传统“改造自然”的建设理念的影响下,广州市城区内硬化地面较多,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设计时占比较少,雨水下渗量小,且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到“滞”和“蓄”的空间。我国当时缺乏对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未充分考虑到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相关问题,造成现阶段每到暴雨时节,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城市看海”成为笑谈。

2.2 地下水开采严重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广州市地表水储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由于广州市人口密度较大,再加上近年来,人们连续过量的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深。而且,广州市硬化路面较多,地下水无法及时的得到地表水和雨水的补充,造成地下水的严重缺失,工厂等废弃物的排放使地下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地下水的补排失衡会形成地下漏斗、地下空洞,不利城市排水与安全,也极有可能压坏地下管线或地表建筑下沉,给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2.3 水生态环境建设尚未完善

目前广州市已经提出水系开发与保护的建设指引,来提高水生态修复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如:在河流中的有限条件下进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利用水系景观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但水环境建设改善指引措施尚未完善,水安全保障尚未完善,供水管网老旧失修,再生水利用率较低。因此,广州水环境建设尚需完善。

2.4 排水管道存在诸多问题

广州市排水管道覆盖率较低,排水管网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城市现状管网的排水能力不足,且由于旧城区与城中村建成时间较早,排水管网尚未实现雨污分流,雨水与污水都是通过同一管道进行排放与处理,每当降雨量过大时,雨水与污水总量超过排水管网的承载能力,污水与雨水便会从管道溢流至路面,不仅加大了污水处理成本,还造成人民出行困难等安全问题。有些管道建设年代久远,材料难以应对现在的雨水强度,容易发生破损渗漏等问题,造成水体污染,严重时还会造成管道破裂,污水外流,严重影响城市风貌,增加政府经济负担。

3.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借鉴

3.1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德国是最早开始采用政府管制城市雨水的国家,并且由于其具备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和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现阶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成为世界上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3.1.1 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法规和政策

德国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经济政策,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德国联邦水法最为重视生态环境优化和保持养分均衡,历经数次修改和欧盟水法紧密联系,作为各地方制订相应法律的基础依据。1986年起德国便开始重视供水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在德国饮水法中指出“每一个用户有义务节约用水以保证水供应的总量平衡”;于1995年颁布了下水道法和城市排水管道的规范,降低洪涝危害;1996年提出“可持续利用”理念,节约水资源;在此基础下德国各州都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落实建设,从而形成德国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

3.1.2 积极推广三种雨水利用模式

现阶段德国雨水处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其城市雨水管理方式大致包括三类。一是生态社区的雨水利用体系,在居民区内沿下水道建设浅沟和雨池,吸收雨水入渗。第二是屋顶雨水收集与贮存体系,将收集的雨水进行简单处置后于公司、家庭等公共场所,如冲厕所、工厂循环水冷却等。三是雨水污水截流入渗系统,雨水排水管和污水排水管设置在沿途,将雨水排入大型蓄水池或通过管道渗入地下,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城市的部分道路由透水地砖铺设而成,树下覆盖着木屑、碎石或空心板等松散的物体。

3.1.3 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

德国各州都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根据水法、环境法、行政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雨水收费标准。政府了解每个业主拥有的不透水地面面积,计算应付的雨水费,投资补贴政府的雨水项目。政府采用经济手段有效地处理污水管理的政策,促进了雨水处理方式的改变,为世界海绵城市规划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1.4 建立统一水资源管理机制

德国具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如城市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等,由水务局统一管理、市场运营、公众监督。统一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还能使城市居民高效、合理地利用每一滴水,培养居民节约用水的习惯,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处理问题。

3.2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福建境内丘陵、山脉连绵,城市水系发达,河流众多。由于地下水道建设不够完善,城市不透水面积较大,导致城市内涝等生态问题严重,为此福建开展了专项行动,组织编制试行指南,以提高透水率为目的,从规划与工程方面分别提出透水设立理念与要求。

3.2.1 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具体途径

该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增强城市透水能力,以及提升环境管理的途径。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海绵都市相关工程建设,如建立了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和绿地主题公园等的城市绿化渗透体系网络;采取种植沟、下凹式绿地建设形式;大力提倡城市生态林和屋顶绿化,种植乔木、灌木等含水量较强的植物建设城市绿道,增加城市透水路面,将室外地面和广场道路改为透水路面;此外,还能利用砾石和植物的保留能力来构建渗流沟渠、渗流井和渗透性道路,起到对地表水的渗、蓄、滞、净、排的功能,有效地缓解福建城市由不透水面积的增加而引起的诸多生态问题。

3.2.2 明确规划目标与任务

指南认为,城市规划设计要以建立纯天然渗入、纯天然净化、纯天然积存的“海绵城市”,为总体设计基本要求,把纯天然地影响发展、环境网络、环境补偿、透水型等基本理论纳入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严格控制建筑设计不透水地表面积,以建立标准化的海绵城市。

3.3 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启示

与世界上的雨水控制与管理相比,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历史较晚,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难以推动和实施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法可依。广州市政府应充分吸收学习德国制定与完善的洪涝灾害管理机制和海绵城市规划的法规政策,因地制宜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其次,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国除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以外,群众参与度较低,海绵城市的建设难以推进,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宣传、征集意见、组织展览等多种途径来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因此,我国在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策略

4.1 建立统一水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海绵城市与洪涝灾害管理目标责任制,如水务局统一管理与水务有关的全部事项。培养群众高效、合理地利用每一滴水的理念,通过建造,加强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建造蓄水池、雨水管道和渗井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设施将来自屋顶、路面等各处的雨水分别收集起来,将干净的水合理的稍微处理,污水统一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广州市有63家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家每日水处理量1万立方米以上,但还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周围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政府部门分派垃圾车每天收集村内垃圾,但是由于在村内一般没有污水管道,污水没有地方处理,村民一般都将洗衣服或洗菜等污水泼到街上,因此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4.2 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措施

海绵城市的发展区域指引,包括了海绵城市更新发展区、海绵改造升级区、海绵维修改造片区、海绵建设开发区。在北部的山前及平原区域,在解决干旱等现象、整治和恢复老城区用水条件等方面,把广州市打造成为具备渗、蓄、滞、净、用、排等能力的海绵体,以减轻城市水资源负担、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及减轻自然灾害水平。按照两级规划管控单元,将广州市十一个区的规划与总规进行对接,规划出各个区域的年净流量总量控制目标,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等,进行低影响的、分散式的开发建设,引导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

4.3 推动水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水安全

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不应局限于城市洪涝灾害管理本身,还应注重水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生态空间。以自然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为原则,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城市排涝体系能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与恢复能力。目前,广州市城市不透水面积较大,因此应注重增加城市透水与绿地面积,修建海绵型城市道路,将停车场和人行道改用透水铺装材料铺装,从源头减小雨水径流量;改造生态公园,发挥河道应有的调节雨水功能,对现有的河道进行修复和改造,在河道两岸设置滨河绿地。使城市在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同时,还降低后期人工维护的成本。此外,在城市用水安全方面,政府加强对污水处理的整治措施,建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与严格有效的水污染监督机制,严禁污水乱排乱放,提升城市用水安全。

5.结论

海绵城市规划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各个学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磨合,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已逐步开始实施,并明确了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的5项分项目及23项指标,但广州地区地下水开采严重,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减少不透水面积,缓解当前城市内涝等问题。广州市海绵城市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建设程度不够,许多人民群众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毫不知情,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更好的推进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

猜你喜欢

广州市城市规划海绵
麓湖春天观景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海绵是植物吗?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