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格局

2022-11-08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服务

◎ 俞国良 何 妍

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维

俞教授好!据我所知,您不仅负责或主持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制和修订工作,而且也参与起草了党和国家许多重大文件中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加上您多年从事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使得您能够从更高远、更广阔和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我国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您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新思维来认识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国民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在狭义上仅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有三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述:一是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提出,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提出,要“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三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中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是党中央对今后五年及其后续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宏观谋划、总体部署,是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着力构建“幸福校园”“和谐社会”和“健康中国”的“新思维”,为新时代在学校教育领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领域(国民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建设领域(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建构了“新格局”,指明了“新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学校教育领域、卫生健康领域和社会建设领域三个方向着手和着力。我们知道,学校是最早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最为系统、最为扎实的领域,可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其他两个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请您首先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到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从宏观部署到微观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时期,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学校教育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解决青少年直接面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增强自控能力、同伴友谊建立等重要的发展性问题,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并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角度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及时干预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培育青少年良好道德、高尚情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请您带领我们再回顾一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目标,以及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自我心理潜能;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三个层面。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幸福成长。即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理性平和、自我接纳、情绪乐观、人格健全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潜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抗困难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创造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成长成才和幸福人生生涯固本强基。

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推动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这就要求加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学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准确规范不同年龄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及心理辅导与咨询,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差异性与内容递进性的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和心理健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国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您认为这种迫切性在卫生健康领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卫生健康领域的国民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并重,并努力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上。在这方面,我国已经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完成了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定位,也就是逐渐从防治心理行为问题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跨越至满足全体国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需要。

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疾病防治的角度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有助于防治心理行为问题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减轻社会负担;从幸福感提升的角度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从社会健康促进的角度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是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推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关系到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有序良性运行,这是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问题。

在卫生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全体国民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其主要内容、目标和关键任务又是什么呢?

加强国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系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推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增强人民群众体验幸福、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二是构建心理健康自评与他评系统,便于国民更便利地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职业兴趣、人格特点等内容,进而选择更符合自己现实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三是构建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建立专业人员的从业与评价标准,完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机制,帮助国民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与心理冲突,自助他助,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目标;四是构建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系统,建立并完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预警与转介干预机制,与此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目标在于切实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同样可以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面来理解。在一般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应“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注重提高全体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形成去污名化的社会氛围。在特殊层面,“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面向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个体,按需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个别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应“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组织力量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强化对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管理,提升心理援助的专业性、及时性、响应性,防微杜渐、对症下药,特别是重视自杀预防和极端事件的发生。

做好卫生健康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推进心理疾病防治中的医院—家庭协同。一方面,家庭本身就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与伴侣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直接影响着短期的情绪反应和长期的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家庭在心理与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个体受到心理或精神疾病困扰时,如果家庭成员能够科学认识其病症,鼓励其接受治疗,并积极提供社会支持,将极大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的意义举足轻重。全面推进和深化家庭教育必须树立“大家庭教育观”,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制观。

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建设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点是什么?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心理服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开展社会建设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建设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社会心理建设的范畴,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服务。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基础,社会心理服务决定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从服务对象上看,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更倾向于个体和群体,其直接目标是个体的健康与幸福,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更倾向于群体和社会,其直接目标是促进社会心理健康有序发展。二者各有侧重、相互促进,个体的健康幸福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有序的社会心理又有助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因此,推动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必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个体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更重视心理疾病防治及幸福感提升不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重点在于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即从社会治理的高度出发,推动社会有序、规范、和谐发展,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建设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体现了心理健康的系统观;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有之义;从社会维稳的角度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是深化“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目标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即及时了解民意和民情,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康的社会情绪;二是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即引导民众克服偏见、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形成客观的社会认知,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促进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氛围;三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和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成员的亲社会行为,面向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增强社会向心力、凝聚力。

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在一般层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及时了解国民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绪,及时了解社会心理动态,注意培养民众的亲社会心理与行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特殊层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加强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关注社会舆论中的风险点、风暴区,加强社会心理风险和危机研判,做好不良社会情绪的疏导,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冲突。在个别层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完善对弱势群体、服刑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心理沟通机制,构建有助于其重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配套机制,在开展心理疏导的同时注重构建安全保护机制,防止极端危机事件、恶性事件的发生。

做好社会建设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处理好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社会转型和文化潮流都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重视社会焦虑及其相伴相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化解社会焦虑的消极影响,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个体、群体和社会层面的发展路径

如您上述,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是新时代构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在您看来,这三个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如何紧密地统一于整体的新发展格局之中?

三个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且互为因果的。在学校教育领域,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幸福成长,重点在于个体层面;在卫生健康领域,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其目标是大力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在于群体层面;在社会建设领域,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目标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重点在于社会层面。

进一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心理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的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在全力做好群体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氛围,发挥榜样群体、参照群体的教育价值,并能够为社会心理服务奠定基础;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直接关注于在社会层面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这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类群体幸福感的提升。因此,三者虽然在对象、目标、层次上有所侧重,但有着根本的一致性,且殊途同归。显然,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再创佳绩,离不开上述三者的统筹兼顾、齐抓共管,这就要求个体、群体、社会各管一方各司其职,并协力建构个体、群体和社会真抓实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建构个体、群体和社会真抓实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在不同的层面以及不同层面的各个领域有哪些具体的发展路径和举措?

在个体层面上,增强收获健康与幸福的能力。要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努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与幸福水平。

具体而言,在学校教育领域,儿童青少年学生要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提升自己对积极情绪、积极心理的体验,增强心理弹性和心理复原力;同时,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特别是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克服消极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测评,客观真实填写测评问卷,正确认识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冲突,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感、社会责任感。

在卫生健康领域,个体要承担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义务,自觉了解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相关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和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认可科学的心理诊断标准,加深对精神障碍、心理疾病引发生命安全风险可能性的认识。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个体,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及早缓解或减少心理痛苦,防止心理行为问题的进一步泛化;对已经确诊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患者,要遵医嘱自觉接受治疗,定期复诊,促使自己早日康复。

在社会建设领域,个体应培育自身的亲社会心理与志愿者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与判断,克服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理性看待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冲突。要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观点,提高观点采择水平;并与单位、社区等相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就社会心理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有能力者可积极参与社区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在群体层面上,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意识与水平。要注重创造促进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提升群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而言,在学校教育领域,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开设科学规范、符合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内外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按要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与医院的联系、沟通,完善转介机制。另外,家庭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培育健康人格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逐步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在卫生健康领域,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单位要重视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防治,尤其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上出台相关具体举措,如纳入医疗保险等。与此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对心理与精神疾病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开展心理疾病治疗,将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提高疗效。

在社会建设领域,社区(乡镇、街道)要发挥其在基层综合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及时了解本社区的民意民情,了解本社区需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重点人群,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社会层面上,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要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确实,“心态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

具体而言,在学校教育领域,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将个人成长方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发挥儿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通过组织讨论、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社会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学会从他人角度进行思考。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服务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

在卫生健康领域,要通过媒体的宣传、教育等途径,从社会层面转变人们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污名化”认识,增进社会成员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有的放矢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活动。特别是加强心理危机风险研判,防止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恶性社会事件发生;规范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在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提升规范管理率和治疗率。

在社会建设领域,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针对重点人群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心理服务,完善社会心态预测预警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将社会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相结合,将社会心理促进与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密切统合;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支持其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相关工作。同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管理,制定行业相关规章制度与伦理规范,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事业蓬勃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