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孩子“冰封”的心

2022-11-08王琛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冰封冰山友人

◎ 王琛倩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100054)

友人和我抱怨,她五岁多的儿子总是缠着她。比如,儿子想买一个东西,友人已经答应了,他还是说个没完。一个男孩为什么总是缠着妈妈呢?这个行为背后是什么原因呢?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过著名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小的一部分——行为,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暗涌在水面之下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在很多关系中,我们能很快识别对方的行为,比如夫妻争执时,我们能看到对方的行为,比如指责、冷嘲热讽、摔东西等,也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大部分人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这一层面,于是,开始指责对方,或者逃避不去面对,或者讨好。这样构成的关系的互动模式,忽略了对方的“冰山”下面的“真容”——期待被支持、尊重、认同,还有更深层的渴望——被爱。

被爱,是人类共同的渴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当大人第一次批评他时,会哭着喊“妈妈抱、妈妈抱”。那一刻,那么小的孩子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感受到不被爱的恐惧,于是他只会用“妈妈抱”来核实自己是否被爱。回到前面的例子,友人的儿子因三岁前不常在妈妈身边,形成了不安全依恋。当回归家庭后,便通过不断缠着妈妈的行为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冰山”的上面是纠缠的行为,妈妈始终没有看到“冰山”下面涌动着巨大的不安全感,看不到孩子内心深深的渴望——“妈妈,多给我点儿爱吧,我需要你的爱。”

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知道这些行为背后意味着什么,是内心深处在害怕什么,是害怕被遗弃还是害怕不被爱。如此,我们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表面的行为之上,逃避或者对抗它,更不会把行为与孩子混为一谈。人有两种成长的动力:因爱而成长、求生存模式。所有人在生命早期都是一张白纸,并不会看人眼色、听话懂事。我们困了会哭,饿了会闹,不开心了就表达。这时,不同的养育者的应对方式不同,孩子慢慢就有了不同的行为表现。当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冰山始终没有被看到,他会从一个通过哭闹反抗的正常幼童,逐渐变得不再表达,变得乖巧懂事,这就是求生存模式。

爱,将产生积极有益的滋养。怕,是基于恐惧产生的不安全感。在生活中,因怕而改变的人比因爱而成长的人更多,所以成年后,我们都变得不再表达,因为从小我们就知道,没有人会看到我们的情绪,接纳真实的自己。在很多个案中,来访者在心理辅导室泪流满面、哭喊,甚至破口大骂,而走出去面对家人、朋友时,却摆出一副岁月静好的面容。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时候,家人不会相信并且都很困惑,觉得这孩子没有问题。但他们不知道,孩子只有在心理辅导中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心理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他的内在冰山,帮助家庭寻找解决之道。

父母不是心理辅导师,却比辅导师更重要。在孩子表现出如打滚、磨人等行为时,父母能够及时觉察行为背后的情绪,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背后的期待与渴望很关键。孩子在幼年时,不明白自己发生了什么,也不会表达,当父母看到并替孩子表达时,孩子便懂了自己,同时也感觉到父母懂了自己。“宝贝,你是不是因为妈妈忙而生气呢?你是不是希望妈妈先放下工作,想让妈妈多陪你一会儿?”“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对姐姐比对你好,感觉到不被重视,有点生气呢?”父母抱着孩子,陪伴他的不安,让他知道妈妈就在身边,全然地爱他。当孩子感受到这份爱时,便自然地安定下来。孩子最深层次爱的渴望、被关注的渴望得到了满足,慢慢便滋生出驾驭情绪的能力。

父母探究孩子的冰山,找到他需要改变和成长的方向。同时,父母也需要觉察自己的冰山,理解当下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父母时时用自己的稳定去托住面前不稳定的孩子,是孩子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浓墨重彩的序章。只有如此,孩子才能习得了稳定情绪的力量,不再因恐惧而求生存,而是因爱而成长,且无论未来处于何种关系,都可以托得住别人,更能托得住自己。

猜你喜欢

冰封冰山友人
神秘的冰封之湾
致友人(组诗)
冰封奇观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崩塌的冰山
冰封的故事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