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父母倦怠,优化亲子关系
2022-11-08广东省东莞中学初中部东莞523000
◎ 蔺 晨(广东省东莞中学初中部,东莞 523000)
一、父母倦怠及其来源
父母倦怠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拥有了更多数量的孩子,而社会对家庭提供的养育支持并没有同步提高。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需要父母来想办法解决。很多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处理多子女教养问题的经验,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家庭教养的要求提高了,这些都加重了父母的负担,使得很多父母进入了倦怠期。
俞国良指出,父母倦怠源自父母的压力认知,应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当今父母的压力来源于何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父母在朋友圈、微信群、网络平台上轻易就能看到别人家的优秀小孩展示出的完美模样,使得父母们在对比自己的孩子后,心头仿佛压上了大石头。素质教育的实施及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革,部分父母积极参与其中,在各方面表现得较为亮眼,这使得另外一部分父母对自身产生了怀疑——我做得够不够好,够不够多?特别是阶层跨越难度的增大,使很多父母担心自己未能更好地托举孩子,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以上这些都是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压力源。
二、觉察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面对心理倦怠,父母要能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做出调整。我看到三个幼儿园时期的小朋友,父母买来了识字卡片想要教他们认字。一个小男孩对字的结构完全不感兴趣,只对图案感兴趣;一个小男孩在父母指导的时候一直跑来跑去,手里拿着小汽车;一个小女孩安静、认真地聆听,父母把卡片装在册子里,女孩经常主动翻看,学得津津有味。这三个孩子中,无疑多数父母都喜欢女孩的学习状态。然而在考核时,第二个男孩也学会了认字;第一个男孩直到小学时期认字仍然比较差,经常写出错别字,但他画画很好,拿了很多国家级奖项。如果父母认为学习就应该安静而专注,不考虑孩子大脑发育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的差别,就会在养育过程中爆发很多亲子冲突,父母也会因为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加重养育负担。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认知,换个角度去看待所有让自己焦虑的事件,就能放松下来,接纳孩子独一无二的特性,找到适合孩子的养育之道。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能觉察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对自己的养育行为造成的影响。心理学家韦斯特认为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陷入这些信念中,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例如,多数父母认为学习必须专注,做不到就是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孩子小学时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无法应对初中的学业;孩子现在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以后学不好;孩子现在不爱学习,长大就没出息,考不上好大学……
当我们被这些不合理信念裹挟时,要有意识地与之驳斥,把自己带出负面情绪。其实,很多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改善。例如,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手指力量不够的幼童,自然写不好字;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以新带旧、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个环节没掌握好,结果也并不是灾难性的;学拼音学到崩溃的低年级学生,到了高年级基本都不存在拼音难题;四年级做语文阅读理解一塌糊涂的孩子,到了初中也会好转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生活幸福的人。在养育过程中,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焦虑给孩子贴上阻碍他们成长的标签,更不能因为自己糟糕的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三、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我在心理辅导中发现,很多青春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既不爱父母,也不爱自己。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注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既要爱自己,让自己有良好的状态面对孩子;也要爱孩子,让他们能从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汲取力量,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目前,家庭教育中也存在各种“卷”。“卷”的背后不仅有孩子的辛苦,还有父母无底线的牺牲与付出。我们看到有些爸爸下班后在车里玩手机不愿意下车回家,有些妈妈蹲在马桶上才感觉找回了自己。这些现象说明成为父母后,自我的需要还在,并且需要被重视。为了孩子不断牺牲与付出,只会让父母更容易进入倦怠期。就算继续扮演付出型的父母,也会因为疲倦而消极怠工,例如对待孩子不耐烦,情绪容易失控,甚至对孩子产生怨恨。因此,改变认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模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父母的角色,呵护好自己的情绪。当觉得累与烦时,我们可以优先处理自己的感受,暂时从父母角色中抽离,调整好状态再面对养育的职责。这就需要抚养者之间相互配合与支持,或者借助一些社会资源。
四、关注养育过程中的“甜”
养育孩子确实是一个辛苦付出的过程,这个付出是有回报的。回报并不需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幼小的孩子虽然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但他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也是对父母心灵的疗愈。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那些“甜”,来平衡好心态,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例如,无论你是怎样一个人,你的孩子都会爱你;就算你一时没忍住向孩子发泄了情绪,孩子也会原谅你;孩子长大了一点,会为你做些暖心的事情;父母陪着孩子长大,可以顺便弥补自己童年的一些遗憾;孩子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也会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当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投在负面感受上,我们就会觉得很累;当我们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就会充满挫败感。只有当我们把视线放在生活中的那些“甜”上,才能充满信心地迎接养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在具体的养育策略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养育知识来减轻自己的负担。例如,通过脑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在25 岁大脑发育成熟之前,孩子的很多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解决,由此向孩子提出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淡定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减少时长,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做包办型家长,解放自己;积极整合身边的资源,同伴互助带娃等。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主动减轻自己肩上的养育压力,积极调整认知模式,改善情绪状态,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化解养育难题,走出倦怠,优化亲子关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幸福感,并以此滋养每一个家庭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