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有效开展真正感恩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读贾尼丝《感恩日记》有感
2022-11-08郭艳彪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 郭艳彪(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江门 529000)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潮流,它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家庭教育、组织管理等各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20~2021 学年度,我所在市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教研活动的主题就和积极心理学有关。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和知识,更好地参与市区心理教研活动的讨论,我一口气买了十多本与积极心理学有关的书籍来阅读。在这些书籍中,既有抽象理论介绍方面的,也有具体实践运用方面的。简单地浏览了这些书籍的简介和目录后,我被美国作家贾尼丝·卡普兰写的畅销书《感恩日记》所吸引。这本书给我的吸引点在哪里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性强。贾尼丝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来写这本书的,她以自己为实践体验对象,通过立下一年时间撰写感恩日记的目标,每月计划和实践一个感恩主题,通过感恩丈夫、感恩孩子、感恩朋友、感恩工作、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让自己的幸福感明显增强。第二,可读性强。贾尼丝的写作方式非常亲切,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好朋友在跟我聊天,非常轻松。第三,科学性强。由于贾尼丝的本职工作是记者,所以利用职业的优势,以执行感恩主题项目为契机,阅读了大量关于感恩的重要书籍和文献资料,并实地采访和咨询了不少感恩研究方面的专家、大咖,她将这些非常自然地融入书中,增强了这本书的科学性。
俗话说得好,重要的话至少要说三遍,我想,重要的好书也要至少读三遍。通过阅读三遍贾尼丝的《感恩日记》,我摘录了书中一些精华的句子,把它做成日签分享在朋友圈。同时,我为了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这本书中的精华,以及如何将书中的精华用于指导当下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我花了不少心思专门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为如下四个关键点。
一、深入理解真正的感恩内涵的四个关键特征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关系和感恩的国家,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懂得感恩父母、老师、朋友,感恩每一位帮助我们的人,所以在我的直觉中,对感恩概念有一种朴素认识,就是认为感恩是他人对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我对他人表达感激之情。认真读完《感恩日记》,我才发现我对感恩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其实,真正的感恩拥有更加广泛的对象,它不仅包括人,也包括自然;不仅要感恩好的事情,也要感恩不好的事情。虽然书中贾尼丝并没有给感恩一个标准的学术定义,但是她在不同章节的叙述中,零散地流露出对真正的感恩内涵特征的理解,对此我有意识地进行了归纳整理。
(一)真正的感恩是持久的情感,而不是短暂的快乐
在本书第一章,贾尼丝说:“感恩不同于快乐,感恩能让人们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感恩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事件,所以它是持久的,而且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或逆境影响。”我想,真正的感恩是一种基于特质的相对稳定的持久的反应,它是一种由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感情,而不是像快乐更多是基于外在情境引发的一种相对短暂的反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感恩包含了快乐的成分,但是比快乐更加深刻。
(二)真正的感恩是主动的表达,而不是被动的义务或要求
在本书的第一章,贾尼丝还特别提到,“感恩需要我们积极地投入情感……而不是被动地‘完成它’。”换言之,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表达,而不是被动的义务。所以贾尼丝在第三章明确提出,我们要区分“主动的感恩”和“被动的义务”之间的区别,“主动的感恩”让我们有“快乐的感觉”,而“被动的义务”让我们有“欠债感”。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要求孩子,或者教师要求学生要懂得感恩,这种感恩就是义务,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道德绑架,不属于真正的感恩。
(三)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召唤,而不是来自头脑的策略
在本书的第四章,贾尼丝说:“最好的感恩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脑去体会。”在她看来,心不会去计算和比较,但是大脑会。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两种情境,第一个情境是,有一位朋友顺路送你去机场;第二个情境是,一个朋友放下手头的事情专门送你去机场。如果用脑去计算和比较的话,由于后一个朋友付出的代价更大,所以更值得感恩;但是如果用心感受的话,不管是哪一位朋友送你,都应该心怀同等的感恩之心。关于感恩来自内心还是头脑,第九章还举了另一个真实的例子:贾尼丝的朋友琳达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事件,包括房子被烧毁,健康出现了问题等,她想通过写感恩日记扭转厄运。但起初这种感恩来自头脑,而并非发自内心,用琳达的话说,她是在“咬牙切齿地感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感恩,因此她最初这种写感恩日记的方式并没有什么效果。后来,琳达在一次做报告中,偶然地选定她的一位朋友表达感恩,这时她的感恩是发自心底的,她才体验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才真正理解了感恩的真实内涵。接下来她的感恩练习真正起了作用,她的生命状态也慢慢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这不禁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把感恩这个词挂在嘴边,但是表里不一,他们只是把感恩作为一种获取好感和利益的策略,这不是真正的感恩。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撰文描绘那些“精致利己主义”的学生,他们在课上会坐在第一排与教师积极互动,在课下主动称赞和感恩老师的课讲得好,但是积极互动、主动称赞和感恩的最终目的却是让老师替他写到美国留学的推荐信。写完之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出现在老师的周围了。
(四)真正的感恩是关注当下已经拥有的,而不是等到未来发生再感恩
在第二章,贾尼丝在书中记录了一件事情,那是多年以前一次旅行,那时她正怀着第一个孩子。当她和丈夫开车兜风的时候,出现了车祸,值得庆幸的是,她和丈夫虽然不同程度地受伤,但是最后都抢救过来了。这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让贾尼丝深深地感悟到一句话:“感恩此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发生。”这不禁让我想到读过的一篇关于中学生感恩的现状调查,调查结果发现,500 名中学生中100%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等我长大后回报他们 ”。按照贾尼丝对感恩的理解,这些学生的心态就不是真正的感恩。
二、全面了解真正的感恩四个关键的神奇力量
在书中,我从贾尼丝直接的感恩体验和间接的拜访交流专家所得中了解到,真正的感恩具有如下至少四个方面的神奇力量。
(一)真正的感恩是寻找幸福生活的营养剂
我们每个人活着的重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生活呢?贾尼丝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真正的感恩。真正的感恩是我们寻找幸福生活的营养剂,这是有大量实证研究作为支撑的。比如书中第一章提到《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杂志》的一篇元分析文章发现,在研究过的所有个性特点中,感恩与心理健康、快乐拥有最紧密的联系。另外,贾尼丝还多次拜访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博士,塞里格曼博士明确指出,在他们研究过的所有积极特质中,最懂得感恩的人幸福感最高。更为关键的是,贾尼丝一年的感恩练习更真实具体地证明了这点,通过感恩日记,贾尼丝捕捉美好和幸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贾尼丝并不是通过感恩练习增加了幸福事件的数量,而是转换了看待事情的视角,并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习惯,比以前留意到更多身边的幸福。
(二)真正的感恩是清除消极反应的解毒剂
幸福的生活需要我们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真正的感恩对于我们获得健康的身体也具有重要作用。书中明确指出,“真正的感恩是清除消极反应的解毒剂。”研究者发现,写感恩日记可以降低血压,改善睡眠状况。贾尼丝发现,感恩练习帮助她解决了自己的偏头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她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著名医疗顾问马克·利波尼斯医生,后者的解释是,“感恩会降低压力水平,更小的压力意味着更少的炎症,更少的炎症意味着你不会那么容易生病。”要让感恩真正成为清除消极反应的解毒剂,书中还特别提到,如果我们只是一两次感恩,是不会产生持久或显著的效果的,这需要我们多次感恩,把感恩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建立感恩的神经连接。
(三)真正的感恩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我们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真正的感恩有利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在书中,贾尼丝从最亲密的关系对象——丈夫开始进行感恩练习。她最初的练习比较刻意,比如刻意地忍住自己抱怨丈夫的习惯反应,表达感恩之情,丈夫开始也觉得有点奇怪,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感恩之情慢慢变得越来越自然地流淌,丈夫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他们的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之后贾尼丝将感恩练习继续转向自己另外的亲密对象——两个儿子身上,同样也发生了神奇的效果。她从真实体验中感受到,“感恩之心会在家庭成员间传递。”后来,贾尼丝进一步将感恩的对象延伸到朋友甚至陌生人,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主观幸福感明显提升。
(四)真正的感恩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催化剂
除了人际关系,影响我们幸福感的一个因素是成就感,成就感从哪里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我们的工作。真正的感恩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催化剂。在第七章,贾尼丝提到罗伯特·埃蒙斯博士的研究。埃蒙斯博士随机找来几名被试,先让他们在纸上写下想在未来10 周完成的6 件事,然后布置他们每周写一篇感恩日记。结果发现,感恩小组的任务完成度比非感恩小组高20%,而且感恩小组的成员似乎行动起来更有干劲。埃蒙斯博士由此认为,“心怀感恩的人更可能愿意主动行动,而非被动等待,也因此更可能成功地实现目标。”
三、准确把握有效开展真正的感恩教育的四个关键思路
贾尼丝提到,真正的感恩需要拥有以上四个神奇的力量,它让我们生活更幸福,身体更健康,跟他人的关系更和谐,工作更有劲头,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愿意用感恩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获益。贾尼丝在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感恩断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不一。她还引用一组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说明这一现象,“94%的美国人知道应该感恩,但是只有不到50%的被调查者会定期表达感恩。”这种“感恩断层”现象在18 至24 岁的年轻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实,在当前中国的中小学生群体中,也有类似的“感恩断层现象”,因此不少专家呼吁开展真正的感恩教育。
如何开展真正的感恩教育呢?通过阅读《感恩日记》这本书,我觉得需要抓住至少以下四个关键的要点。
(一)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为依据
在本书的多处地方,贾尼丝提到写“感恩日记”的方法,即“每天晚上(或一周数次)写下三件感恩的事情”,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降低抑郁风险,提高睡眠质量。这是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的方法,也得到了贾尼丝的亲自实践验证。书中第十章还特别提到,许多研究表明,身处大自然,我们可以激发感恩之心,因为“和大自然在一起时,我们的身体会进入一种舒缓的节奏,让我们和某种高于自己的存在建立联结,并感恩自己是这个神奇世界的一部分。”本书中贾尼丝提到的所有感恩练习的方法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励志的心灵鸡汤,更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来自大量的科学实证研究的结果。
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对青少年开展真正的感恩教育,首先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当前很多中小学校都开展了所谓的“感恩教育”,但并没有遵循以科学的研究和方法指导为依据。比如常见的做法是,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在音乐背景的渲染下发表一些煽情的演讲,让学生泪流满面,甚至失声痛哭,由此产生对父母的内疚感。这时专家让学生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或者学生给父母洗脚、下跪,表达对父母的感恩,这种做法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对培养青少年的感恩之心没有多少正面作用,甚至还会引发不少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反感。
(二)以知行合一地坚持实际行动为重点
贾尼丝在第十三章提到纽约市92 街某机构执行长亨利说的一句话,他说:“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最好的感恩是一种行动。”而且亨利还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感恩比喻为每个人需要锻炼的一块肌肉,在日常生活中越锻炼就会变得越强。其实,贾尼丝践行了一年的感恩计划,就是亨利这个形象比喻的最好证明,这也是我最钦佩贾尼丝的地方。她亲自把自己作为实践的对象,锻炼她的“感恩肌肉”,使得她捕捉美好和幸福的能力明显增强。她的感恩行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这些积极的反馈也激发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心,也让她不断深化自己的感恩实践,同时也影响了她身边的人加入感恩实践的行列。
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就要做好学生的示范和榜样,像贾尼丝一样,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感恩的理念和方法,真实地感受到感恩带来的神奇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生命影响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而不是只是讲大道理,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这种入脑而不入心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收效甚微。
(三)把体验活动作为最重要的方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本书的第三章中,贾尼丝提到,感恩要体现在行动之中。她分享了自己儿子马特的一件事情,马特曾经有一次在纽约南街海港博物馆做志愿者,任务是帮助修复锻铁打造的大帆船。儿子的任务是一点点刮掉船体上的锈迹,重复的机械劳动让马特疲惫不堪,全身也搞得脏兮兮的。当他做完一天的志愿工作,坐地铁回家的时候,发现地铁上的乘客稍作迟疑的表情。这样的志愿工作体验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幸运,感恩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同事也跟我分享了她带儿子做志愿者的事情。由于她的儿子生活平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的意识,她主动和孩子一起参加环保捡垃圾、做遵守交通规则劝导员的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她发现儿子更加理解环卫工人和交通劝导员的辛苦,也更加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感恩,承担责任。
(四)把树立身边的感恩榜样作为外部动力
在第十二章,贾尼丝讲述了畅销小说家简·格林的故事。当她被确诊患了黑色素瘤之后不久,她的心情本该很糟糕,可是简非常幸运的是她身边有一位这样的朋友,每天都会给简发送感恩清单短信,让她感动不已。更让简感到震撼的是,当时那位朋友的生活正乱作一团:和妻子离婚、工作被炒。朋友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心存感恩之心,让她备受鼓舞,决定以朋友为榜样,感恩地生活每一天。
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感恩榜样的力量,给学生提供外部动力。在树立感恩榜样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树立那些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榜样,这样他们会觉得距离感太强,而应该树立学生身边的感恩榜样。如通过“感恩之星”的评选活动,营造感恩的班级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