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增进高中生生涯体验
2022-11-08上海青浦高级中学上海201700
◎ 吕 槟(上海青浦高级中学,上海 201700)
角色扮演是表达性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表达性艺术源于人类最原始的表达天性和真实的能力,综合运用角色扮演、绘画、沙盘、舞动等艺术途径,促进情绪情感的表达、自我的觉察、人格的完善和成长。
生涯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激发学生朝向美好生活前行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在高中任教心理学科多年,常常将角色扮演融入生涯课程体系中,发现这种形式无论是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是认知整合都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剧创始人莫雷诺说,每个人天生都是演员。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从自己当下的角色中跳脱出来,通过扮演他人,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在扩展自己的生命经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那么,如何用好角色扮演这种表达性艺术形式呢?
一、选择好素材,确定好角色。
生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比如个性特点、兴趣、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还能了解环境,比如大学的专业设置、师资、软硬件配置,各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变化趋势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选择能力和生涯适应力。要想激发学生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好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我通常会选择引发热潮的影视作品或引起热议的新闻事件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
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之时,深受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喜爱,学生更不例外。剧中人物各具特色,亦正亦邪,用来讨论人性或进行自我觉察,都是非常好的素材。我选择了剧中几位主要人物:哪吒、敖丙、申公豹、李靖夫妇、龙王、村民。这些角色都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打标签,透过对这些角色的扮演和讨论,学生体验到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及成长发展。
再比如,曾经有一则新闻“医学专业研究生已着手出国读博,却因为一个纪录片而放弃求学,改行做面包”引发广泛的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讨生涯价值观的素材,价值观指导我们对人、事、物及行动的选择与评估,是我们内心的尺度。我们每个人在做抉择时,难免会受到不同声音的影响,而价值观就是行动的内驱力。一个人越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就越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选择了以下角色:(1)当事人及有类似经历(工作与所学专业差异很大)的群体;(2)家长群体;(3)大学生群体;(4)校方,包括教师和校领导;(5)媒体人;(6)教育部发言人。(2)和(4)两个角色是对个体生涯决策影响比较大的群体,(3)是旁观者的角度,对该角色的扮演会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5)和(6)两个角色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体验和思考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二、设计好问题,催化和引导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时,如果没有催化,他们无法很好地进入角色,体验性不强;如果缺乏引导,纯粹变成表演,也难以促成深入的思考。所以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进行催化和引导。
(一)暖身导入
视频是比较常用的暖身导入方式,其特点是直观,具有视觉、听觉的刺激,感受性强,学生很快就被带入进去。比如,播放《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预告片,串起学生对影片内容的回忆;播放新闻视频,再补充信息资料,让学生很快了解事件的主要经过。
如果没有合适的视频,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游戏等方式导入,帮助学生和角色间建立起联结,以便更好地进入角色中。比如,课程设计想让学生演出未来的自己,可以用冥想的方式进行生涯幻游,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可以将一个象征未来的抱枕放在场地中央,请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他与“未来”之间的距离代表着他对未来的内心感受。这些方式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接下来进入到要扮演的角色中。
(二)问题催化
问题设计在角色扮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有更深入的情感体验。比如对“龙王”扮演者提出的问题是“大家都觉得你有些残酷,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要强加给孩子,你怎么看?如果生活可以‘倒带’,你会有所调整吗?”扮演龙王的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角色思考、讨论,且有不同的视角:有的承认自己对敖丙有些太苛责;有的说出自己的无奈——身兼振兴龙族的责任;有的表达出对敖丙深层的爱,受困海底,只能把自己最坚硬的鳞片揭下来保护儿子……
再比如在价值观主题的角色扮演中,有“家长”认为,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会从情感、经济两方面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这时,可以给家长们一些挑战“如果家庭条件并不理想,供孩子读研已经倾囊而出,那么还会这样全力支持孩子的决定吗?”在“理想主义”和“现实困难”面前,“家长”并没有脱口而出表示“一定会”,经过短暂思考后,表示会将决定权交给孩子。
三、促进角色间碰撞,激发深入思考
角色扮演的第一步是,先让不同的角色群体为自己代言——充分表达所扮演角色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在角色中有情绪的体验。非常奇妙的是,尽管对有的角色学生并没有真实的体验,但当他们经过前面的暖身,被赋予该角色时,都能很好地进入其中,表达到位。第二步,老师要在各个角色中“挑事”,促进角色之间的对话,甚至唇枪舌剑,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在生涯价值观的第一轮表述中,有“老师”认为,当事人的决定浪费了国家在他身上付出的七年资源。这时心理教师就可以挑战“当事人”:“刚才有老师为你感到惋惜,你的决定好像有些草率,你看,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付出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尤其是你们这种专业人才,更加不容易。你这样转身离开,真是太可惜了。你会怎么回应他?”然后,也会邀请其他角色就此说说他们的想法。在不断地碰撞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澄清和思考。
完成以上两步,通常我还会进行第三步——角色交换。“在刚才的交流碰撞中,如果引起了你对其他角色新的思考,你希望进入那个角色去表达,现在可以移步到那里。”允许学生进入新的角色中,会发现他们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声音,来补充已有的观点。
四、回归自我,进行认知统整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表达出来的情绪、观点和想法,其实里面有不少是其自身内在的感受和声音,借助角色外化出来。这时,需要回归自我,去统整已有的、新发现的认知,促进自我的觉察和成长。
比如,学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同角色上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让我看到了关于“抉择”“成长中的受挫经历”“如何面对未知的恐惧”“如何看待善恶好坏”等主题。于是我罗列出来,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主题,然后选同一主题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再回到大组分享。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创作即兴情景剧,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翻转演出。
在生涯价值观的课程中,经过角色扮演和交换之后,结合生涯规划师舒伯总结的15 种最常见的职业价值观,请学生回到自己的角色思考:对他而言,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再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用一句话表述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写出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价值观。比如,有学生扮演了媒体人的角色,演出中慷慨陈词,认为媒体人不能捕风捉影,或者纯粹为了抓人眼球而编造假新闻,媒体人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引导大众理性思考。他选择“责任感”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我发现,学生经由前面角色扮演的观点碰撞和澄清,再回归自身后,会更加明晰自己的需要。
总之,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社会事件、影视作品等素材,巧妙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生涯教育。当前,疫情的出现和变化、国际军事与政治的纷争等,都给世界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影响,也让生涯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即开放的、弹性的和自主的。教师可以顺势而为,选择好素材,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机会,帮助他们扩展视野,内化知识,丰富经验,在体验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