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松字带来的太极四步功法

2022-11-08翟维传

少林与太极 2022年6期
关键词:意气周身技击

◎翟维传

“松”在太极拳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武术报纸、杂志对“松”的论述也已很多,但由于不同人所练功法不同、前辈传授不同以及个人领悟能力不同等,均会对“松”的认识产生很大差异。现就先师姚继祖的传授以及本人多年来练功的体会,谈一谈我对武式太极拳中“松”的认识,以求方家雅正。

“松”是武式太极拳非常重要的要领。“松”在武式太极拳中既是指身体放松,也是指精神情绪上的放松。放松的前提首先应做到心静。李亦畲五字诀中讲:“心不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恩师姚继祖在拳论中讲,静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三是“气敛入骨,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这就是“一静无有不静”。

能静下来,身体才能放松;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走架,才能使架式表现出来松柔、圆活、大方,如行云流水,柔缓起伏,展现出优美的人体造型;在技击中,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即“静以含机,动以变化”。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指出,要“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显然,这里的“静”并不是静止,不是没有变化的静,而是从动静相生、阴阳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强调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是“动中寓静,静中触动”,“静”只是方法,动才是目的,这就是“以静制动”。

在健身上做到松静,能使人心气平和,可使大脑及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使阴平阳秘,气血畅通,周流无滞,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都可以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

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应做到“松柔、松沉、松随、松放”四步功法,现分述如下。

一、松柔

“松柔”是太极拳功法中的要求,是对自身而言,是在运动时使身体进入松柔状态。

要想做到柔,首先要做到身体的放松。松是指肌肉的松开,而肌肉的放松又必须依赖精神情绪上的放松,使精神情绪配合肢体进入松柔状态,而不是松懈、一点力也不用。身体做到松柔,可避免僵滞现象出现。

从太极拳的走架来看松柔,要求在运动时做到动作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轻柔圆活,连绵不断。这样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合一,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真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这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

太极拳的“松柔”无处不在,心灵修炼的仁、义、善是柔,行功时的松、稳、慢、匀、连绵不断是柔,技击中的“舍已从人、沾连黏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也是柔。松柔做到身上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过去,老前辈常讲“有心求柔,无意成刚”,可见想要求得柔需用心去求。求刚比求柔容易得多,正如现时推手比赛中,多是因对方之力过大、过刚,而不能放松柔化,形成内滞外僵,造成相互抗力、比力,大多是力大者胜、力小者败。如果能做到不卑不亢,彻底松静,使对方之力无处着落,柔之妙法得心应手,方能由背转顺,反败为胜,即可体现出松柔的重要,显示拳论中所讲的“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之奥妙。

松柔在技击中包涵走化、蓄劲和黏依。王宗岳论中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里的“走”的意思就是走化,是避其锐气。如对方用刚劲进攻时,自己可用弧形动作予以接引,用腰腿的旋转运动随接随转,将对方的着力点引离自己的重心,消解对方的来势,这即是以柔克刚。光有走化只能是被动地应付,只有在走化的同时配合黏依,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我顺人背谓之黏”。王宗岳论中“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从根本上指出了走化与黏依的关系,这就是互依互存,相辅相生,即阴阳互济。

走化和黏依都是利用柔来实现的,虽然可以达到我顺人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还没有给对方以打击,只有将柔转化为刚,达到以柔济刚发放出来,才能表现出柔在技击中的威力。从这一方面看,柔又是一种涵蓄,必须与松沉、松随、松放相配合,将柔涵蓄到一定程度,随着蓄劲的增加,最终由量变到质变,才可积柔成刚。正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所讲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二、松沉

“松沉”是太极拳术重要的功法,是过去不外传之绝密,是在完成身体松柔的基础上,使体内意气与肢体动作配合,完成体内意气圈的形成,达到内外相合之要求。

达到松沉,首先应做到太极拳的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特别要注重气沉丹田和尾闾中正之身法,这是完成松沉的关键。松沉注重于体内,体内的活动是以神意气来完成的。所以,首先要做到气沉丹田之身法。丹田是稳定重心之源,是存养内气之所在,通过不断地练功存养丹田之气可使下腹充实,达到壮实命门、培养中和之气的目的,使中和之气壮旺,打通任督二脉,使腰隙内劲大增,对养生与技击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而尾闾中正身法则是完成松沉的根源,是完成身体上下的组合,使意气上下通达,通过任督二脉,促进体内中和之气及意气圈的形成。具体的做法是在完成含胸、拔背、松肩、沉肘等身法的同时,使气沉于丹田,腰胯放松,尾闾前送,小腹上翻,意托丹田,命门后撑,使裆吊起,这时即可感到意气随着身法的完成向下直达脚底涌泉穴。能使意气松沉得下,下盘才能稳定,上身才能灵活,两脚才能生根,发放时利用地面的反弹力,使意气由下向上直达作用点,这即是体内意气圈的形成。

因太极拳要求无论内与外,运动时都要求圆活,古时老前辈叫作“划圈”。太极拳是按古代太极拳之理,源以地球、月亮、太阳公转与自转的自然规律,顺乎天地自然之法,根据天地阴阳之道而形成的,由无圈(无极)到有圈(太极)而生阴阳。太极拳中的圈是身体行功中,九曲珠(两肘、两肩、一腰、两胯、两膝)同时运动形成的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顺转圈与逆转圈等构成了太极拳的基础功法。故武式太极拳要求在行功中,周身内外、各肢节无不是圈的运动,强调内外相合,即先求四肢九曲珠圈的形成,再配合体内的意气与肢体的协调,使松沉与发放在呼与吸的带动下,完成身体内外圈的协调运作。

在呼吸的配合上,在太极拳中“吸”为合、为化、为沉、为蓄,“呼”为开、为放。李亦畲论中讲:“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由此可见,做到松沉与身体内外圈的协调密切相关,不管过去与现在都是拳中不谈之秘,知道的人不多,能做到身上者太少了,有的人练了一辈子拳还不知道什么是松沉、什么是懂劲,没有正确的传授和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很难进入太极之门庭的。

三、松随

松随是在松柔、松沉的基础上,进而与对方摸劲的一种功法,是进入推手时自身对松柔、松沉、松随的体验。

柔、沉、随都是在松的前提下完成的,拳论中讲的不丢不顶、舍己从人、沾连黏随、随曲就伸、引进落空、人刚我柔渭之走等,都离不开松随的配合。

松随是在交手时自身的一面,因太极拳在技击上要求做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借力打人,所以说这是太极拳的技击核心,是在柔和静的主导下进行的,是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在太极拳技击上的具体运用。

在技击中松随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克刚。松随是有一定限度的,应在“随”的过程中产生黏依,才可以使对方在得力的进攻中变为被动,使其身体在平衡的状态下变为不平衡,这样才能有进击对方的机会。如在两人交手中,对方用阳来,我必须用阴走,对方用阴走,我必以阳随,这即是松随中的不丢不顶、舍己从人、沾连黏随的体现。可是,这只有松随的一面,无法达到使对方失控落空、拔根之效果,必须在松随的过程中配合黏依,才能达到阴阳相济。这是进入懂劲的关键,正如拳论中讲“走即是黏,黏即是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在走与黏的变化中,走化为黏依创造条件,黏依为走化达到效果,两者缺一不可,要逐渐达到黏走合一。只阴不阳起不到黏依的效果,达不到我顺人背、得机得势;只阳不阴,达不到从人走化、以柔克刚。

习太极拳应力求松柔、圆活,周身往复以神意气为本,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先去掉拙力,化硬为柔,然后积柔成刚,通过千锤百炼的功夫, 自然能达到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松随者为从人,黏依者为制人,交手时能做到松柔、松沉、松随配合黏依,才能使身体自然顺随、下盘稳固、身体灵活无滞,才可省力、借力,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之妙用。

四、松放

松放是完成松柔、松沉、松随后得到的最佳效果。太极拳技击的特点,概括起来不外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以小力胜大力”等,而这一切皆是在松柔、松沉、松随的主导下进行的,这皆是道家“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具体应用。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太极拳把这一辩证真理应用于技击实践的战略之中,是对武术理论的一大贡献。

太极拳是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防卫功效的独特拳种,阴阳之变化在拳术运动中无时不有,处处从矛盾的对立到统一,达到阴阳平衡之效果,其内涵极为丰富,能由认识矛盾来解决矛盾,这便是太极拳的深奥所在。

松与放在拳术中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在技击上,松不是懈,是完成发力的前提,是意识指导下的松,而不是无意识的松,无意识的松即为懈。太极拳要求做到体松而意紧,意紧是行功中内劲的修炼。

放是内劲的形成,太极拳的内劲是从松柔中练出来的。所谓内劲,即以意念为引导,调和肌体所产生的功力。功力是由松与紧的矛盾对立到统一而产生的。所以在发放时,必须周身放松,才能实现整体的紧,只有当身体的肌肉与体内的意气同时协调起来时,才能真正发挥出人体的巨大能量。如果精神紧张,必然导致肌肉僵紧不能放松,就会反应迟缓,动作也无法与体内意气相配,这样肌肉就不能松柔、富有弹性,就不会产生快速强大的爆发力,就有碍技术动作的发挥,而且会给心脏造成压力,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要正确地进行太极拳训练。训练得法,能调节机能,平衡阴阳,养先天之元气,补后天之不足,使人体精力充沛,身体强壮,更主要的是使身体从僵滞中解脱出来,使各部肢节放松,去掉肢节的局部动作,达到周身一家、浑圆一体,一切服从于整体。

松在技击中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紧。紧不是僵,是在发力的一刹那神气调动周身运动,配合松柔、松沉、松随功法,利用地面的反弹力及丹田之高压所产生的爆发力,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技击效果。松与放 (紧)是精神意念的发挥,能形成身体的良性循环,对人的肌肉有积极的调和作用,既能养生、保健祛病,又能使周身均整协调、发挥良能、防身自卫。

所以说,松与紧是拳学的中枢,就看自己怎么样去训练和认识了。认识对了,即可登堂入室;认识错了,就是终生无望。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后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猜你喜欢

意气周身技击
漫散时刻
雪夜读书
倔强
听一首歌
不该丢失的意气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谈意气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
传统技击五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