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2-11-08刘海波
刘海波
(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0)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上以农业闻名,同时也是广大的乡村人口。然而,伴随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三农”问题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象。特别是在新时期,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科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利用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手段,要充分发挥和优化农村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制度保证和科学指导,营造有利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农村的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逐步健全,农民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响应,将“三农”问题列为当前工作重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发展。但也存在着更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政策落实不力,相关配套政策及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了效率低下、质量低下。其次,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尽管农用机械和农技的推广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许多农用机械的技术得到了改善,但是,新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必须有新的技术革新,才能保证农业科技和粮食生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既要注重发展战略,又要注重产业规模、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要在人才的培训和经营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变革,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创新,并根据不同的发展状况和技术水平进行调整,使之真正发挥出“因地制宜”的作用。尽管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农村的发展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把握目前的困难问题。
总之,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稳定,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各类农产品的供给日益丰富,种类也日益丰富。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回收、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经济经营,是指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动态的变化,对农村经济进行有序、科学化、合理的经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农业的科学管理,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最优的使用,从而使农业的优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这样才能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必须注重农民的主动性,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技术,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加大农机和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对各地农业经济的宣传,争取各种优惠政策,确保农民的经济收益,真正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1 可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十分紧张和恶劣的条件下,我国的农村生产必须顺应国家的要求,以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的农业经营体制。第一,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经营,可以使农民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念,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根据国家有关法规,为了避免因焚烧秸秆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了严格的处置。实行经济管理,既能有效地控制村民的行为,又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使农民意识到保护生态,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二,农业经营可以使农用和工业用地得到合理地安排,使两种土地的间距最大,这样就能避免因工业生产对农田产生的环境污染。确保在绿色的背景下,实现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第三,在财政上要加强对环保的投资。在财政投入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农业的绿色发展。第四,农业经济的节俭发展模式可以由农业经济的经营来实现。要通过对农村经济的全面监控,就必须切实做好环保工作。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生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把发展和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污染,避免土壤板结、大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为农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第一,农作物(水果、蔬菜、粮食)的生产,是目前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保住“饭碗”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肉类、蛋、奶的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过去的农业生产和畜牧生产中,由于经营者缺少市场调查,盲目扩张,造成了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例如,最近两年,猪肉的价格从十块钱涨到五十块钱,又跌到十块钱),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协调,农民参与”的方法,详细调查、统计目前的种植种类、面积、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产品的价格,其次是要改善供需关系,避免某些农产品因过度生产而造成浪费,或因生产不足而影响供应。随着大数据、互联网、远程通信等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农田水利、灌溉等生产设备也得到了升级,播种、翻耕、收割等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既能保证生产的品质,又能减少生产成本。以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策略为指导,结合农村农业的阶段性发展需求,制订具体的技术设备和引进计划,以实现农村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布局的合理。同时,通过正确的宣传和指导,进一步发展了高新的农业生产设备,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在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若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科学的措施,引导农业向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根据因地制宜的管理战略,对当地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对于促进农业原有生产结构的转型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实施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的重要保证。从全局规划、全局发展的角度,构建起一套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地方的发展优势,挖掘地方的特色资源,为企业、农民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的市场定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经营决策的优化,加大深加工、附加产品等高效率产品的开发和开发,使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作用下,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
2.3 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体系完善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持续深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对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管理和竞争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必须建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计划,完善农业经营管理制度。从现实情况来看,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制度。由于各地区产业的生产模式、技术应用、资源优势、管理规划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很大,因此,要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一致,建立健全的生产产业链,就必须深入调查、分析农经发展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管理机制,加强农业相关产业现代化经营发展的指导,为当地农业经济体系的优化建设提供支撑。同时,农村的经营管理也可以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的内涵,把农村的经营和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科学性、规范性,实行严格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有利于农村的经营与管理,使之适应现代化进程,使农村的经济运行更加健康。
2.4 可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限制问题
通过对农村经济的分析,可以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通过对农村经济的管理,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展目的,采取科学的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发展农村的时候,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而仅仅是根据以往的实践来进行,必然会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利用现代农业经济的方法,可以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自身的发展情况相适应,从而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根据以往的统计资料,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经济纠纷,通过对农业经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因经济纠纷引起的各类问题,减少农民的损失,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相对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对其进行外在的约束,为其指明了发展的正确方向,降低了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不均衡,进而促进了农村的健康发展,可以使农业发展计划得到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存在着明显的人口不均衡现象。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发达的区域,农业技术更新相对较快,而在中西部,由于其发展程度较低,所以农业技术的更新比较缓慢。通过对不同区域间的差别进行管理,可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实施差别化的农业发展计划,实现对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实行农业经营模式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了农业经营的创新发展空间,实现了我国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2.5 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文化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须抓住机会,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村文化更加繁荣,使农村人民的幸福生活得到满足,从而树立起民族文化的信心,使农村精神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使农村文化得到全面的发展。改进了农村的文化设施,使农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一方面,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单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了设备的管理与利用,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做到管理到位。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建成后,相关的设施维护、使用培训、安全维护等都要进行,不定时跟踪,建立制度,由专门人员管理,利用好的村落可以得到一定的嘉奖和奖赏。二是要理解农村的真实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因村制宜、因民族制宜、按需供给,不能照搬照抄式的供给。要大力推进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加强乡村的集体凝聚力。强化乡村集体意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时节进行各种文艺演出、扭秧歌、旗袍秀、科技培训班、读书交流会等活动。通过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新时代演讲比赛等形式,传播积极、积极的主题思想。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功能,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手段,使市场机制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推动资源要素流向乡村,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去,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消除他们的焦虑和对农村的归属感。
3 结语
农村经营管理观念、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要求农村经营管理当局积极引导投资者、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土地承包等方式,不断拓宽农业经营方式,真正实现畜牧业、渔业、林业的立体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能为农民增加工作岗位,从而使农民获得较多的收入。因此,要防止因不参与而导致的耕地资源浪费,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就必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认真对待和贯彻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其他工业,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效沟通互动搭建桥梁与纽带。只有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才能要使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