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性新闻的挖掘、撰写与效能提升路径探析

2022-11-07方万聪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审查挖掘新闻

方万聪

摘要:文章采用归纳方法,分析趣味性新闻的要素。结合媒体发展的现状,指出趣味性能引起受众的广泛兴趣,具有吸引力的特性。文章进一步分析趣味性新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本身充满新奇,二是表现方法充满吸引受众的情趣和人情味。文章提出,趣味性新闻要求在内容真实、新鲜的基础上,讲究表现方法,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要做好趣味性新闻报道,必须从专业角度研究相关方法,即发现线索、现场挖掘、精心写作、细心编辑、严格审核等方面。文章建议通过发现挖掘、现场采访等手段,掌握趣味性新闻的翔实事实,再加工成为合格的趣味性新闻。文章旨在探索新方法,以提升新闻报道效能。

关键词:新闻;趣味性;挖掘;写作;审查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152-03

一、新闻首先是受众感兴趣的事件

1981年8月中宣部召开的全国18个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对新闻重新下了定义: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被明确提出,这也是今天开展趣味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趣味,《现代汉语词典》[1]解释: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趣味性新闻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闻事实本身充满新奇,二是表现方法充满吸引受众的情趣和人情味。要求在内容真实、新鲜的基础上,讲究表现方法,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新闻专家达纳认为,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前从未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中外新闻工作都把“感兴趣”作为新闻的要素。“感兴趣”当然离不开趣味性。当前,面对众多的媒体和信息流,受众往往优先选择趣味性强的新闻。趣味性强,也就意味着对受众的感染力强。而受众的兴趣、需要和价值观,决定了信息传播效果。

如何对待具有感染力的趣味性新闻?一是如何发现,二是如何挖掘,三是如何写作,四是如何编辑,五是如何审查。下文分别从这五个方面,逐一阐述。

二、如何发现有趣的新闻线索

趣味性新闻是人们生活中最跳动的存在,怎么才能在浩浩荡荡的信息流中抓住这最跳动的题材呢?

(一)要从新闻视角入手,着眼基层

趣味性新闻信息从哪里来?记者需要有自己的情报网。受众既是趣味性新闻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一般新闻机构采取培训通讯员,或者设立读者热线的方式,在大街小巷或者广闊农村直接获取一手新闻素材。然后从媒体自身定位和受众需求出发,再根据重要程度到现场采访,从而成功捕捉到新鲜的、趣味性强的新闻。尤其是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常常是在街头巷尾奔波的通讯员或者热心受众第一个获得的。

(二)要关注区域性传媒网络,抢抓第二落点

尽管网络传播理论上无界限,但是众多的基层媒体如县域新闻中心,其传播仍然受制于区域,传播范围有限。有心捕捉趣味性新闻,浏览区域新闻是个好办法。

三、如何现场挖掘趣味性新闻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找到最有价值的趣味亮点,这对一线记者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但这其实也有方法可寻。

(一)找准新闻源头

真实性是所有新闻的前提,趣味性新闻也一样。定位到新闻事件发生地,才能够理清楚新闻事实。

趣味性新闻是大量新闻事实中最亮眼的一个。由于它的活性很强,往往也最难把握。因为受众喜闻乐见,所以常在发生之初便被迅速传播,也就迅速脱离了最初的信息源。真实发生地很快被重置、覆盖,不利于采访查实。趣味性新闻素材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相似的事实容易被混淆。

(二)厘清事实脉络

发现线索之后的清理调查是个细致活。必须多层次调查了解,不放过任何细节,就像警察破案一样,务必厘清来龙去脉。调查采访需要耐心,不能走马观花。由于趣味性新闻的传播者众多,因此不能轻信,更不能人云亦云。

根据笔者多年采访经验,对待趣味性新闻题材要像挖人参一样,找准源头,聚焦挖掘,聚精会神刨根问底,穷追周围各新闻要素,直到新闻事实全根须展现。在小心细致的采访中,梳理出最新鲜有趣的新闻细节。

(三)多渠道发现线索

趣味性新闻很多时候都隐藏在一般信息流中,需要记者独具慧眼去发现。

笔者就是一个农业科技记者,经常浏览网络,寻找有趣的农业科技信息。一次一个农业大学网站登载了学校一个下基层活动,其中说一个动物科学院的教授现场教会基层兽医站给牛采血的简便方法。

笔者跑农业口多年,亲自见识过给牛采血,这是个很繁重的力气活,每次需要10人以上,先用结实的木杠固定住牛,专业术语叫“保定”,然后再采血。牛发现自己要被固定住就会拼命反抗,发现采血针筒更是会发狂。兽医站一天耗尽精力只能采几头牛,会有什么样的简便方法呢?于是,这个教授再下基层的时候,笔者跟上采访。

现场观察到,教授对牛不使蛮力,先喂一点精饲料取得牛的好感,然后抚摸牛鼻子取得牛的信任,然后轻轻把牛鼻子提高露出颈部血管,背过身,手里的抽血注射器反手扎进牛颈部血管。动作一气呵成,几分钟完成操作。

为了增强可读性,笔者现场采访当地兽医站的一个兽医。他谈到,他之前从来不把大学教授下基层当回事,认为他们都是来走过场,特别这种力气活、苦活,教授肯定没经验,结果如此精彩,他深感意外和佩服。

而教授告诉笔者,其研究牛多年,从牛脾气研究到牛细胞、牛基因,这个采牛血完全是小儿科。教授眼中的这个“小儿科”,却帮了基层兽医站的大忙。

全面了解了这个新闻事实,有趣而又简洁的现场报道《牛教授真牛》就一气呵成了。

四、如何写作趣味性新闻

趣味性新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实本身新鲜有趣,二是表现方法让受众喜闻乐见。趣味性新闻也就是感染力很强、人情味很浓的新闻。

采访完成后,接着就是选择表现方法。表现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趣味性新闻的成败。写作趣味性新闻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的。

(一)调动认知体系,感受趣味所在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2]中说,追求感染力是记者的天职。记者首先要被新闻事实所感染,才能写出感染人的新闻作品。这就是对记者认识系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提出了全面要求。写作趣味性新闻,作者首先应该感受到题材的“趣味”,还要具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感受趣味所在,才能写好趣味性新闻。

一篇农业科技新闻,会因为作者聚焦趣味性而大放异彩。笔者认识一个很会写冬季修剪果树的作者,他能将枯燥的技术细节写得通俗易懂、活泼有趣。他直接用农民俚语解说专家的专业术语,冬季修剪果树被总结为“远看像把伞,近看光杆杆”。笔者特地请果树专家审读,专家也认为这篇《果树修剪:远看像把伞,近看光杆杆》十分准确、生动。还有一篇写大田套作增收的新闻,说一个种瓜的农民实验了很多种套种方法,利用各种瓜套种瓜,提升了效益,于是成就了一篇生动有趣的新闻报道《瓜套瓜,顶呱呱》。

(二)借鉴趣味性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要学会抖包袱,注重语境语态,活用俗言俚语、地方方言等等,在不失新闻要素的前提下,讲究表现方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心理需求,提高新闻质量和感染力。

央视曾经拍摄过一个农民工的日常,题目是《老刘的故事》。在节目中,记者实地考察一个农民工电焊培训班,为观众揭秘一个种田的农民如何摇身变成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工人?

记者连续跟踪三期培训,发现有一个农民工老是毕不了业,这个人就是老刘。于是记者聚焦老刘,为什么别的农民工都学会了,老刘就是学不会呢?记者拍摄中一直特别注意抓生动细节,让一个个真实有趣而生动的细节成就感染力。将老刘学焊工这样常见的新闻事实,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具有特别感染力的连续新闻报道。连续的跟踪报道,让受众在关心老刘命运的同时,对报道也难舍难分。自始至终,记者没有任何旁白,完全通过展现现场新闻事实,达到报道目的。一个严肃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新闻,成功变身,成为一个趣味性极强的就业故事。

视觉新闻的倡导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新闻工作者散论》[3]中提到,电视是完全形象化的传播工具,他要把所报道的内容统统用画面摆在人们面前。《老刘的故事》正是用画面把具有趣味性的新闻事实直接摆在受众面前,让人感到新鲜有趣。

五、如何编辑趣味性新闻

一道好菜离不开一个拥有好厨艺的厨师。编辑趣味性新闻,不一定要身怀绝技,但必须对题材特别敏感。

(一)整理感染力强的细节

筛选具有趣味性的细节、使用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语言、注重节奏的把控,都是编辑必须掌握的能力。

一篇趣味性新闻到了编辑手中,编辑要迅速确定趣味性定位,明确是否需要补充细节,是否需要变换语言风格。

编辑应当围绕趣味性定位,理出新鲜的、感染力强的细节,思考如何给作者提出正确的修改意见。美国新闻学专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4]中认为,可以把新闻人格化,加入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使用拟人手法和情节冲突,来增强新闻作品的趣味性,让读者心灵受到震动。这些方法经证明都是切实可行的。

(二)标题要有画龙点睛的能力

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中说,编辑要在趣味性标题上下功夫,可以增强报纸的精、气、神。一个好的标题会提高感染力,受众会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提高自身境界,体会到阅读乐趣和心理愉悦。

例如,一则报道莲藕种植技术的新闻,讲述要保障莲藕品质,最要紧的在于夏季管理。其内容专业,不容易吸引受众。编辑拿到文章,改标题为《知否知否 夏季这样管莲藕》。这样一来,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快意一睹。编辑以联想、想象,将农业专业内容简练化、文艺化,从而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

多角度思考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具有趣味性的潜在内容。一篇好的趣味性新闻,通过精心编辑,会更有趣,更具吸引力。

一篇非趣味性新闻,通过编辑的一番操作,往往也会成为趣味性新闻。例如,四川成都某报报道居民不满天然气气压低,炒菜做饭不方便。尤其是四川特色菜炒猪肝,火小了炒出来又柴又难吃。这篇社会新闻报道满满的负面情绪,但是编辑精心挖掘,多角度思考,拟出一个标题《天然气小 群众气大》,使一篇问题报道成功翻盘为充满趣味性的新闻。从“气大”的幽默风趣角度,把种种不便、种种抱怨化解成富有人情味的、令人一笑而过的日常烦心小事,不能不为编輯挖掘趣味性的功夫叫绝。又如某报曾报道成都的张鸭子不卫生,报道内容种种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鸭子制作过程的不卫生。而标题《张鸭子原来是鸭子脏》同样把问题新闻变成了趣味性新闻。由此可见,做好趣味性报道,编辑过程非常重要,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同时,编辑的思维角度新,专业能力强,还可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在版面安排上注重技巧

熟悉纸媒的业内人士都知道报纸各部分的重要性,简而言之金边银角草肚皮。新媒体也同样重视时间先后、位置安排。目前,有的媒体已经专门安排了“趣闻”类栏目。趣味性新闻在版面安排上是有技巧的。趣味性新闻虽不是媒体的表现重心,但因其特别的感染力,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甚至长期留住受众。编辑应该根据媒体自身定位,固定版面位置,或者固定播放时间,让喜好的受众能熟门熟路地找得到。编辑善于利用趣味性报道,还有利于形成媒体自己的独特风格。

六、如何审核趣味性新闻

趣味性新闻有其特殊性,虽不是重大报道,但由于受众喜闻乐见,因而传播力极强,一文既出,同样“驷马难追”,社会影响不可小觑。因此,若审核不严,往往一个小文章会引发大风波。

(一)政治关口前置

对待趣味性新闻,首先审核者要有严肃负责的态度,要从一点也不好笑的态度出发看待笑话,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趣味性的内容特质,识别政治属性,避免不良社会影响。其次要重视事实,不被稿件的活泼、幽默、趣味模糊视线,要在稿件里找到齐全的新闻要素、清晰的事实细节,体现合理的幽默风趣。

(二)不能一味迎合受众

趣味性往往都具有俗的特征,审核趣味性新闻既要能欣赏俗文化,又要跳出俗文化,不媚俗,不放弃道德高地,不能一味迎合受众。有的趣味性新闻容易陷入低俗媚俗,这就要求审核者有脱俗的本事,把握住健康、有益、文明等时代要求,站在引导受众的高度,审查稿件质量。

(三)要有防线意识

审核者是最后的把关者,审核者要做好严格的舞台监督,不是谁都可以上台表演,哪怕再有天赋的演员也得遵守规则。稿件再有趣,不符合社会潮流,不符合新闻要求,甚至违背新闻规律,就过不了审核这一关。

雷蒙德·鲍尔在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顽固的受传者》一文中指出,受众主动寻求、选择其所需要的信息,以支持其价值观念,而并非被动地接收媒介上所有的信息。因此,审核者还应该特别关注“读者兴趣”这一点,充分考虑受众需求。

七、结语

趣味性新闻是新闻大家族中常受争议而又备受欢迎的一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受众需求选择更加多元,趣味性新闻会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新闻从业者对趣味性新闻既爱又恨。爱其活,恨其少。新闻从来不是传说,必须真实。对作者、编者、审核者,都要树立这道铁门槛。媒体融合渐走渐深,传播趣味性的新闻效果也会更好。应用3D动画、配音剪辑等手段,可以使趣味性新闻一举突破单一媒体这个圈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81.

[2] 范敬宜.總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23.

[3] 穆青.新闻工作者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28-29.

[4] 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M].艾丰,张争,明安香,等译.北京:广播出版社,1981:35-36.

作者简介 万聪,本科,编辑,四川农村日报编辑,研究方向:传媒。

猜你喜欢

审查挖掘新闻
论宋代直诉案件审查对地方司法实践的影响
是非功过任评说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商业贿赂犯罪中证据的认定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