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综艺《戏剧新生活》的传播研究

2022-11-07许怡静王珊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真人秀符号

许怡静 王珊

摘要: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多元文化依托综艺节目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文化类节目用先进的理念和精良的制作打破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审美边界,刺激多元文化广泛传播。《戏剧新生活》以“戏剧+真人秀”形式将戏剧文化的艺术性与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相结合,达到雅俗共赏的平衡。节目通过戏剧表演的影像化表达塑造了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建立起受众与节目的情感连接,增强了戏剧文化的传播力。文章从传播仪式观入手,分析《戏剧新生活》通过综艺节目传播戏剧文化的过程,认为专业戏剧舞台仪式空间的构建,从场景和人物符号促进受众对戏剧艺术的多维感知,实现艺术鉴赏。贴近大众的戏剧内容强化了情感共鸣,在共享和互动中,受众逐步建立对戏剧文化的共识。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戏剧新生活》;真人秀;符号;文化共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25-03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于1975年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对传播作出了两种划分:传播的“传递观”强调传播是一个传递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传播的“仪式观”则并非直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1]。在仪式观视域下,传播从关注效果角度转向一种整体视野,对仪式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阐释。

随着受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和综艺行业的不断规范,泛娱乐化势头减弱,国内文化类节目以多元的综艺形式与流行的视听元素守正创新,深耕历史文博、小众文化等垂直领域。西方戏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与京剧、昆曲、越剧等中国传统戏剧共同构成当前我国戏剧市场的主要种类。虽然戏剧在国内也曾出现过“万人空巷”式的高光时刻,但在以大众化文化消费为主的当下,作为八大艺术之一的戏剧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门既高雅又小众的艺术。以往戏剧依赖剧场作为传播媒介,受限于展演模式的现场性,存在艺术门槛高、演出场景和场次受限、票价相对较高、受众面较窄等诸多困难。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不断发展,为戏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媒介。2021年1月16日,爱奇艺推出了首档“戏剧”主题的综艺《戏剧新生活》,节目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为戏剧文化下沉普通消费市场打开了新思路。

一、《戏剧新生活》的节目建构

《戏剧新生活》以8名中国戏剧人台前幕后的生活和戏剧创作为视点,展示了日常生活和戏剧舞台两个场景,节目充分运用视听语言,为受众提供了全景式的观察视角和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一)“戏剧+真人秀”组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节目从戏剧人出发,以“戏剧+真人秀”形式完整呈现了戏剧从构思剧本、编排表演、宣传、售票到登台演出的全过程。在长达3小时的正片以外,爱奇艺平台还上线了《公社周报》,披露更多戏剧人集体生活的细节,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将戏剧元素融入节目的模式在如今百花齐放的综艺市场并不罕见,如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荐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以话剧表演为内容呈现方式,再配以嘉宾访谈的形式,形成“话剧表演+交谈”的场景[2]。

《戏剧新生活》不是简单地将戏剧表演拼贴至节目环节中,而是通过对戏剧创作幕后生活的引入,满足大众对戏剧生产的好奇心,使戏剧变得真实可感。由于节目经费紧张,戏剧人住在设施简单的房子里睡大通铺、吃大锅饭,精打细算合计演出费用,规划生活与排练演出的支出。这种生存模式与节目制作人严敏的另一档说唱音乐类节目《说唱新世代》模式类似,不同点在于《戏剧新生活》中剔除了竞争元素,即没有淘汰嘉宾的赛制。节目将焦点指向戏剧人如何通过演出获得收入实现戏剧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回答了节目刚开始黄磊提出的问题:戏剧赚钱还是不赚钱?

真人秀部分意图通过戏剧人的集体生活来模拟现实,用戏剧实验反映出戏剧与戏剧人面临的现实处境。在这个过程中,展示抛开戏剧高雅艺术外衣下每个生动立体的戏剧人,让受众看到他们在坚守戏剧理想的道路上所承受的生存压力,挖掘戏剧工作背后承载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二)影像化表达提供沉浸式体验

《戏剧新生活》利用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将戏剧表演的临场感带到了屏幕上,实现了戏剧作为舞台艺术与综艺节目影像化表达的有机结合,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在節目第5期展示的话剧《巴西Brazil》中,刘添祺饰演的植物人K瘫痪8年。舞台上K只能躺在床上,心理活动部分由“黑衣人”刘晓邑借手中的木偶“讲述”。台下受众受现场观影距离限制,只能看到K躺在床上,而对于K关键的眨眼动作和小木偶的形态变化等细节部分无法兼顾。但近景、特写镜头可以突破剧场观影的限制,强调戏剧人对演出细节的设计编排,引导受众更好地进入戏剧情境。在结尾段落,吴彼饰演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为了阻止K自戕而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下一个镜头切换到机器人手中的针管缓缓掉地。在逐渐虚焦的画面中,背景音乐响起童声版《送别》,渲染离别的气氛。机器人口中冒出白烟意味着它生命的完结,画面焦点逐渐越过机器人,给到旁边带着吃惊的表情、微张着嘴巴的小木偶。随后在对准K面部的特写镜头下,受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颤动的鼻息和滑落的眼泪,进而与K产生共情。通过运用后期剪辑和视听语言,《戏剧新生活》向受众生动地再现了戏剧表演的现场魅力,甚至赋予了受众超越现场的多维视听体验,体会戏剧的感染力。

二、《戏剧新生活》的仪式建构

仪式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研究传播仪式是为了考察符号形态被创造、被理解和被使用的社会过程,从而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现实的知识及对现实的态度[1]。也就是说,传播是符号化的过程,传播的内容是符号的意义。《戏剧新生活》选取专业的场景符号和人物符号凸显节目的戏剧属性,用乌镇的戏剧舞台和戏剧人的专业精神建构起仪式感,使受众身处戏剧文化的熏陶中,实现对戏剧文化的认同。

(一)场景符号:戏剧舞台打造仪式空间

东西方剧场都起源于仪式[3],这使剧场拥有天然的仪式感。仪式传播开展的场景是仪式传播场域构建的基础,也是仪式传播得以有效实现的核心环节[4]。

《戏剧新生活》将拍摄地选在乌镇戏剧节的举办地乌镇,等于直接将戏剧舞台搬上节目。乌镇戏剧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通过经年累月的打磨,已然成为国内戏剧节的中坚力量,其专业性强、认可度高的品牌形象为节目宣发提供了部分受众基础。乌镇天然的空间优势和专业优势也符合节目对传播场域的要求。戏剧节充分利用乌镇依河而建、依水而居、枕水而眠的江南水乡古镇特质与风貌,选取了很多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场所,建设了若干个功能各异的室内剧场和若干个户外剧场。专业的戏剧舞台不仅满足了戏剧人创作、排练、演出的需求,也为节目提供了仪式空间,提高了受众对戏剧文化的认识。

乌镇戏剧节的良好发展生态让其成为戏剧人的年度狂欢仪式。在古镇嘉年华单元中,随处可见的街头戏剧表演给受众提供了与戏剧亲密接触的机会,为营造古镇戏剧文化氛围、打造沉浸式的戏剧文化体验做了重要铺垫。对《戏剧新生活》节目而言,拥有浓厚戏剧文化积淀的乌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受众浸润于这样的仪式空间,更能感受到戏剧舞台和表演的魅力,从而实现节目促进戏剧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人物符号:专业戏剧人强化戏剧仪式

《戏剧新生活》的成功离不开扎实的戏剧文本和出色的艺术表达,专业戏剧人的加入保障了节目的专业度,也是节目仪式建构的关键符号。戏剧公社主要嘉宾刘晓晔、修睿、吴彼、赵晓苏、刘晓邑、丁一滕、刘添祺、吴昊宸8名戏剧人虽然没有流量基础,但深耕各自的专业领域,是当下中国戏剧界最重要的青年导演和演员代表。节目第1期公演前,吴彼带领大家加油打气时说到,“愿戏剧之神保佑,让这些年轻的演员把自己的艺术生命绽放在舞台上”。戏剧人在开演前的加油仪式直接展现了他们对戏剧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受众的情绪随之被调动,从而置身于仪式所形成的场域内,共情于戏剧人的戏剧精神。这种仪式在整个节目中被吴彼每次登台演出前贯彻执行。此外,戏剧人在每次演出开场和结尾处毕恭毕敬地鞠躬也成为程序化的行为符号,强化了节目中戏剧表演的仪式感。

戏剧人各自擅长的戏剧方向不同,所以他们在交流中也会涉及对戏剧文化的普及。例如在偶戏方向颇有造诣的刘晓邑以头、身、腿的三段式理论知识科普木偶戏的基础操作等,在其他人实际操练的过程中,受众也可以进一步直观了解更多细节。节目中还插入“戏剧小课堂”科普格洛托夫斯基与质朴戏剧、尤金尼奥·巴尔巴与欧丁剧团等戏剧知识。这类知识性讲解构成一种课堂仪式,进一步降低了戏剧门槛,为戏剧艺术祛魅,突破了大众对戏剧文化的认知壁垒。

除此之外,节目还设置了戏剧公社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位,由赖声川、黄磊和乔杉担任,主要负责把关戏剧人的戏剧作品、串联节目、统筹戏剧人的生存经费等。戏剧导演赖声川被称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演员黄磊主演大陆版《暗恋桃花源》已超过500场,演员乔杉早年也在剧院积累了丰富的戏剧经验。三人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节目带来流量,在提升节目专业度的同时为戏剧艺术与普通受众搭建了桥梁,提升了受众对节目的接受度和亲切感。

三、《戏剧新生活》的文化共识建构

《戏剧新生活》以贴近大众的戏剧主题引发共鸣,搭建受众对戏剧艺术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一幕幕戏剧表演建立起个人与集体感受的连接,实现个人情感与戏剧表演的对话,从而完成对戏剧文化共识的建构。

(一)戏剧主题强化情感体验

传播活动是在参与仪式的前提下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共享文化的过程。戏剧人对戏剧作品的把握和受众的情感需要契合与否,是《戏剧新生活》能否构建文化共识的关键。为了保证受众对节目专业化内容输出的接受度,节目在戏剧种类和戏剧主题的安排上充分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达成情感认同。

从第一期的儿童剧《养鸡场的故事》到第三期的浸入式戏剧《邂逅·似水》,再到之后的荒诞戏剧《心脏》等,节目一方面展示了戏剧种类的多元形态,一方面从基础戏剧转向更有艺术气息的先锋戏剧,让受众在欣赏戏剧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戏剧的丰富多彩,为达成对戏剧文化的共识打下基础。节目中的戏剧主题大多对标普通受众的情感体验。儿童剧《养鸡场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和简单但不简陋的道具道出“梦想”主题。《鸡兔同笼》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父女关系。《出山》融合了曲艺与话剧元素创新演绎生命之源。《巴西Brazil》讲述中国版“爱、死亡与机器人”。《一座剧院》反映戏剧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在内容上与真人秀所做的戏剧实验形成互文关系。收官大戏《关于23号星球》以充满童趣的木偶戏讲述成长路上丢失童心的困惑,与《养鸡场的故事》再次呼应,道出了戏剧人的赤忱之心。这些主题贴近普通大众,与个人生活经历的重叠扩大了情感上的共通空间,将拥有共同情感体验的个体凝聚成为共享文化的群体,增强了受众对戏剧文化的认同感。

(二)重视仪式参与者的互动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斯林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人数、局外人限制、共同焦点、共享情感四个方面对互动仪式提出了要求[5]。仪式参与者的互动可以引发共鸣,产生共同参与仪式的同感,从而建立起文化认同。例如,节目以“浸入式戏剧”的形态将现场受众直接纳入演出范围,共同构建演出仪式。《邂逅·似水》以乌镇的酒吧、街道、木船为舞台,开场时演员们直接从围观的受众背后走出来。现场受众可以随着演员一起行动,当演员分散行动时,受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演员和情节追踪。剧中吴彼饰演的男主角因醉酒而在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走,此时旁边还有路人经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改变了现场的觀演关系,培养了受众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认同,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现场环境的真实性,现场的受众和屏幕前的受众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中,产生共同在场的感受。演出结束后的采访中,现场受众对这种新鲜的戏剧形式给出了“第一次近距离看”“震撼”“情绪会被(演员)带动进去”“引起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之类的正面评价。节目对观影采访的展示,使个人与集体产生情感共振,促进受众形成一个共同体,进而形成文化认同。

对于不在节目现场的线上受众,互联网生态下的视频应用程序所具有的弹幕、评论等功能,实现仪式参与,弥补了在线观影时无法参与传统戏剧现场互动的遗憾。在仪式的渲染下,彼此在交流中产生情感起伏与共鸣,从而在共享情感中获得同样的互动体验,达成文化共识。

四、结语

虽然戏剧是扎根剧场的艺术,但《戏剧新生活》为戏剧文化的跨媒介传播实践作出了示范,以戏剧和真人秀的碰撞拓宽了传播渠道,兼顾戏剧的艺术性与综艺的娱乐性,全景式展现了戏剧的生产过程。节目通过仪式建构使受众沉浸于戏剧文化中,在普及戏剧知识、展现戏剧魅力的同时,实现对戏剧文化的价值认同。新媒体时代,戏剧文化与大众媒介的融合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4-18,29.

[2] 刘艳.基于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场景式阅读研究:由《一本好书》说起[J].图书馆建设,2021(2):141-150.

[3] 陶庆梅.创造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新路线:赖声川戏剧述评[J].南方文坛,2020(6):179-182.

[4] 申耘箐.《中国考古大会》的仪式传播研究[J].电视研究,2022(5):38-40.

[5]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86.

作者简介 许怡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王珊,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真人秀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变符号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姚明:演戏不是理想不会再上真人秀
论真人秀节目的剪辑要点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