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2022-11-07许雅妮
许雅妮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362000)
引言
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21年中国小微企业占GDP的比重超过60%;技术创新和城镇劳动就业贡献达到79.4%;在各类工商市场主体中占95.6%;纳税占比超过50%。然而,中小微企业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却与其贡献不相匹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及融资慢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供应链金融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十分迅猛,被认为是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模式,得到各界的关注。胡江华(2021)[1]以南昌市政公用集团供应链金融实践为例,探索了市政公用集团供应链金融在平台建设、风控及业务模式等方面的运用思路。胡晓峰(2021)[2]对三种形式的农业供应链金融进行分析,指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线上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模式,其具有融资效率高、灵活的特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但是也存在数据造假风险、动产权属及核心企业信用难以拆分流转等问题。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存储共识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建立可信机制,防止数据篡改等功能。Pal S(2021)[3]提出具有一种可验证交互的基于区块链的信任管理框架。Abbasi和Sidhu(2021)[4]探究了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影响。贺志强(2021)[5]总结分析小微外贸企业出口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跨境区块链平台应用场景。年综潜和付航(2019)[6]对“区块链+普惠金融”的模式进行探究。
国务院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单独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国家从顶层架构设计和政策制定方面,大力引导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服务,发力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和创新。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优化供应链金融模式,加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此,文章旨在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平台中,探究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促使供应链金融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供应链金融产生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1.0,2.0和3.0时代。表1列出了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表1 供应链金融发展阶段
供应链金融1.0阶段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主导阶段,依托于核心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所提供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包括应收账款、预付款融资及库存融资等。由于所涉及的主体较多,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审批手续复杂、效率低下,风控能力较弱。商业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主动性不强。
供应链金融2.0 阶段与供应链金融1.0 阶段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线上化,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减少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此时,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从单一的商业银行变为供应链各大参与主体,包括核心企业、物流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如:保理、信托、担保、保险公司等。
供应链金融3.0 阶段呈现出平台化、去中心化的特征,供应链平台的构建者成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服务主体。供应链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上下游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供应链金融参与者更多,包括资金提供方、资金需求方、B2B 平台,互联网巨头、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商、行业组织及政府等。在供应链金融3.0 阶段,供应链金融提供主体通过批量授信和流程化,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率,能够更好地掌握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风险控制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供应链金融2.0和3.0阶段,通过线上化的操作,可以更好地掌控四流,降低企业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但是,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数据真实性难以把控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贸易背景真实性非常重要,也是决定供应链金融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供应链金融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几乎难以审核,只能通过审核单据表面完整性及一致性。供应链金融线上化之后,通过大数据技术,控制物流及信息流等,采用交叉验证等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贸易背景真实性。但是无论是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还是供应链平台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等模式中,获取数据的方式主要为企业的ERP 系统、产业链平台(B2B平台、供应链平台等),数据容易被篡改,虚构贸易背景的风险依然存在,道德风险较为突出。
2.交易确权较难
供应链金融主要采用应收账款、动产及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这通常需要核心企业对交易进行确认,并以保证付款、承诺回购等方式进行担保等。在应收账款融资实践操作中,借助于人行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企业可在该平台上进行应收账款债权债务关系的登记。但是,核心企业在该平台登记的意愿较小,大量的应收账款未能得到有效的登记,导致应收账款盘活率较低。而在动产及货权质押业务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确认货物权属及控制物权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并且难以估计动产价值和价格波动比率,导致融资意愿下降。
3.供应链存在信息孤岛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所用的系统不一,导致整个产业链信息不共享,各个产业链节点的信息未能完成打通。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出于风险的控制,往往只为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和一级经销商进行授信,而产业链上N级供应商和N级经销商仍然面临信贷摩擦,核心企业信用未能向整个产业链传递,供应链金融不能覆盖整个产业链。
4.履约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常通过自偿性和封闭性的手段控制资金流向。目前所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基本已经线上化,提高了对资金流向的把控能力。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支付结算、合同履行等环节都不能自动完成,对多主体的风险控制较为复杂,挪用资金、故意违约、串通骗贷等道德风险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供应链金融合约的正常履行。
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
(一)区块链定义及运作机理
1.定义
根据中国信通院《区块链白皮书(2019)》中的定义: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
2.运作机理
(1)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记账,使各成员可共享、复制和同步数据库,点对点的记账方式,降低了记账中介的道德风险。同时,共享账本可降低因调节不同账本所带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图1为一个简单的分布式记账网络。
图1 分布式记账网络
(2)非对称加密
区块链技术通过两个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分别为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种非对称式加密,可实现数据不可泄漏,也可授权相关参与人阅读数据。如图2。
图2 非对称加密
(3)共识机制
区块链各节点采用共识机制对整个区块链数据进行维护。只要链上利益不相干的大部分节点都认可这笔交易,就可以认为全网都达成共识,就能够在区块链上记录该笔交易或对交易数据进行维护。这样,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实现短时间内交易验证和确认。
(4)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指在计算机中设置若干程序,当达到既定条件时,由计算机自动执行合约内容。通过智能合约,可实现在没有第三方中介情况下的可信交易,并且这些交易都可追踪和不可逆。
由此,区块链技术具有开放、共识,即:任何人都有机会参与区块链上的记账,通过引入可信机制,实现去中心化记账,交易透明、双方匿名,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这些可以很好地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
(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场景
1.实现产业链信息共享
区块链技术可以将链上所有的数据打通。所有加入区块链上的节点都可以共享区块链上的数据。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主体,银行等资金提供方在授信评估时,需要向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获取数据,在获取数据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衰减。通过区块链技术,银行等授信主体可以直接获得授权,高效、便捷的访问数据,而后进行相应的授信评估。
2.降低虚构交易背景真实性风险
区块链技术具备数据不可篡改,可溯源的优势,因此区块链是最好的数据存储方式。区块链技术能够较好地避免供应链金融中各主体间篡改数据、虚构贸易背景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等融资主体在验证数据真实性方面的成本。同时,可溯源性可以追溯到每笔贸易的源头,能够清楚地记载每笔应收账款、货物的所有权转移关系,很好的解决应收账款、货物的权属不清问题,避免货物重复抵质押。
3.供应链金融资产数字化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抵质押资产数字化,形成数字资产。一方面将标的资产电子化、标准化,可实现资产权益分割、流转和确权,最大化盘活供应链资产,提高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流动性。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企业有A 和B 两个供应商,A 的上游供应商就不可能通过B 的应收账款获得融资。通过数字化之后,只要持有相应的数字资产,就可以获得融资。另一方面,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流转、分割,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产业链N 级上游供应商及N级下游经销商传递,帮助产业链上的多家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实现普惠金融。
4.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合同的履行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将合同设置为智能合约,通过计算机程序,可实现条件达到系统自动履行合同的功能。例如,在账户资金划转设置中,只要满足相应条件,资金立即划转,这样可以提高资金融资方对资金的控制能力及回款能力,避免融资企业资金挪作他用,更好地实现供应链金融资金的封闭性。
三、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创新
(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新型服务框架构建
1.新型服务框架参与主体
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新型服务框架下,参与主体将更多,能够实现更多资源的融合,畅通四流且更好的保护信息的隐私性。按照参与主体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一是产业链联盟。包括产业链上具有真实贸易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如上游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分销商等,它们是资金的需求者,原始数据的产生者。二是资金提供方。资金提供方主要是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它们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也是需要从新系统中获取供应链真实贸易关系并从事各项信贷活动的主体。三是物流公司。所有电子商务活动,都需要通过线下实现最终的交易,物流公司就承担了货物运输、货物仓储、货物保管等职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物流系统来实现对线下所有物流活动的数据采集和协同控制。四是金融科技公司。这类公司主要作为平台的开发者、运维者,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也可由金融机构、物流公司、核心企业等成立自身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五是监管机构。金融活动总是伴随着风险,监管机构作为新的参与主体,可以实时数据监测,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等。
2.新型服务框架实现路径
在新型服务框架下,需要由金融科技公司或其他相关主体构建联盟链,并支持平行链和侧链,用于垂直细分领域不同产业链既独自开展业务又能实现数据共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通过U盾或者税控盘,辅之以人脸识别等技术,进行用户认证。完成用户认证之后,系统会为企业建立和分配唯一的区块链账户,用以记账、对账和合约清算等。账户还会生成一个公钥和私钥,用于每笔交易的数字签名。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参与进来,成为区块链节点并参与记账。这样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银行等参与主体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分布式账本记账体系。各参与主体通过共识机制参与记账,并通过可编程制定智能合约,确保部分款项的专款专用,形成供应链资金闭环。
3.新型服务框架运作模式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搭建完成之后,各个主体就可以在联盟链网络中完成各项交易,具体运作模式如图3。
图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在新型服务框架下,供应链上企业可向其他区块链节点的企业(供应商、采购商)等发起交易,通过加密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完成交易之后点对点记账,每笔业务都会盖上时间戳并形成新的区块从而构成链式结构,保证交易数据真实、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收付双方的应收应付账款可以在区块链上进行登记确认,并形成标准化数字资产,这类数字资产后续可以流通。交易双方完成交易之后,销货方完成发货,物流公司承担运输功能,并将货物运输状态、货物存储等记录在平台上。上下游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发起应收账款、预付款融资等业务申请,金融机构接收申请后通过密钥可获得交易双方贸易合同、物流等信息,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审核,并对申请融资的企业进行征信评估、贷款发放,金融机构、融资企业通过可编程合约编制智能合约,控制贷款资金去向及实现自动还款。交易结束之后,这笔业务盖上时间戳实现新数据上链。监管机构可通过获取数据访问权限,直接进行业务监管,避免数据衰减带来的数据失真。
(二)新型服务框架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1.区块链+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将突破原有业务的瓶颈,服务对象和范围大大延伸,业务模式如图4。
图4 区块链+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一级供应商和核心企业在平台达成一笔贸易协定,供应商形成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过全网广播、投票、获得认可这一笔交易得到记账,应收账款以区块链记账凭证形式记录形成数字资产。一级供应商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公私钥直接从平台上审核贸易合同及物流信息等,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并评估核心企业信用。之后,银行向一级供应商签订合同、发放贷款,协议信息上链,并通过编制智能合约,监测供应商将款项用于贷款用途。
在这一阶段,由于区块链技术将应收账款转化为标准化的区块链记账凭证,一级供应商与二级供应商进行贸易时,一级供应商也可以将这一凭证转让给二级供应商。以此类推,可以实现区块链记账凭证向多级供应商流转,持有该记账凭证的N 级供应商也可以将其作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保证,流程与一级供应商类似。所有转让过程都会在系统中各节点进行记录,由于这些凭证最终都是以核心企业信用作为还款保证,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实现了核心企业信用向上游转移的功能。
贷款到期后,基于智能合约实现贷款逐级清分和首尾兑付。核心企业收到系统提醒后,自动将交易款项一一逐级划转至账单持有人账户或直接划至最终账单持有人账户。由于系统清楚记录各项债权,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实现款项转移,整个结算过程高效、便捷、准确。最后,还款信息会被系统记录上链。
2.区块链+预付款融资业务
预付款融资业务主要发生在下游企业,是下游企业为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货款通过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向银行申请的融资。银行预先将货款支付给上游企业,上游企业以银行为收货人将货物发给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下游企业追加保证金后获得货物提货权。这种方式可以缓解下游中小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问题,帮助客户锁定价格,防止未来货物涨价的风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预付款融资业务可以有效地帮助银行监测货物的状态,有效预防道德风险,其运作模式如图5。
图5 区块链+预付款融资业务
首先,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发送加密的电子订单。双方达成贸易协定之后,下游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预付款融资,通过平台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银行审核贸易数据及下游企业信用,支付货款到核心企业账户。核心企业发货到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公司帮助银行代为管理货物,并且借助RFID、GPS、感应器等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货物信息,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系统进行可视化监测。其次,下游中小企业向银行追加保证金后可获得相应货物提货权。整个业务环节通过编制智能合约实现合同的自动履约。货物价值波动及下游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是决定该笔融资能否正常回收的关键,通过该平台大数据分析,银行可获得下游企业的销售情况、资金回流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并要求核心企业做回购担保等。区块链平台将所有企业的履约情况及失信行为进行全网广播并记录,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约束。
3.区块链+存货融资业务
存货融资业务是供应链金融三大类业务之一,可发生在产业链任何一个节点,是融资企业以自有货物(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等)作为抵质押品向银行申请的融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存货融资业务可较好地避免空单质押、重复质押等问题,其运作模式如图6。
图6 区块链+存货融资业务
融资企业通过平台向银行申请融资,银行接收加密的融资申请并解密后,要求融资企业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接收银行指令后对货物进行价值评估,并依赖其掌握的同种货物历史价值波动数据建模对货物抵质押期间波动情况进行预测帮助银行确定抵质押率,银行对融资企业信用评估后对融资企业进行放款,融资企业支付保证金,银行通知第三方物流公司下放相应货权。所有交易行为在全网广播并进行记账。融资期间,银行可通过平台实时监测货物的抵质押状态,平台清晰地记载货物的权属关系,可有效避免空单质押及重复质押等现象。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可根据货物价值波动情况动态释放融资企业信用额度,实现货物动态抵质押。
四、推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建议
(一)重视技术研发和落地
目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各大金融机构也开始重视和布局这一领域。但是,大多数的区块链底层技术都是基于以太坊、超级账本。为了达到更好的性能,保证更强的安全性,需要重视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发和落地,真正拥有自主可控的技术。进一步降低技术使用和维护成本,实现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覆盖更多的主体和产业链。
(二)创新监管模式
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监管模式发生了改变。未来,去中心化的DAPP一旦部署,依赖全网各节点共同监管的方式将代替一个中心化机构来监管。因此,区块链技术在发展的同时,金融监管也应该与时俱进,研究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规则,促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降低由于技术变革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
(三)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一门涉及区块链技术、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知识的交叉学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要得到大规模开展和实践,亟需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支撑。因此,高校金融等相关专业应该迅速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区块链技术技能、大数据分析思维、供应链管理及金融信贷知识的人才,真正实现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