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07蔺湘然
蔺湘然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一、“1+X”证书制度内涵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度[1]85-87,反映出新时代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新目标,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1+X”证书制度中[2]55-61,“1”指的是学历证书,通过发挥学历证书的作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实现自身从学校到职场的长期规划目标。“X”指的是技能等级证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生产部门的技能型人才[3]34-36。学生通过获得“X”证书,提高了自身技能水平,深化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通过将证书考核纳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在知识讲授环节对相关技能的理解[4]58-62,实现了在“学中练,练中考,考中加强学”的专业知识闭环结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项制度的实施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行业标准与学生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化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更加激发了职业教育的活力。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行业人才缺口大
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地累计有50 个城市投入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708 公里,预计到2025年运营里程将达到15000 公里以上。按每公里线路人员60人的配比数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超过50 万人。预计到2025年,累计营业里程将达15000 公里,人才需求将达90万。按照目前的人才结构需求,运营管理人员所需比例超过50%,可见未来在轨道交通行业,仍需要大量运营管理类人才。目前我国开设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少,培养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才缺口很大。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将目光投向轨道交通方向,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专业,专注培养服务轨道交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93-95。
(二)尚未建立统一人才培养标准
目前,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标准,导致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大量的轨道交通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二次培训,该培训时间较长,涵盖多个岗位的技术要求,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新建线路开通运营后的服务质量。
(三)传统培养方式无法适应设备技术更新
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网络的不断延伸,新技术的大量投入使用,软硬件设备的迭代更新,职业院校以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技术、新形势下企业的用人需要,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不会操作相关设备,遇到突发事件、设备出现故障等情形无法进行应急处理。目前部分企业运营岗位采用跟岗训练、任务考核的方式,确保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操作水平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要求,但该考核过程时间较长,大大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职业院校部分教师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没有企业相关工作的经历,在教学环节,往往会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自身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会在假期开设企业实践锻炼项目,下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悉掌握相关作业流程。但受限于教师在企业的锻炼时间,无法使其完全覆盖核心技术岗位,只能对基本流程有所了解,不能掌握复杂作业的处理、紧急情况的处置。基于以上原因,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往往提升比较缓慢,在日常教学中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实操水平也未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1+X”证书制度下城轨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构建结构化课程学习体系
城轨运营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地铁车站站务岗,对接的X 证书是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包括职业素养与安全、行车组织、客运服务、票务运作、应急情况处理。首先构建四大模块教学,将证书要求初步细化,接下来按模块划分任务,如图1所示,共分为十二个项目进行训练。在教学讲授环节,将课程内容对准每个项目操作标准,训练学生掌握单个项目技术要点。以行车组织为例,将学习内容从站台作业,逐步提高到车站控制室设备操作,最终实现行车复杂情况的处理。通过逐一的项目训练,使学生能够熟悉各项内容技术规范、作业流程。最后通过系统训练,实现结构化的课程学习。将课程理论知识与“1+X”考核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有机结合。
图1 结构化课程学习体系建立
(二)集中优质师资开发精品专业课程
职业院校参考企业的技术作业标准,根据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人才需求特点,构建有针对性地课程体系。将现有课程作为铺垫,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从基础课程提升到核心课程,逐步开发具有鲜明岗位特色的车站接发列车、设备故障排查处理、火灾演练等新的实训课程,通过不断开发精品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知识运用与实操水平。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与课堂教学相比,技能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经过短期集中训练、路演汇报后,可以实现从掌握基本操作到处置突发情况的飞跃进步,而该过程恰恰与证书的考核相似。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学生参加比赛前后的技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技能竞赛可以高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现技能水平提升。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比赛多为“一带一路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该赛项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产业新兴技术融入比赛内容,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行车值班员职业岗位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屏蔽门系统、票务系统、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综合监控系统为载体,真实还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消防安全、行车组织、应急处置等工作场景,全面考查参赛选手乘客事务处理、票务运作、行车作业办理、信号故障处置、应急处理等能力。通过对参赛学生赛前与赛后的学习效果进行如图2所示的对比,发现学生在课程熟悉度、设备操作能力、应急情况处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显著,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设备应用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图2 比赛前后专业技能对比
(四)构建创新型双师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战略要点[6]54-56,近年来,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不断提升,但距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的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建立一支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能否出色的关键,也是“1+X”证书制度能否落地有效实施的关键。专业教师应优化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知识水平,考取轨道交通运营专业领域“1+X”考评员证书,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获得证书后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牢牢把握住“1+X”证书的内涵,将行业标准与教学设计结合,在知识讲授环节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校企多元合作,开展联合培训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与产业发展、技术更新紧密结合,在深入了解行业前景、技术发展现状、关键领域技术壁垒后,分析企业发展的需求、规模、节奏和周期,才能培养更有质量的技术人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是用人的主体,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实行校企多元合作,充分听取行业、企业建议,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活动开展中不断融合企业标准。同时为了避免教师授课内容与企业现场故障及技能处理所需知识技能相脱节,企业可以联合学校采取“定期轮换、下沉企业”的培训方式,确保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结语
新《职教法》的颁布,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在“1+X”证书制度下,明确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体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因此,探索“1+X”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职业院校通过构建结构化课程学习体系,集中优质师资开发精品专业课程,利用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打造创新型双师师资队伍,开展校企联合、多元主体的育人模式等多种途径,实现校、行、企三方协同育人,提高行业企业育人水平,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将“1+X”证书制度融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运输行业的需求。